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4
/ 2

积极心理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李丹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 154101

摘要: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的时期,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在这种特定背景下,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高中心理课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高中心理课教学内容优化路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应用

1 积极心理学概述

1.1 基本理念

与传统心理学的消极理念不同,积极心理学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人,更加注重个体内在的积极品质,认为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每个人都应该以一种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通过挖掘自身内在优势与潜能来改变对生活的认知。在积极心理学看来,“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闪光点,只是有些人把优点放大了,有些人把优点缩小了,可以用积极的、发展的眼光去探索自身的无限潜力。而且,每个人都拥有一种与生俱来、无法磨灭的宝贵品质——积极品质,在遭遇挫折、逆境时,这个品质能够激发强大的意志力和创造力,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困难、应对困难、摆脱困境,实现自我价值,更好地面对人生。

1.2 主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一门科学,主要内容包括积极的情绪、积极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组织系统三方面。首先,在主观层面上,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积极情绪,它是由内心的正向感受所产生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周围人的态度、行为,如快乐,包括高兴、欣喜、乐观、愉悦、兴奋等。其次,在个人层面上,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的人格特质,即可能有利于个人身心发展的人格品质,包括乐观、自信、希望、宽容、韧性、正直等,同时,积极人格特质还可以作为心理健康评价指标,用于测量个体心理健康的状况和发展水平,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最后,在群体层面上,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即有目标、有意义、有积极的能量,能激发个体潜能,促进其身心健康的组织系统,如家庭系统、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其主要目的是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促使个体有效激发人性中的积极因素。

2 高中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2.1 家庭方面

高中生的家庭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的家庭收入水平偏低,一直以来的生活都比较拮据,那么学生就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嫉妒心理,而且会把物质生活质量低下的错误归结到自己身上,进而自我贬低。如果学生处于单亲家庭,也容易形成自卑情结,对爱的感知能力也会被弱化。如果学生的父母对其不够关爱,总是否定其独立思想,学生就会跟着贬低自我,失去自信和能动性。

2.2 人际方面

对于高中生而言,已经到了人际交往的初步阶段,其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形成较为清晰和成熟的认知与态度,而学生在编织人际关系网的过程中,就会遇到诸多人际方面的问题,比如感觉不被他人认可,不被朋友所信任,不被大家所欢迎等,这些很常见的主观感受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使其感到郁闷、烦躁,被消极情绪所包围。在班级中,总能发现,有的学生“人缘好”,跟所有的人都能玩到一起,有的学生似乎就人缘差一些。在这些人缘好的学生中,能够发现,长相又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正是因此,有很多长相平平的学生,就会将自己人缘差全部归因于自己的长相,慢慢地就会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导致自己不敢主动交朋友。

3 积极心理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3.1 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鼓励学生

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容易出现矛盾心理,既希望可以独立自主,又希望可以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关怀。对此,教师要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状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和鼓励,让学生可以冷静面对疑惑、困惑的问题,并用阳光的心态积极去解决问题。另外,教师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高中生的心理,包括他们的性格特征、理想追求等。教师要在与学生的日常相处中摸索和总结,把握学生的情绪变化,了解他们心中的真实想法。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引导并教育学生,才能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心。

3.2 在教育过程中为学生创建对应情境

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能高效开展,发挥出实际作用,高中教师在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同时要为学生创建情境,尤其是在给学生讲解理论性的内容时,如积极心理学的内涵、研究内容和局限性等,尽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故事性语言或线下游戏等方式去为学生把对应的情境建造出来,使学生能沉浸在对应的场景里,增强学生的情绪体验、感官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心理认知和心理素质等发生实质性的转变,继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3.3 借助短视频引导探讨,深化教学效果

为了保障积极心理学教育收获理想的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时俱进地提升思想认知。教师可以引入正能量的短视频,引导学生深思,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体现积极、乐观思想的短视频,再将其制作成视频课件,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享观看视频的感想,深度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会对英雄和榜样人物进行崇拜与模仿。教师除了以身作则之外,还可以将时代楷模人物的事迹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与感受楷模精神,逐渐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关注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时代楷模人物事迹,并将其融入视频课件中,然后为学生播放,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高尚精神。

3.4 针对外部环境开设专题活动

不良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不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容易诱导学生走上歪路。为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定期开设专题活动,帮助学生辨别不良思想。首先,心理教师可以向学校领导提出申请,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举办专题讲座,对社会上出现的“键盘侠”“网络暴力”“崇洋媚外”等不良风气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如何引导父母正确教育子女”“如何与父母有效沟通”等教学内容,为学生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3.5 开展跨学科教学,加强师生互动

音乐可以使人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教师可以基于音乐的这一特点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融入音乐元素,进行跨学科教学,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下,将积极心理学贯穿教学始终。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状态,与音乐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针对学生的感恩心理和情感态度等加强教育,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音乐学科课程,增强课堂教学代入感,从而使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4 结束语

高中阶段是学生性格、情感、价值观的重要发展阶段。积极、乐观、不惧挫折的心理对于高中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积极对学生加以鼓励和引导,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从思想上积极转变,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惠.高中心理课堂渗透积极心理学的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2(30):36-38.

[2]刘敏琪.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家长,2022(30):165-167.

[3]叶晓芸. 积极心理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应用[C]//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课程教育探索学术论坛论文集(六).课程教育探索学术论坛论文集(六),202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