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设计与探索----以传质基础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8
/ 2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设计与探索----以传质基础为例

孙玉,郑宾国,贾晓凤,柳海萍,方中杰,王艺燃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土木建筑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6)

摘要:通过对课程思政内涵的分析与总结,以“环境工程原理”课程传质基础一章为例对思政元素进行挖掘,从教学设计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为“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有益参考。

关键词 环境工程原理  传质基础 课程思政  教学设计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高度重视,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并提出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包括“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也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这为我们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任务是介绍运用工程技术和有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以改善环境质量,该课程是衔接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键节点。然而传统的教学过程,重知识技能而轻思政教育[2],但社会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不仅是要具备扎实专业能力的人才,更要具备科学思想以及正确政治观念[3],因此课程思政融入实现协同育人势在必行,课程教学的思政元素挖掘对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深远的影响。

2 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必要性

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对课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赋予了课程崭新的内涵。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顺应历史潮流,适应新时代要求。

“育人”比“育才”更根本。除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要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建立融合全方位专业技能与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在课程讲授中潜移默化融入思政要素,激发学生的担当意识和爱国情怀,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习兴趣。着力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创造性人才。

课程思政反映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从教学向教育的转变。课程思政的对象是学生,要实现铸魂育人的目标,课程首先必须有“魂”,而一门课程是否有“魂”,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魂”,也就是“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因此,课程、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思政中也是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的。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高度下,课程思政在内涵上是传统教学改革的升华。“环境工程原理”课程在开展思政育人的过程中,既不是简单地做加法、贴标签,也不是单纯地以案例融入思政元素,而是引导学生不仅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局观,还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科学的研究方法,特别关注实践论和价值观的培养,在知识传授中呈现其蕴含的思政元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

3环境工程原理中的思政教学设计

3.1 通过对流传质机理的理解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现象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歪曲的,我们对现象的认识是感性认识;而本质是事物的内在属性,我们对本质的认识是理性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要求我们认识事物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讲述“对流传质机理”小节中,讨论对流传质中组分的传质除依靠分子扩散外,还要依靠流体各部分之间的宏观位移;而二者产生的本质原因是不同的,分子扩散是由于分子运动产生,宏观位移是由于流体质点运动产生;产生原因的不同决定二者的强度、影响因素及机理是完全不同的。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的不同探究产生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掌握探究问题本质的逻辑方法,体会“表象”到“真相”的思维历程。

3.2 抓主要矛盾的方法论、实践论

主要矛盾是指在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湍流流体中,虽然有强烈的涡流扩散,但分子扩散是时刻存在的,二者同时存在,需要明确湍流流体扩散系数由二者共同决定,但在强度上涡流扩散的通量远大于分子扩散的通量,因此一般可忽略分子扩散的影响,分清影响的主要方面,解决主要矛盾。

3.3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是要坚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是要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全面提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流传质是气体吸收、废水处理、有机物污染物去除、高分子薄膜应用等的共同机理,讲述传质机理及相关速率方程等理论时较为抽象,可通过工程实例列举,实现理论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落地,使学生加深理解的同时,明确所学知识的用武之地。同时,从专业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关切社会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为未来爱岗敬业打基础。

4.通过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提升文化自信,实现育人目标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晋·傅玄《太子少傅箴》[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朱:朱砂,红色的颜料;赤:红色)指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用于比喻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授课过程中一方面向学生强调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建议学生要多读经典著作、读好经典;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的价值观走向,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期,应该向具有良好品德的人靠近和学习,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达到对学生进行润物无声的教育。

基金项目:郑州航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项目(2023YJSJD3);郑州航院研究生教学专项项目(2022YJSYJ37);2022年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zhjy22186);2023年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zhjy2376);教育部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22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No:GPSJZW2022-04);郑州航院研究生教学专项项目(2022YJSYJ37);郑州航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项目  2023YJSJD3)。

结语

环境工程原理是一门技术性较强、数学模型相对较多的课程。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上,针对传统理论机理偏难的教学难点,注重结合方法论、实践论的教学方式,通过有机衔接,将价值观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实现思政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统一以及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最终达到课程思政和专业教学的高度融合,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谭玉敏. 深刻认识培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意义——学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领悟[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1(3):7

[2]张文, 伍荣伟.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在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入研究[J]. 环境工程, 2021, 39(12):1

[3] 李伟. "环境工程原理"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初探[J]. 安徽化工, 2021, 47(6):3

[4]  辛夷,成志伟主编.中国典故大辞典[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1.09.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