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小学语文新课标,让小学语文课“有滋有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9
/ 2

走向小学语文新课标,让小学语文课“有滋有味”

蔡丽丽

福建省晋江市东石镇金山中心小学

摘要:伴随新课标与双减政策的推广与实施,对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应改变传统模式教学观点与教学手段,为学生创建具有趣味性且满足学生需求的课堂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教师应顺应新课标要求与双减政策需求,突出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障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意义;教学策略

引言:小学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是落实素质教育重要途径。伴随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师应深入了解新课标的要求,更改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创新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减量增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求知欲与探索欲,为学生创设充满滋味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打好学习语文基础,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学习习惯。

一、新课标背景下让小学语文课有滋有味意义

在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目标快速完成,多数教师侧重采取题海战术与灌输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虽此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成绩,但学生难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且教师也会因为教学计划与教学进度压缩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后学习时间,以此加深学生学习压力,与双减政策发生冲突。因此,教师应顺应新课标要求与双减政策,将新课标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有滋有味的转向,不仅可以避免应试教育的弊端,且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学习的压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感受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教师若想在新课标要求下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应认清自身在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地位,引导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并帮助学生构建语文知识结构框架,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二、新课标背景下让小学语文课有滋有味的教学策略

(一)营造课堂教学氛围,使课堂充满语文味

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常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枯燥乏味,导致课堂教学难以取得良好学习效果。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抓住小学阶段学生喜爱新颖事物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新颖与直观等特点,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内容,并基于此建造真实生动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直观的学习中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通过信息技术打造的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与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应留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带领学生深入掌握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写作含义,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生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课堂教学中,虽然课文中有许多描写海底世界的句子,仅凭书中描写文字难以进行体会与美感的熏陶,难以达到预期课堂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前利用多媒体搜集相关海底世界的图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建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将海底世界的景色展示在学生眼前,学生通过真实观看海底世界的情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且会抒发自身对海底世界的观感。在学生观看后,教师可以使学生对照视频朗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和教师引导使学生了解海底是一个景色优美,感受作者对海底世界的喜爱,并产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二)开展小组合作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学习充满儿童味

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常以自己为课堂教学主体,造成师生与生生之间缺乏交流,学生只了解知识表面,导致学生在今后学习中学习类似知识点时会产生记忆混淆与记忆不牢固等现象。针对此问题,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确立自身引导者的定位,并采取合适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与生生互动的次数,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说出自身想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降低阅读困难,且使学生体会到学好语文的快乐。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带领学生掌握本文的生字,如柴、旧、裙、怜等十三个生字,在学生掌握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同人数的学习小组进行课堂教学。在分组完成后,教师播放本文的朗读录音,使学生初步掌握文章大概内容。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与探讨,如哪几部分为小女孩的现实生活?哪些是小女孩幻想出来的?小女孩点燃了几次火柴,并看见什么?使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主讨论。在学生讨论后,教师邀请小组中一名学生进行上台叙述答案,学生通过其他小组答案不断完善自身观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通过教材内容加强与现实生活联系,使生活充满探究味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由于学生认知原因与人生阅读等方面尚未完善,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意识到所学内容与生活联系。针对此问题,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中可以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部分,并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将生活实际相融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了解到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关系,意识到学习语文知识对生活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充满生活气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时说出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与展示北京过年的图片,使学生通过录音与自主阅读文章得出回答。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少数民族过年的习俗,如傣族过年习俗与吃食,按照傣历农历清明节后第七天,傣族会举办泼水节与赛龙舟等活动。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傣族的食物,如炒腊肉与酸笋汤等,拓展学生知识面。

结束语: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将新课标作为教学核心,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点燃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基于学生角度,基于学生感兴趣事物设计教学方案,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环境,利用小组合作模式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讨论与交流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将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扩大学生视野面,以此落实新课标要求。

参考文献:

[1]黄美慧.浅议小学语文新课标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方法[J].当代家庭教育,2023(10):169-171.

[2]钟文春.小学语文新课标在教学中的运用方法探析[J].小学生(中旬刊),2023(04):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