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微”而不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0
/ 2

见微知著,“微”而不微

雷春霞

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实验小学   512500

摘要微写作”发源于微博,是一种即兴写作方式。它作为一种新题型和作文训练方法,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一时间,众人纷说“微写作”。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可以从内容、方法、评价三方面把“微写作”融入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用“微写作”激发写作热情,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微写内容方法评价

“微,隐行也。”从汉字字源来看,“微”的本义是隐藏、隐匿,引申为秘密地、精妙深奥、细小等。从汉字字义来看,“微写作”具有短小精悍、微言大义、形式多样的特点能贴近学生现实的学习与生活,有利于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性的表达。作为中年级的学生,刚接触习作,写作的兴趣较低、水平较差,内容贫乏,技能较弱,因此,进行微写作的学习与指导是提高学生习作技巧的有效途径。

  一、微内容,立足生活

写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包罗万象的生活素材是“微写作”的内容保障,只有把学生带入到广阔的生活天地里,看云卷云舒,赏花开花落,以饱满的热情体验生活、赞美生活,才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才能表达真情实感,更为“不会写”“没得写”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微写作”内容可以从熟悉的生活环境和课文内容入手。如:在教学《学写日记》时,我利用国庆假期布置学生在家种绿豆,观察豆子生根、发芽的过程,并且记录下来。在正式指导习作时,我首先从课文《爬山虎的脚》中描写叶子和脚的段落入手,通过叶圣陶老先生细致地描写,从而指导学生总结方法,描写植物,可以抓住它的颜色、形状、生长位置等进行观察和描写。接着是方法的运用,我让学生观察事先下发的绿豆芽,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的方法,把自己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再写下来,最后全班交流。有的学生说:绿豆芽白白胖胖的,摸起来滑溜溜的,很细腻。有的学生说:有的绿豆的外皮完全脱了,露出圆圆的肚皮;有的还没脱下,像穿上了一件绿外套。通过拿在手里细致地观察,学生的话多了起来,还常常妙语连珠。

“微写作”内容可以从社会新闻和时代热点入手。如:在疫情期间,我让学生写写身边敬佩的人,学生们有的写了钟南山院士,有的写了普通的医护工作者,还有的写了小区里的保安等等,文章虽短,但都表达了对这些最美逆行者的敬佩与赞美之情。如:袁隆平院士出世时,我让学生写了悼念词,学生们写得情真意切,有浓浓的不舍,也有深深地哀痛。

立足于生活,生活处处都是写作的素材,一人一事,一花一果,虽微小,却带着情,透着爱。

二、微方法,拓展思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是写作的磨刀石,只有掌握了写作方法,审题立意、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才能游刃有余。而写作方法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中不断练习,不断积累。“微写作”虽然篇幅短小,但微言大义,方法的迁移与运用尤为重要。

区分文体,理清头绪

小学中年级的习作不外乎是写人、写事、写物三种,但大部分学生在写人与写事两者上,总是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虽然写人需要事情来衬托,写事需要人物来权衡,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写人的文章重在突出人物的品格,所选之事要为人物品格服务;而写事的文章则重在突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所写之事要完整流畅。所以我在教学“微写作”时,总是先让学生弄明白体裁,再来立意选材。

(二)迁移运用,重在训练。

方法的习得容易,但灵活的运用却艰难。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任何一篇课文都有其写作的方法,大到全篇的首尾呼应,小到句中的比喻拟人,无一不是作者的独具匠心。在教学中,我总是让学生仿写,举一反三,别看这一次次的仿写,一个个的举一反三,其实它就是一篇篇“微写作”。如:在教学现代诗《花牛歌》时,我让学生先想象花牛还会在草地上做什么,然后仿照诗写一小节,学生们乘着想象的翅膀,瞬间打开了思维,写出了不少另人眼前一亮的小诗。如:在教学习作《小小“动物园”》时,我让学生仿照例文介绍自己的家人,学生们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家人与某种动物写得惟妙惟肖。

写作的方法何其多,把它们运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才是关键,所以我们只有在长期的学习、积累与训练中,才能不断提高。

三、微评价,重视多元

多元评价是润滑剂。“微写作”从题目的设计到素材的选择,到训练的进行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评价时,就不能采用单一的形式。在评讲时,我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面批与后批相结合,有自己的反思,也有同学的鼓励;有口头的廖廖几句,也有书面的长篇大论;有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也有幕后的笔墨指导,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旨在指出问题,提高能力。

周文骏老先生提出了“碎片阅读”与 “小微写作” 的概念。他说:“碎片和小微具有易操作、可掌握、广适应的特性……人的本性是美的,学习是美的,阅读和写作是美的,碎片和小微同样都是美的。”“微写作”就是这美的小碎片,它以它短小精悍、灵活多样、精妙深奥的魅力吸引着诸多学者与师生,希望它的出现,不再让作文只是躺在试卷上的一道题,而是真正融入学生生活的一抹彩霞。

参考文献:

[1]王成猛.学生“微写作”能力提升的思考与实践[J].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15)

[3]陈芳.微写作教学实施途径多样化策略分析[J].新课程(中),2020(12).

[4]吴悦铭.让微写作助力语文教学[J].小学语文天地,2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