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龟”正传——小班乌龟课程故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2
/ 2

言“龟”正传——小班乌龟课程故事

申屠诗瑜

崧厦街道中心幼儿园 

一、活动由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自然角作为大自然的缩影,是孩子们观察自然,进行早期科学学习与探索的另一个世界。

我们在布置自然角的时候,班里几位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了几只可爱的乌龟,于是我们将它们添置在了自然角,孩子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天的活动中,总能看到他们流连在龟缸前的身影。一开始我以为是孩子们对新来的乌龟感到新奇,但是几天下来,孩子们的兴趣不减反增,他们讨论并观察着乌龟,对乌龟充满了好奇和疑问,于是我们决定和孩子们一起去探寻乌龟的秘密。

二、活动过程:

1.认识小乌龟

孩子们对于自然角出现的新朋友乌龟感到非常好奇,每天去自然角的时候,他们总是会忍不住小乌龟的身边,看看、摸摸、说说。

姝霏说:“这只乌龟它的壳是粉红色的,跟其他的乌龟不一样。”泽凯说:“我看到这只大乌龟,它的背上有花纹,它跟其他乌龟身上的花纹都不一样。”小蝴蝶说:“这只乌龟小小的,我们一碰它,它的头跟脚都会缩进它的壳里。”巍巍说:“这只乌龟的壳好硬,就跟石头一样硬硬的。”

幼儿通过看看摸摸,了解到乌龟有头、有尾、有四肢,还有硬硬的壳。如果不小心碰到小乌龟,它们就会马上缩进壳里。而且每只小乌龟的壳上和肚子上也有花纹,并且花纹也不一样。

分析:《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路径是通过直接感受,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小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活动中幼儿通过用眼观察、用手触摸,对乌龟有了进一步的的认识。这个过程基于幼儿真实的需求,满足幼儿探索的欲望,在真实的与乌龟互动的过程中了解了乌龟的外形特征,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对于乌龟的探究兴趣。

2.我给乌龟起名字

在孩子们交流乌龟时,大家都用“小乌龟”、“大乌龟”等来称呼,导致很多孩子不知道同伴说的到底是哪一只乌龟,就会出现经常会跑到自然角交流的现象,这种现象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那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们知道同伴与自己交流的是哪只乌龟呢?金泽说:“我们都有名字,我们也给乌龟取名字,这样就知道我们说的是哪只乌龟了”。

通过投票,我们最终确定了乌龟们的名字——花花、小贝壳、宝石、小球、懒惰虫、壮壮、海归。

分析:在活动中,幼儿能细心地观察每只乌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自发地探讨,根据每只乌龟的特征取名字,最终通过投票的方式,给乌龟取了新名字。在过程中,孩子们的社会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乌龟之死

在一次周末休息回来后,孩子们发现有“小球”的脖子伸地长长的,身体一动不动。起初孩子们以为“小球”只是睡着了,但当孩子们用小手摸“小球”的时候,其他乌龟们都醒了,纷纷远离了孩子们的手,只有“小球”还是没有任何行动,孩子们都担心“小球”是不是死掉了,就在这时,巍巍提议说:“我们可以用力戳戳它,要是它会动,就说明没死!”这个提议得到了孩子们的一致认同。于是,它们伸出小手,用力地碰了碰“小球”,有的孩子们轻轻摇晃了一下“小球”居住的乌龟缸。但“小球”还是没有反应,孩子们这才发现“小球”真的已经死了。

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有很强的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孩子的探索大多只是在表象的问题上,他们对一些事物的兴趣维持的时间不会非常长,如何将探究活动深入地开展下去,这就需要教师为幼儿创设一种变化的环境。

4.照顾乌龟

(1)我们的照顾计划

那要怎么照顾乌龟呢?梓涵说:“石头太多了,乌龟们都被压死了。我们要拿一点石头出来,让石头变少。”晶雯说:“水里有臭臭的味道。”淇淇说:“我们要经常给乌龟洗澡,我每天都要洗澡,妈妈说如果不洗澡就会变臭。”楷晨说:“我们还要给乌龟经常换水,因为小乌龟的粑粑就拉在了它自己的家里。”轩轩说:“还要给小乌龟吃饭,如果它们不吃饭就会饿死。”

(2)我们来调查

但是乌龟到底喜欢吃什么呢?在谈话的时候,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对于“乌龟喜欢吃什么”的观点,有的说喜欢吃龟粮,有的说喜欢吃肉,有的说喜欢吃米饭,也有说喜欢吃水果蔬菜,孩子们都争执不停,最后我们决定让孩子们变成“小小调查员”,利用休息时间,和爸爸妈妈们一起去调查乌龟到底喜欢吃什么。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小乌龟什么都会吃,其中鱼虾是它们最喜欢的食物,还可以给小乌龟喂龟粮。

分析:每个幼儿对乌龟的观察和互动是不一样的,应该让他们相互交流彼此的意见和想法,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给幼儿提供观察的机会,聚焦幼儿的关注点,引发幼儿有针对性地思考。

(3)我们来照顾

了解小乌龟们的生活习性后,孩子们决定好好照顾它们。他们每天都会轮流到自然角看看,及时给给乌龟换水、喂食。

换水篇:

孩子们在给乌龟换水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新问题——龟缸太重了,几个孩子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搬动龟缸。这时,梓涵拿了龟缸里的一个大树装饰物,想要将水舀出来,由于工具的原因,失败了。言希在旁一直看着梓涵的动作,突然,他伸手将石头、贝壳等装饰物从龟缸里拿出来放到地上,其他人见状,也纷纷学着言希的动作,将龟缸里的装饰物拿出来。拿完后,几个孩子又试着搬了一下,发现能够搬动了,但是还没到教室门口就搬不动了,看来仅仅拿出装饰物是不够的,搬运龟缸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搬运龟缸失败后,金泽自己走进了教室,来到了美工区,拿了一个美工区的瓶子,回到了龟缸前,其他人看到金泽找到了工具,也走到教室里寻找可以装水的工具。奕辰看到自己的水杯装满后,边转悠边问:“水倒在哪里……”一会儿,只见他将水直接倒在了自然角里的植物上,金泽他们看到后,说:“我也要把水倒在植物上面,给它们浇水。”

分析:在换水的活动中,面对“龟缸太重,不能搬动”这个问题,幼儿通过一次次地实际操作,最后利用工具将水舀出来。在这一环节中,他们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

喂食篇:

孩子们拿了龟粮去喂乌龟们,只有“小贝壳”将脑袋伸出来快速地将自己周围的龟粮吃光后,又爬到了其他有龟粮飘着的地方吃,而其他几只乌龟们并没有吃,而是将四肢全都缩进壳里。楷晨:“是不是“懒惰虫”它们胆子小,害怕我们,我们走远一点看看它们会不会吃。”于是孩子们轻轻地往退,过了一会而,“宝石”也将脑袋伸了出来,将旁边的龟粮慢吞吞地吃了进去,不久,其他几只乌龟也纷纷吃了起来。观察好乌龟后,几个孩子回到教室,坐在椅子上记录了今天的“小乌龟日记。”

分析:幼儿通过记录小乌龟的日常,了解小乌龟的变化,在照顾小乌龟的活动中能更好地换位思考,用小乌龟需要的方式照顾它。这不仅帮助小乌龟更好的生活,更是幼儿逐渐告别“自我中心”意识的新尝试。

三、活动反思:

幼儿获得经验:《纲要》中科学领域指出:“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知能力。”由于小乌龟的突然死亡,孩子们从主动寻找原因开始,通过猜测、调查、制定照顾计划,求助有经验的养龟人、总结照顾方法,逐步从一无所知成长为照料乌龟的小能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与小乌龟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学会关心小乌龟,树立爱护小动物的情感,细心地观察它的动态与变化,感知小乌龟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也开始更多地关注身边的人和事,遇到问题会积极地想办法,寻求成人的帮助,成为了一个会独立思考、有温度有担当的小大人。

教师获得经验:课程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兴趣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动机和力量,我们要追随孩子的兴趣点,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始终倾听跟随幼儿,及时捕捉、抓住幼儿的冲突问题,并乐于在问题冲突中,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实践验证,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