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薪火 世代传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7
/ 3

教育薪火 世代传承

祁菲

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北校区 广东 深圳 518131

记忆中的枣园中学

枣园中学成立于1957年8月初。在1956年时中宁县执行中共中央下放干部的政策,起先,中宁县文化部部长祁生华同志(我的祖父)积极申请下放回原籍枣园。当时县委考虑中宁县只有一所中学——中宁中学,黄河以北没有中学,大批河北面学生上学路途遥远,途中需乘坐羊皮筏子过黄河很是危险和辛苦。县委权衡斟酌集思广益,决定在枣园地区筹建一所初级中学,第一任校长--祁生华,并开始着手学校的选址和筹建工作。

选址定在枣园完小西北边原枣园完小操场,选好后就开始了施工作业建造校舍。至1957年6月底建造完成校舍,校舍共计有七间,分两边各三间为两个教室,中间一间为教职工办公场所,同时在东北角盖了一间伙房,教职工住宿暂时在枣园完小入住。时任校长祁生华同志以身作则,率领全体教职员工艰苦创业,克服种种困难问题,紧紧抓好教师的教学水平,保持着学生品学兼优的好成绩。1957年7月份开始了枣园中学第一批学生招生,在那艰苦的岁月,枣园中学在一群抱着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信念的人们脚下,开始了他的芳华岁月,不管岁月如何更迭,校魂永在。

沉甸甸的回忆

当时王登林老师(我的祖母)已经在鸣沙中学任初中乙班语文教师及担任班主任工作。那年是我国圆满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年,全国人民的工作学习热情十分高涨,教师不但工作还要参与下乡帮助农民积肥、深翻土地、挖跃进渠以及大炼钢铁。但是大家从不抱怨,积极做好校领导分配的各项工作。王登林老师在做班主任工作的时间里,对班主任工作一直严格按照学校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来要求学生,并秉承“德高为师”的教育理念,在工作中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要教师自己做到。对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常常会利用课余时间不厌其烦地讲解、辅导,使他们增强了学习的信心,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一些上课不注意听讲以及调皮捣蛋的学生,就多找他们谈话,时刻提醒他们遵守纪律。对一些经常旷课的学生及时去家访,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管教下,学生的不良行为得到了改善。

王登林老师的祖籍在山东,她优雅博学(祖母是一位大学生)、慧智兰心,世间所有对女性美好的形容都不足以表达她的优秀。也正是受到祖母的影响,后来的我立志要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由秋季招生改成了春季招生。鸣沙中学在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情况。一方面,涌入了一大批全国各地支宁教师,学校成了中国的卧龙岗,但需要卧龙先生去组织、引导,才能生成教学战斗力;另一方面,动荡年代的时代遗存也病情高发打倒殷思齐打倒苏仲琛等毁坏老校长名誉的标语还没铲去,人心需要治理整顿。为了组建好队伍,把教育引向正规的路子,县委就从全县干部中选中了祁生华(我的祖父)。他有十多年的基层教育经验,既有励精图治出成绩的荣耀,亦有挂牌戴帽受冲击的磨砺,但他不管顺逆,始终治学有方,是首屈一指的人选。祁生华临危受命,乘羊皮筏子南渡,走马上任。

祁生华曾对师生们讲起自己的过往:祁生华是1951年中宁中学首届初中毕业生,因国家急需人才,16岁没上高中就在中宁县委参加了工作,18岁当了县委文教部副部长。19岁当了中宁三所中学之一的枣园中学校长,自创一套20条管理学校规则,枣园中学连年冒尖。文革开始有人暗中教唆学生,给他戴上纸糊的高帽,押上人力车,胸前挂着大黑板死死卡在车身上不得动弹,挂黑板的铁丝勒进脖子细肉里,鲜血延铁丝流淌到车子上也不放下。拉到枣园街上,游遍这条大街又进了那道小巷。受教唆的学生用胶皮裹住钢丝做成的钢鞭,钢鞭的头部拴着个大螺丝铁块,几钢鞭下去皮开肉绽,不省人事。晚上拉进枣园公社将大门锁住关起来,被扔在办公室地上,换人又一顿毒打,他失去知觉……朝鲜战场上当过侦察兵的堂哥打听到歹毒的坏人晚上煽动幼稚的学生变着法子要他的命,偷偷爬上公社墙外边通向墙头的一棵歪脖子沙枣树,在树上先栓好绳子,拿出侦察兵的本事悄悄将昏迷的他用绳子吊出了围墙,藏在了堂哥家里,才捡回一条命……

                         鸣沙两年

   稳定思想,组织队伍是祁校长到任后的第一个动作。于是,三结合校革委会成立;团总支成立;红卫兵团建立。当时,团总支吸引着学生们积极向上。学生们把能入团作为青年时期的最大光荣。为了入团,多少同学都流汗流泪。红卫兵团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六九年以后,打、砸、抢己被制止,但批、揪、斗还在减速运行。红卫兵组织好了,就起学生会的作用;反之,就会反作用于教育。有祁校长坐阵,不但没有出现过份现象,反而成了吸引学生进步的门槛。

组织架构一定,关心师生工作学习就成了重点。祁校长大胆使用受到冲击的老师,安排他们上教学岗位;安排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担任重要课程教学,于是乎,刻讲义、编教材,加课程,学风正起,师生踊跃。

祁校长十分关心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当时有一位名叫白玉祥的学生,毕业时数学特别好,渴望学习。但初中毕业后父母去世无人照顾,不能上高中,祁校长就安排白玉祥在后勤工作,准其听课自修,跟班考试,他是最早走读生,后终成教授。宋天才则由祁校长推荐当鸣沙公社青年专干,后走上仕途,成就事业。兆礼率直果敢,则安排群团公干。总之,祁校长尽才尽物,任强恤弱,师生无不敬之。

也正是那时,祖父与祖母结下了不解之缘。

鸣沙中学正是在祁生华的手中逐步形成了实干的校风,一时无数英杰从这里雏鹰展翅,翱翔苍芎,在全国各地开始了自己的辉煌,仅当地校友所知的领军人物有:木匠宋家忠,种植大户党金虎,养殖大户王霖,高级工程师张立怀,知名教授秦瑞东、秦新生等,剧作家刘文惠,企业家贾天将、康建华,水稻专家王兴盛,化学博士后李学强,大法官康国华,及各行各业骨干、领导干部,人才辈出,数不胜数。

祁生华特别珍惜在鸣沙中学的任职时光,他因势利导先依靠完善学校组织调动学生各方面求知欲望,给青年教师李树俨介绍对象,给陈国梁、韩继军腾出大点房间结婚安家,叫王民国、仇标、王春祥、杜通等一批大右派大胆上讲台给同学们放开讲授知识,叫肖向东等教师与鸣沙白马长滩恩和农技站、种子站联系,带领学生们开门办学,维修拖拉机、电动机,帮助各大队精选良种。鼓励冯志远老师给同学们教五线谱。派杨宗仁老师带领鸣沙中学足球队连拿中宁县教育界足球冠军,拜友亮老师带领鸣沙中学排球队连拿全县排球赛第一,万长年老师带领鸣沙中学篮球队打遍中宁无敌手。任天慈、黎敬忠、庞金虎、庞国兴、马英玉等同学成为中宁县篮球队主力队员,代表中宁县球队出战宁夏。任天慈后来上了西安体育学院成为中宁县体育领军人物,先是中宁县体委主任、现在是河南建业体育集团高管。黎敬忠作为篮球特殊人才应征入伍,是部队专业篮球队员。李泉和陈新华同学成为中宁县足球队主力,陈新华被银南地区足球队选为守门员。张慧珍女同学参加宁夏射击比赛打破全国青少年世界纪录,被宁夏体委招为专业射击运动员,在全国射击大赛中为宁夏屡立战功。鸣沙中学文艺宣传队更是屡创佳绩,单玉才、杨双才、马文祥、李学忠、高建堂、高立兵一大批文艺苗子高中毕业就进入中宁县剧团——高立兵成为兰州歌舞团团长,后转入四川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教授院长,高建堂成为宁夏歌舞团乐队指挥,是宁夏为数不多的只有高中学历被破格评审为国家一级作曲家(教授级)。

1978年8月,祁校长从中宁中学调住中宁县文教局当局长。过去的文教局,是相对独立的单位,全县第一大局,管全县文化、教育、体育、剧团、电影院、文化馆、图书馆,而且人事独立。全县2千多干部,有1千多就归文教局管,祁局长位高权重,但不专权,不以权谋私,为人直率,号召力极强。79年已经毕业的学生去中宁中学看望他,家里还是鸣沙中学那套旧家具。祁校长说:你带的两条小鱼放下我吃,权当学生送老师的肉干。酒,你拿回去。你是组织部干部,带东西就坏了风气。后来没人敢提东西进去。

祁生华校长,走一校治理一校;走一方就辉煌一方。他在中宁县当文教局长的年份里,每年高考后录取大学学生人数排名在全区都占前几名;上清华、北大等名校学生不计其数。正是:

半生豪杰教黄河两岸,怀揣祖国园丁梦;

九千名士创天下五洲,感谢人民教育家。

                              父亲出生

     1962年,祁晓峰同志(我的父亲)出生了,父亲十岁时跟着祖父到了中宁中学,后来就在中宁中学就读初中,当时父亲是公认的跑步健将,记得我小时候,父亲总会给我讲起:小时候没有钱买鞋穿,打着赤脚参加运动会时,一根铁钉扎进了脚里,父亲忍者剧痛跑到终点。再后来,父亲去了四川读书,回来之后就到了城镇中学任教。

    有一次城镇中学由于线路老化停电,全校学生都处于混乱状态,父亲自告奋勇爬上了电线杆,维修线路……线路恢复了,父亲也因此得了一个外号“土匪电工”。

父亲已经从教42年,42年来,他一直倾心教育,为人师表。从小耳濡目染祖父祖母身为教师的风采,父亲深深认识到“教书育人”、“文以载道”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思想素养,热爱、关心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教育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每天坚持早到晚归,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甚至还放弃节假日的休息,回校做好有关工作;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绝对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学生和教师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良好的教师形象。

五口之家

于宏(我的母亲)与父亲同窗时就认识,由于两家老人是世交,工作后就有人说媒,母亲和父亲1986年1月结婚,11月就生下了我。

母亲从事幼教工作,她是一个心地非常善良淳朴的西北女人,30多年前,每个月工资只有几百块。一次单位同事王淑芳的爱人病逝,由于看病使得家中负债累累,无钱发殡,母亲毫不犹豫地把身上仅有的300块钱递到同事手中,安慰道:“你放心去办后事,钱的事我来想办法!”母亲多次积极带头为贫困山区捐款捐物,每当自己身边同事朋友有难处,她都会慷慨相助,从不计较得失回报,单位同事张玉莲老师刚查出癌症时,母亲也是捐钱最多的那一位。

母亲不仅有西北人的豪爽仗义,更有西北女人为家庭操劳、侍奉老人、抚养小孩的担当。从我记事起,祖母就经常对我说:“你妈妈,是刀子嘴,豆腐心,见不得别人落难,见不得别人有点不好,谁家的事她都热心肠的帮忙!对我和你爷爷照顾的也是周周道道!”后来,我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求学北京,妈妈依旧陪伴着爸爸,侍奉着两位老人颐养天年。

新星升起

由于我自幼深受父母的熏陶,成为一名“教师”就是少年时的我永不磨灭的梦。作为一名物理老师,我将感性与理性完美结合并运用在班级德育管理当中,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2007年,我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怀揣着教师之梦只身前往深圳市新华中学任教。未满21岁的我,站在讲台上,面对着班级比我小6、7岁的学生,着实有些发怵。任教的头3年,深圳市开展“万师访万家活动”,我利用下午下班时间逐个走访学生家,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我几乎每晚备课到深夜,每一个课题、每一道习题都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作为优秀年轻教师代表,我参加了宝安区第一届优质课大赛,并斩获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从教十七年来,我担任过十二年班主任,多次任教毕业班,任教班级中考成绩均名列前茅。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更加着眼于学生的成长需求,通过开展丰富的集体活动,为孩子们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通过活动的开展,增强孩子们团队合作、智慧交往意识,增进孩子的国家认同感,培养树立孩子的责任担当意识。

任教期间我曾多次获得龙华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称号。在深圳市第三届青年物理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并获深圳市中小学最佳网络资源课例奖,广东省初中科学教师课堂教学优质课大赛二等奖,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教学实践评优初中组一等奖。

这就是我的一家,为教育事业奉献了三代青春年华,我愿毕生延续祖辈的事业,用我的青春献礼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