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设计性实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5
/ 2

药学“设计性实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郭振宇 何  莎

130481199001292579 130181199204183923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药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式和资源单一、师资融合不足、缺乏系统性设计,以及优质平台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药学“设计性实验”课程应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中心和实习实训基地的技术支撑作用,积极拓展学术交流与科技创新平台,提供教学科研平台以及实践基地的优质科技信息,学院教师及实践基地工程师联合指导,引导学生的自主思维,自拟课题设计实验,提升综合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以期培养出适应当前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高层次药学人才。

关键词:药学“设计性实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引言

在医药产业高速发展和利好政策的背景下,我国正在向药物研发强国转型,因此,创新型药学应用人才的培养是促进我国提高医药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实验教学是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知识应用、科学性思路、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综合型药学实验是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后进行的多个知识点整合的专业实验教学,其内容涉及多门课程知识或者药物研发和科学研究中的综合知识,突出对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行业发展的整体把握。目前,越来越多高校重视对药学综合型实验教学的不断改革与探索,不断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研究思维,为医药产业培养高素质创新性药学专业人才而努力。

1“互联网+”模式的药学实验安全课程设计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频发实验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环境污染及人员伤害。因此,高校需要提高实验室的安全建设,增强药学本科生的安全实验意识及能力。基于此,我们采用“互联网+”模式的教学方式,将碎片化的实验室安全知识整理为4大模块,设计了以环境友好为核心的药学实验室安全课程体系。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及手机APP,随时随地自主获取实验室安全知识点。在具体形式上,我们在原有的药学实验安全实验教学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共享知识,虚拟安全事故场景指导学生小组学习紧急应急措施及实验室常见人身伤害的处理措施等内容,并在虚拟平台上完成爆炸物、危险气溶胶、急性毒性物质及易制毒品的一般使用操作及存储等内容,使教学体系更加丰富、立体,同时避免真实易燃易爆品、易制毒品的使用,实现药学实验安全课程的环境友好且保障了师生的安全。此外,“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自主使用互联网完成问题讨论及课后练习。同时,教师也能够实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传统中药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模式单调,师生互动性不强

目前,中药化学实验课程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授和现场演示为主。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及预期实验结果,并对实验过程中将要遇到的常见问题及其他注意事项进行课前强调,学生按照教师讲授的内容按部就班地开展实验,整个过程只注重教师“讲”,学生“听”和“记”,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对实验内容的实施充当着操作工角色,单调的实验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思考能力。

2.2课程评价注重结果,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实验课程的考核机制较为单一,更多地注重实验报告成绩,而对于实验操作的过程性评价较少。部分学生尤其是对学习缺乏积极性的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参与度较低,仅仅利用实验报告成绩则无法准确评价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及对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更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不利于实验教学目标的实现。

2.3实验项目性质单一,验证性实验较多,设计性实验缺乏

中药化学理论课程中所学的每一大类化合物均开设了相应的实验项目,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如针对蒽醌类化合物开设了“虎杖中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和检识”,针对生物碱类化合物开设了“防己中生物碱的提取、分离和检识”,针对皂苷类化合物开设了“甘草酸的提取、分离和检识”等实验项目,虽然实验内容较为全面,但实验性质单一,大部分实验属于验证性实验,缺少设计性实验项目。

3课程建设模式

3.1“课堂宽,实效优”,营造重素质、强能力、尚科学的育人氛围

拓宽实施途径,利用学院实验中心教学和科研平台,同时落实并进一步加强实践基地合作深度和广度,前期以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这一实践基地为试点,充分发挥其重要辅助支撑平台作用,切实开展培训指导,在学院教师、实验教师和基地技术人员、工程师合作指导下,利用研究院及其关联企业的相关条件进行科研创新实践,开展高水平原创实践教学课题研究,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条件,学生充分利用平台仪器设备和服务资源,自己拟定课题,设计实验内容,打破原来固定选题的模式。

3.2危险药学品的危险特征及储存

实验目的:学生应掌握危险药学品的分类及储存原则;熟悉实验室常见氧化性物质和过氧化物;了解易制毒药学品的安全存储及领用。教学内容:包括危险药学品的危险特征及储存,如爆炸物、危险气体、易燃物质、健康危害物质、环境污染物、易制毒药学品,高锰酸钾、硝酸、双氧水等实验室常见氧化物质的储存特征,《易制毒药学品管理条例》及易制毒药学品的购买、储存及领用要求。教学方法: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危险药学品的运输、储存特征。教师使用手机APP指导学生对危险药学品进行连线分类及储存,并结合现场教学高锰酸钾、硝酸、双氧水的储存地点及储存特征,让学生充分掌握实验室危险药学品的分类、危险特性及储存方法。

3.3“边教―边研―边改”多头齐驱并进

系统调研学院及实践基地教学、科研技术支撑平台优质科技信息材料并整理发布,为学生自主科研等项目提供学习参考,平台和实践基地提供检测委托、仪器租用、技术培训、科研合作开发等全方位专业技术服务。学生根据平台资源,结合生产和研发实际,开展相关方向的科研兴趣探索,学院导师及基地技术人员组成指导团队,联合指导学生,组织实验竞赛等活动。课程内容注重“基础理论+新技术实战”的结合,课程设计更加注重“双师共商、共建”,发挥高校理论教学和企业技术更新的特点,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等。课后密切跟踪学生实验操作及研究设计的过程、创新成果等,拓宽成果交流展示渠道,提供长期项目培训技术支持。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以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制订符合本学科发展与特色的设计性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和标准。

结语

随着现代药学学科的快速发展,医药行业特别是新药研发的飞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对高层次药学人才的需求规模逐渐增大,因此,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优秀的人才,以适应我国医药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发展机遇是国家对药学专业和重大新药创制的重视和投入,学校的全方位支持以及前期教学科研的基础和积淀,挑战是当前我国医药产业处于行业发展的成长阶段,药物研发和药学类高端专业人才与产业发展的需求差距明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实践与创新教育不够,人才培养质量需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魏晓瑶,杜然然,杨渊,等.十八大以来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历程与成效[J].医学研究杂志,2022,51(10):1-5.

[2]李海天,李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科技产业,2022(9):50-53.

[3]谈弋,何敬胜.浅析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中药学专业的参与[J].科教导刊,2021(20):36-38,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