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理学引入班级--—浅谈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4
/ 2

把心理学引入班级--—浅谈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张越

济南市市中区育秀小学 250003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识属于心理发展的智力因素,情感和意志则属于心理发展的非智力因素。我认为,作为班主任老师对于学生,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在发展智力因素的同时,更应注意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培养。

班主任的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可以收到师生心理发展都处于良性循环状态的效果。教师用得当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就会在这种健康的心理状态下投入进班级生活中去;而学生的良好心理又会反过来影响教师,使其更加愉快自觉地投入进班主任的教育工作中去。

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怎样才能培养好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呢?我针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采取了如下的方法。

一、纠正不良的品行障碍:

儿童的品行障碍多种多样。有些性质不甚严重,有些性质严重甚至构成违法行为;有些品行问题幼年即已养成,以后越来越重,有些品行问题则是一定年龄后才出现的。在一个儿童身上,有时往往同时存在几种品行障碍。说谎、外逃、偷窃、破坏公共设施和攻击行为是品行障碍中较常见的形态。

仅就说谎而言,可以是无意识的和有意识的。前者一般多发生于年龄较小的孩子。他们或许是因为对感知过了的事情记忆不清,或概念不准确而说话不真实;或许是由于年龄太小,意志能力差,尚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造成了言行不一;或许是出于好玩,认为说谎并不是什么坏事,以此取得别人的欢心,从而凭空想象,谎称事实,导致了说假话。这就像我们常给孩子们讲的“狼来了”的故事中的牧羊娃一样,说谎纯粹是觉的好玩,缺乏明确的动机,也从不考虑后果。然而,即便是无意识的说谎,对孩子来说也是不可轻易原谅的,因为孩子尚无法分清哪些说谎是善意的哪些又是恶意的,而更多的时候即便是无意识的说谎也会造成相当恶劣的后果。

针对个别孩子出现的说谎现象,一旦发生班主任老师就要及时纠正。通过对学生循循善诱,耐心说服,与孩子推心置腹地交谈,把事理讲明,指出危害,帮助学生改掉说谎的毛病。

比如,有一次我的班里一位学生偷偷拿放在班级里的新作业本写作业,被我发现了,当被问及此事时,他怕老师批评,本能的用谎言否认,这时我不但用事实指出他做过这件不光彩的事,并指出用谎言掩盖名誉的危害,启发他内心的真诚美德,学生大胆承认了错误,交出了本子,表现出面对改正错误的勇气。

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面对挫折,学生常常不能正视现实,不善于分析产生挫折的真正原因,而把挫折的原因简单地归因于无关的其他人或事物上,有的儿童则极力寻找理由来为自己辩解。例如:当写错了字或做错了题目,有的儿童说,是因为“××同学在边上吵闹”,所以字写错了,题目做错了。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克服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困难,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

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主要有以下几点措施:

(一)开展理想教育,提高小学儿童行为的自觉性

开展理想教育活动有利于学生正确的确定自己行动的目的,并对一切个人的、团体的思想和行为作出实事求是的正确评价,明辨是非、善恶和荣辱,使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提高行动的自觉性。教育实践证明,那些缺乏理想,对自己的学习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思想的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行动缺乏自觉性,常处于被动状态。行动中遇到困难,常表现出畏难情绪,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甚至有错误和糊涂的动机,因此,在小学阶段要重视理想教育。所以我经常利用班会课时间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使他们逐步明确为什么学习,人为什么而活着,引导他们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紧联系起来,并为实现这个理想努力学习。

(二)加强养成教育,培养低年级儿童的自制能力

初入小学的儿童,由于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特性。儿童有的表现天真活泼,幼稚可爱,好动好说;有的表现窘迫、羞涩、拘谨茫然不知所措;有的甚至已萌发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骂人,说谎等。他们对学校生活不熟悉,他们不善于控制和支配行为,不懂学校要求和课堂纪律,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要求,都显得生疏、困难或不习惯。从意志行为发展看,有一个养成教育的问题。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儿童自觉遵守纪律和生活制度的常规训练,使儿童形成自动控制的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一年的训练和培养,我们班的学生能做到上课前要准备好学习用具,书本,文具放在指定的位置上,课上要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发言要先举手,课堂上坐、立、行,姿势端正。课间玩正当游戏,不追、跑打等。在集体生活中,同学们也要团结友爱,讲礼貌,要爱护公物,讲卫生等。学生们为了遵守规定的纪律制度,必须抑制自己,不做违背纪律和制度的行为。这样儿童在自觉遵守学习和生活纪律的过程中,自制的能力也就得到了锻练。

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对低年级学生的养成教育应做到,规范行为、认真讲解、严格限制,反复进行这一过程。

(三)教育学生地对待挫折

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遭受挫折是难免的。例如:擦玻璃时,不小心把玻璃弄破了;考试未能获得期望的成绩等等。这些挫折会使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发行各种变化,限于他们的知识经验的贫乏,自我意识水平比较低,他们还不能正确地对待行为过程中的挫折。例如:挫折产生时,学生会寻找不正当的理由为自己辩解,推诿自己应负的责任,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

同时,挫折会使人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使一个人减少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加失败感,愧疚感和思想负担。因此,老师要帮助他们正确地对待挫折。通常的一些做法,有:1.帮助儿童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找出避免挫折的方法;2.面对挫折,鼓励儿童充满信心地战胜挫折,有时候也可以用限制、批评、惩罚的方法来制止那些不良表现;3.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培养儿童调节和控制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以提高小学生的挫折耐受力。

(四)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小学儿童的意志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中表现,并在克服困难中形成的,因此,教师除结合教学内容或通过主题班会等方式向学生讲述意志锻炼的意义,更要让学生在各种班级活动中,通过克服困难来磨练意志。但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应当注意:1.向学生提出的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2.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鼓励和必要的指导,但不要代替他们去解决问题,3.根据小学生意志品质上差异,注意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做到因人,因不同发展时期的锻炼。

心理健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分割的内容;重视心理健康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为儿童的心理健康服务是心理学至高的使命;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正常发展,使儿童形成健全的个性是每个教师的至圣职责。所以希望每一位班主任老师都能牢固地树立一个信念:尊重儿童,保护儿童,保护和完善他们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