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实验教学   提升有效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30
/ 2

优化实验教学   提升有效探究

孙雪芹

湖北省谷城县石花镇大峪桥中心小学 441704

[摘要] 伴随着课改的深入,课改新理念为广大科学教师所接受并实践,小学科学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可喜的现象:留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多了,动手操作环节多了。然而反思课堂热闹现象的背后,却折射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科学探究变成了热闹的操作,课堂教学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那么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如何提高?深入研究优化教师演示实验、优化学生实验操作、优化课外实验等三个方面,有助于提升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  优化    实验教学   有效探究

科学课上,经常看到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亲身经历一个又一个探究过程。课堂上学生人声鼎沸,忙得不可开交,气氛很热烈,学生的动手机会明显增多,呈现出一幅如火如荼的活动场景。然而,学生的科学探究到底情况如何?是不是有效的科学探究?

在科学学习中,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科学实验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规范的实验教学更是提高科学探究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深入研究优化教师演示实验、优化学生实验操作、优化课外实验等三个方面,有助于提升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一、优化教师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实验。演示实验能紧扣课堂教学环节,以其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灵活多变的实验方式,有效的配合科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更重要的是演示实验能发挥演示教学的“示和范”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和规范化。

1.演示实验要引领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

   演示实验是科学课堂实验由于条件限制(如器材少)等原因而采用教师演示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学生不是观众,而是参与者。与传统的演示实验不同的是,学生不再模仿实验操作,而是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完成观察、记录、分析等一系列探究活动。

2.演示实验要起到示范作用,培养学生态度。

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有序。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签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不是钩、叉时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

二、优化学生实验

1.明确实验目标。

指导学生在理解课题,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确定实验目标。明确实验目标是做好实验的关键。新课程中的一个误区就是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实验方法,对明确实验目的重视不够。学生热热闹闹地做,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探究活动就是走过场,学生走出实验室,还是糊里糊涂,认知没有向发展。因此要加强实验目的教学,务必要让学生事先理解研究的问题与方法,明确学习目标。

第一,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所教内容有关,又比较重要,教师可以将问题交给学生思考或讨论,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同时,教师自己也要考虑如何结合教学恰当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学生所提问题和所教内容关联不大,如果所提问题在以后学习中会得到解决,教师可首先肯定问题提得好,然后作为一个悬念问题请大家先考虑,待到学习与之相关的教材时解决。如果所提问题与所教内容和以后的学习关系都不大,教师可以将学生提的问题留在课后帮助解决。第三,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有可能是学生对课题不够理解,不知从哪方面提,或从未有过提问的机会不敢提问。那么,教师就要创设情境,提供机会,鼓励学生提问,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分解,引导学生从问题的各个层面提问。

2.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目标自主设计实验。

实验设计,是指正式进行实验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运用有关的科学原理,对研究方法和步骤的预先制定。实验设计的意义在于能够用比较经济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获得科学的结果。

科学课中安排的实验内容有两类:一类是让学生通过做实验观察一种现象,这种实验比较难,所以只要求学生在实验中按照实验方法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实验后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另一类实验属于研究性的,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个人研究等不同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设计方案。这样进行的实验效果很好,因为学生已经不是被动的听老师安排,而是在明确实验目的的基础上自主的设计,操作实验了。

3.提供有结构性、典型性的材料。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我们的学生是“巧妇”,那么材料就是科学探究的“米”。如果没有材料,我们的科学探究也就无从开始;如果没有材料,我们的探究就只能是纸上谈兵。“米”的好坏决定了“饭”的质量,好材料是有效探究的开始。材料需要优化,优化的最佳方式就是使材料具有结构性、典型性,具有结构性、典型性的材料决定着探究的有效性。

三、优化课外实验

1.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外实验,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有些教师认为新课程任务重,如果全部实验在课堂通过学生探究进行,肯定课时安排比较紧张,就放弃学生的实验探究环节。这种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相反,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实际,积极开展课外实验,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进行物质PH值的测定教学时,教师可把PH试纸提前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回家测定一些常见物质的PH,如洗洁精、汽水、唾液、自来水、桔子汁、牛奶、肥皂水等。再如在《水的净化》实验中,让学生课外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品,根据课本上自制净水装置的要求进行制作,最后比较谁制作的净水器效果最佳,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2.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我曾见过这样一条古训“I hear and forget,I see and I remember,I do and I understand.(我听说了,然后又忘记了,我看到了,于是我记住了,我动手做了,我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曾对中、美两国学生进行一番比较后指出:“中国的学生学习非常刻苦,基础知识丰富、扎实,且善于考试。但他们却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不善于提出问题等缺陷。”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知识或心里上的差异、动手能力的强弱和知识的丰富程度等,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教育资源给学生创造自主实验探究的机会,为学生提供锻炼自己,提高实验探究能力的场所。这也是开发和利用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基本途径。

当然,影响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因素还有很多,如:教师的精当的评价、学生及时的自我反思、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调整。新课改下教师要既做教书匠,又做思想者,且行且思,且思且改,充分挖掘科学教师这一职业的有效性,在发展学生中发展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