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运动素质滞后的体育教学问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8
/ 2

中学生运动素质滞后的体育教学问题研究

于海峰

沈阳飞跃实验中学高中部

摘要:随着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学生运动素质滞后也随之增多。家庭溺爱、肥胖、体质虚弱等都成为了体育差生形成的因素。并且主观上对体育活动的无兴趣也成为了体育差生形成的因素之一。由于是家里的“独苗”,家长对他们的安全给予了过度的关注,这就形成了体育活动不安全“学说”。导致了学生从心里上不接受体育的现象,如:焦虑紧张心理、抑郁悲观心理、懒散自负心理、偏执逆反心理、孤独自卑心理等。因此,体育差生的形成其心里因素占有了很大的比重。本文主要解决什么事体育差生,以及学生运动素质滞后形成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焦虑紧张心理、抑郁悲观心理、懒散自负心理、偏执逆反心理、孤独自卑心理、独生子女、家庭溺爱、信心、体育兴趣。

前言近些年来,随着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学生运动素质滞后也随之增多。家庭溺爱、肥胖、体质虚弱等都成为了体育差生形成的因素。并且主观上对体育活动的无兴趣也成为了学生运动素质滞后形成的因素之一。由于是家里的“独苗”,家长对他们的安全给予了过度的关注,这就形成了体育活动不安全“学说”。导致了学生从心里上不接受体育的现象。因此,体育差生的形成其心里因素占有了很大的比重。本文主要解决体育差生形成的心理问题[1]

一、什么是学生运动素质滞后

“运动素质滞后”一般指运动素质在某些运动技术,技能方面表现相对滞后的学生,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体育达标成绩低于及格分数的学生。它是传统体育教学思想“强调体质,强调运动技术,技能”的产物,也是现代家庭对儿女溺爱过于严重的后果之一[2]。二、对学生运动素质滞后的现状分析

)我国中学生的主要特点

1.心理因素

中学生普遍处于青春期,其心理特点分为闭锁性、过渡性和社会性。产生闭锁性的主要原因事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随着身体上第二性征的逐渐成熟,使学生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是性意思的出现,感觉自己不再事孩子,所以不愿意向他人敞开心扉;产生过渡性的原因是这一时期的学生残存了儿童和少年的某些天真和幼稚,又表现出了成人的某些老练和成熟,可以说是一个“小大人”。也因此产生了对大人的依赖和对抗。具有典型的青春期特点。

2.生理因素

由于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因此,生理上各个系统都又所改变,包括:运动系统、有氧运输系统、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系统、神经系统。由于生理上发育未成熟,中学生经常再体育活动时受伤或者感到运动负荷过大,导致了心理上对体育的厌恶,使得体育兴趣更加淡薄。

3.外界因素

由于独生子女的原因,导致了家长和长辈的过于溺爱,袒护,使学生养成了娇气,懒散的个性。并且家长经常劝说学生少做体育活动,会受伤等等言语,导致了学生惧怕体育活动的心理。导致了学生缺少体育锻炼,使得家庭因素成为了体育差生形成主要外界因素。另外,肥胖也成为了体育差生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 相应教育对策

(一).改革教材,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教材不仅应适应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更应该关心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且要照顾到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体育需要,尽量增大教材的范围,使教学内容丰富,具有弹性;可适当的增加一些选修课,专项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成“我要学”[11]

(二).改进教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思

教师应该完善其教学方法,在不断完善改进传统教学发放外,应将快乐教学,尝试教学,情景教学等有机渗透于教学之中,变为协作式教学,未学生提供获得成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保持教学的“三性”即参与的全员性,练习过程的自主性,练习内容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要,开展分层递进教学,确保每个学生再不同层面都又不同的提高[12]

(三).改变学法,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使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体育教学应该提倡学生求新求异,要求思维为求异思维。让学位多提问题,多独立思考,再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比如在传授团体操或者艺术操的时候,教师将方法,编排原则讲给学生,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自行编排,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

(四).建立明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13]

“感人心者,莫乎情”。教师应该首先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做到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平等对待学生。各种学生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只要靠教师采取真诚、严肃、认真的态度去感染。当学生情绪低落,气氛沉重时,应及时表扬,鼓舞士气,活跃气氛。当学生违规时,教师要爱护关心,以理服人。就算事批评,也要让学生以为是善意的[14]

五.结论

(一)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

通过改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先从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开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由“让我学”变为“我要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获得体育需要和体育满足。

(二)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参与性

通过让学生自主编排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得到自己所要的体育满足,并且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使得学生从心里上愿意上体育课。这还可以保证学生体育课参与的全员性。

(三)从心里上热爱体育

通过体育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激励性评价,使得学生先从心理上接受体育老师,进而上升为接受体育课,最终发展成热爱上某个体育项目或者某些体育项目。这种递进的关系的好处在于从一开始学生就从心理上接受,不是单纯的身体上的原因。

六.总结

中学体育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都是以身体联系为其主要内容老进行教学、锻炼和训练的,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传递体育文化为目的一种教育过程,是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和活动性均较强的一种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正出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体育活动习惯能够帮助他们更健康,更快了成长。适度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建设会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更加快乐,同时也使得学生在融入社会前有个更好的心态。解决好中学生运动素质滞后的问题,可以更好的为国家输送健康,强壮的人才。使得现在的中学生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更好的体现自己,使自己具有更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立于世界市场的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田雨普.独生子女体育研究[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

[2]胡达道阳芸.对体育差生概念的置疑.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J], 2004 ,25(5):84~87

[3]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

[4]Arnold Le Unes&Jack R Nation.运动心理学导论第三版[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5]刘振贺.对我校体育差生个性心理因素探讨.科技资讯[J],2006,8:164

[6]王步标,华明.运动生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7]兰自力.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

[8]关颖.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1)

[9]张淑华,赵娟,于爱华.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

[10]赵春兰.试论情感智商及其培养.科技资讯[J],2006,8:165

[12]李佩娟.邓建军.曾庆平.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新课程·教研版[J],2008,9:55

[13]李才.浅谈新课程标准下转化体育差生的方法.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

[14]施伟荣.对体育差生的心理分析和施教方法.职教论坛[J],2005,7(中):30

致谢

首先感谢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为我提供了充足的相关资料,并且让我翻阅,让我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论文相关内容。之后感谢辽宁师范大学全海英教授,感谢您给予论文撰写上的帮助。同时感谢沈阳飞跃实验中学(高中部)各位领导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予我的帮助。

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