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改革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7
/ 3

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改革研究

赵佩佩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加强校企合作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优化教育结构的重要手段。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针对新形势新要求,根据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始终与企业保持深度合作,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合作培养机制,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使命。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一、引言

为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促进校企深度合作。近年来,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等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学校和企业的培训目标不统一;校企合作与产业教育融合的体制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法律和政治支持与保障等。

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内容和形式,构建和有效运营的学校和企业命运共同体也面临许多挑战。因此,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采取适宜的发展路径,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研究,实现资源高效流动,真正服务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发展。大力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通过促进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协同教育机制,确保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向社会提供高科技人才的重要任务[1]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现状

(一)协同育人理念相对滞后

目前,虽然教育部门针对教育发展和改革提出了关于校企合作育人、发展产教融合教育新模式的策略引导,试图以此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教育质量差、师资队伍产学研融合能力低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断层等问题,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效果却不容乐观。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受到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不能为企业提供全面的制度保障和政策优惠,而企业作为营利组织,在合作过程中,在产教成果孵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受到较大约束,使得企业在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情况下,失去了合作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没能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优势,没有从观念上深入执行协同育人、全员育人;在教学实施、教学督导和教学评价上,没有形成完整的配套体系,无法形成良好的互动

目前,尽管教育部提出了校企合作发展和改革教育的战略指导方针,以及发展产教融合教育的新模式,以解决教育质量差等传统教学方法,改变教师在产学研结合能力低、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差距大的现状,校企合作协同教育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性不容乐观。由于大多数职业学校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无法为企业提供全面的制度保障和政策优惠。作为营利组织,公司在合作过程中受到严重约束,例如产业和教育成果的孵化以及人才培养,导致在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的情况下失去了合作的积极性。此外,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教育模式尚未充分利用新媒体和信息技术的优势,也没有从概念角度实施合作教育和全员培训;在教学交付、监督和评估方面没有完整的支持系统,阻碍了良好互动的形成[2]

(二)产教融合育人深度不够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专业课程建设、教育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例如,教学内容与企业发展之间缺乏协调,导致培养方案、课程设计、企业生产、产业发展、市场需求之间的联系薄弱;在高职教育方面,除了开办专业课程和实践培训课程外,缺乏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通过学校与公司合作建立的理论+实践课程体系,并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产学研成果转化的需要[3]

(三)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不够完善

目前,对促进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研究不够可持续,导致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学习设计不足,最终导致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流于表面。公司主要参与的学生教育过程主要集中在实习阶段,很少有参与和动力。企业主要参与的学生培养环节集中在实习阶段,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强,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最终导致合作效果不佳。高职院校难以形成具有吸引力的合作途径和环境,政府和企业在合作教育过程中的参与度也很低。大多校企合作仍然遵循传统的教育理念,没有有效地满足社会发展、商业需求和专业机构转型的需要,从而限制了协同育人模式的推广和发展。

三、新时期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传统和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企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4]。主要表现为:

(一)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存在偏差,企业对专业质量和整体质量的高要求没有得到职业院校的充分关注。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进行的教育无法适应企业的需要;

(二)就业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偏差,专业合作企业水平低,离职率高,导致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低;

(三)教育计划、教育模式、内容和学生需求之间存在差异。课程内容没有反映市场变化,实际教学和实践严重缺乏。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企业工作,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较低;

(四)校企合作仍停留在表面,个别企业不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导致学生岗位实习效率低;

(五)专业教育实施路径不紧密,人才培养效率不理想。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因是,职业学院的培养目标、教育模式和工作机制不完善。我们迫切需要在实践教学实质性机制方面进行新的研究和改革,在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方面取得突破,提高教学质量[5]

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

职业院校应积极改革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通过共同审查人才培养计划,完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双师型队伍,提高协同育人水平,构建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完善校园内各个教学环节,发展产学研创新一体化实践基地,积极研究实施现代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机制和途径。

(一)优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运行机制

学科建设是多方合作的基础,在机制建设上要着重突出企业创新人才、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学生特点等,导向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在资源对接上,要加强资源共享。在制度建设方面,学校要从顶层设计方面完善引企入校、合作共建的制度和政策优惠,重视二级学院,结合专业设置进行校企合作,规范校企合作程序,优化引企入校的人才、技术、资金、制度保障。在人才培养上,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和制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突出企业实践需求,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并根据实际需要配备专业教师、企业课教师等师资队伍,共同打造校企精品课程,精准贯通教学课程和企业产业实践全过程,培养专业素质高、岗位适应性好的综合性人才。

科学有效的运作机制是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形成的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的重要保障。创建协同育人模式需要建立科学机制,从多个方面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和职业学校改革需求,如加强学科建设、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6]。在制度建设方面,重点是企业的创新人才,工业发展需求、学生特点融入到校企合作制度的建设工作中去。关于资源整合,需要加强资源共享。在体制建设领域,学校应改善吸引企业的制度和政治偏好,从高职教育设计的角度加入学校并相互合作,规范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序,优化人才、技术、资金和机构保障,以吸引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为相关专业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突出企业的实际需求,明确计划目标、内容等,并加强教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共同为学校和企业建设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在整个过程中准确地将高职教育课程与企业运营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具有高专业素质和良好工作适应性的综合人才。

(二)明确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创新理念

在整合各方资源,创新协同育人模式方面,高职院校应该深刻理解国家政策,紧跟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的走向,积极寻求服务社会和地方发展的校企合作新模式。首先,在思想层面,政府、高职院校、企业要积极从自身需要出发,精准研判,加强内部和外部的创新联动力,多方协作,共同促进协同育人合作的落实。在合作过程中,要厘清各方工作责任和目标分解,搭建互动反馈、定期考核的畅通渠道,校企双方的教职工和员工要树立校企协同育人的坚定信念。其次,在深化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要将人才培养工作和产业需求、经济发展相结合,将学生的培养和产学研究紧密结合实际,并落到实处。最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最重要的是充分激发和调动政府、企业、高职院校三者之间的合作活力,除了需要发挥政府等政策部门的引导作用,还要充分发挥行业和社会公众等各方的发展内驱力。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地方需求和高职院校改革趋向,搭建校企合作教育平台,不仅仅实现一校一企的合作,可以通过平台建设实现多校多企的循环交集,盘活协同育人资源,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深度融合[7]

(三)完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深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根据企业规模和类型,为学生确定实用学习实训基地。完善学校与企业联合管理机制,明确双方权责。组织有能力的企业工程师参与学生指导工作,学校教师还必须与企业工程师合作,参与整个指导过程。专业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参与教学研究和开发,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此外,在实习中表现良好的学生可以与公司签订合同并成为其成员。它为企业提供了安置人才的稳定平台,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激发了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热情和热情。

(三)校企共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着复杂不断变化的形势,市场需求和学习能力结构之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学生的专业发展对职业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和公司共同制定和修改人才培养计划,要求实现以下目标:

培养目标:探索以人为本的职业发展目标,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以实践操作和技能教学为主,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课堂目标: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注重多种教学方法,将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新媒体与传统教学、虚拟技术的使用相结合,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取得有效的课堂效果。

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以职业适应性为中心。它构建了以人与职业适应性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培养创新技能的教育模式,构建了开放的学习平台,通过数字场景增强创新能力,融合多种职业特点,调动多学科的积极性,促进不同领域的信息交流。通过整合其他资源效益,创造一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合格人才。

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理论教学,没有形成学科特色,也没有实践教学,课程设计、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等人才发展规划的设计主要有市场、要根据行业和行业的需要,通过商业实践向学生传授技能,让他们深入了解和掌握专业技能,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融合,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四)强化双师结合,提高协同育人水平

加强职业教育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之间的联系,鼓励职业教育教师定期学习并与相关公司合作。教师可以参加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如新技术和方法,以及企业项目的开发,以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制定实践和学生教育的要求和标准,共同开发教学手册和项目数据库,整合并提供课堂教学和实践教育的内容,实践和培训符合培训目标。在实践咨询过程中,工程师和教师一起解决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个人实践技能,提高实习参与度和利润感,大大提高实习和学习的教学效率。此外,合作企业的高级工程师被聘为职业学校的外部教师,并定期在学校进行讲座、实习和实际培训。企业的专业教师和高级工程师之间也应该有定期的联系和讨论。

(五)改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评价激励机制

完善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可以为校企合作提供更强的动力。关于学校与企业教育成果的评价,要坚持国内外教学质量双向评价、过程评价、绩效评价制度,建立规范的校内外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体系。加强企业、职业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教学监督。评价应注重质与量的结合,将教师绩效评价、员工绩效评价和学生发展评价相结合。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学校与企业人员协同育人的全过程,为整个人才培养创造有利局面。适当注意建立反馈机制,在不同阶段及时对所有相关方进行满意度调查,有效调整和交流反馈信息,形成良性循环[8]

结束语:

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旨在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以满足我国当前和未来的社会主义在建设领域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必须具备技术技能、学习和方法技能。技术技能包括尊重技术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方法技能包括终身学习、解决问题、执行和监督工作任务。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强调专业学生的技术发展,而且强调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教育合作模式必须改变教育目标和方法,建立适当的课程体系,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终生学习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潘春辉.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以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9):119-120.

[2]郑明怀.校企教育教学共同体:基本特征、核心要义、推进路径[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1):12-14.

[3]杨思羽,刘诗永.应用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优化研究[J].智库时代,2020(05):110-111.

[4]杨天舒.浅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与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创新型培养[J].美术大观,2018(8):144-145.

[5]韦杰,黄英姿.基于协同育人视角下的应用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26):203-205

[6]言红兰.协同育人理论下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现代职业教育,2021(03):88-89.

[7]孙琳煊,王春艳.高校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J].科教导刊(下旬刊),2020(33):9-10.

[8]张钧煜,丁晨.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优化策略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0):26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