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量感提升的有效方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8
/ 2

小学数学量感提升的有效方法研究

吴春磊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新盛分校  

摘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量感要从时间、速度、物体的大小、薄厚、轻重等方面入手,以使学生形成“量”的感性认知。教师要明确量感与数感不同,要从生活入手。由于量感没有标准化的特点,只是一种感觉,因此在教学中存在教学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对此,教师要正视量感教学,要引领学生通过体验完成“量”的认知,并以此将量感培养融入小学数学课堂中,通过学生的体验形成切实的感受,助力学生形成相应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教学;数学;量感;培养;

一、 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性

教师要明确,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度量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即使在小学的课本中没有将与之相关的内容独立出来,但也存在不同的学习版块中。通过有效学习,学生可以对质量、时间、体积、长度、面积等形成认知,并以实际应用的方式完成理解,以此描述生活现象以及事物属性,最终形成估测的能力。

当学生形成了量感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结合不同的元素进行分析,并且可以直接在头脑中通过对量的直观感觉完成估测,再经过反复推断与调整,从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培养并丰富学生的量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除此以外,度量本身就是数学的基本思想之一,既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也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了助益。由于量是一种抽象的内容,需要学生进行体验,在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过程中形成具体的认知。而这一过程需要通过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进行落实,以此帮助学生了解量感的本质,掌握数学的抽象性,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强化学生的认知,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

二、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

(一)从问题情境入手,激活学生对量感的兴趣

通过构建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思考,可以使学生在直观且形象的条件下完成课堂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消化并理解抽象的内容。量感的培养具备抽象性,如果在教学中,以直观教学的形式进行开展,学生必然会出现摸不着头脑,或者是只完成了数的发展,这并不利于培育学生的量感。通过创设情境,从问题入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量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助力学生实现深度思考。

(二)从实践体验入手,强化学生对量感的体验

量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在培养学生的量感时,教师要明确只有一步步提升,并以层次化的发展进行递进,这样才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使学生的量感越来越好。在此期间,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内容让学生攻破,进而使学生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例如,在“克和千克”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质量单位有直观的认识,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物品让学生进行实践感受。比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黄豆、大米、绿豆、红豆、苹果、橘子等,然后开展小组实践。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中先准备一个一克的砝码,之后让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通过掂一掂的方式,使学生将不同材料的一克克重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慢慢让学生形成量感,对一克的重量和不同物体的一克的数量产生一定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实物测量对比,看一看自己预估出来的一克与标准的一克相差多少。在千克的教学上,想要发展学生的量感,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一千克的沙子以及其他物品,然后让学生不用测量工具,将不同材料的一千克测量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仍然会使用掂一掂的方式,先将不同物体放到塑料袋中,用手进行掂量,学生感觉不够一千克就会再放一些,多了就拿出来一些。还有的学生会先使用称重工具,先称出一千克的物品,再将物品放回原处,通过之前感受过的重量,再一点点将物品拿回到袋子里。通过构建情境,从实践体验入手,可以强化学生的感受,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克和千克的量感。

(三)从生活内容入手,提升学生对量感的认知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培育学生形成量感时,教师要确保数学知识与生活相关。否则,教学情境的创设必然会出现不合理的现象,难以保证学生可以在量感的学习中实现深度思考。在构建生活化的情境时,教师要保证情境具备挑战性,这样学生才能在情境中完成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以此促使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创新,最终完成对量感的感性认知。

例如,在“认识时间”的教学中,为使学生对时间单位有正确的认知和理解,教师可以通过生成性体验,使学生感受时间的流动,并以此形成时间观念。教师可以使用计时器,使学生对时间单位有明确的认知。教师可以将60秒作为一个时间点,让学生在草稿纸上按顺序从0开始向后排列写数字,在60秒的时间里,有的学生可以写到80,但有的学生只能写到60。教师可以将时间慢慢延长,学生会发现自己写的数字越来越多,尤其通过几次对比后十分明显。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也能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为了建立生活的联系,逐步让学生对时间单位有完整的认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记录从家到学校的时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抽象的度量单位,从而完成量感的培养。又如,“吨”是小学阶段学生在生活中不常见的单位,想让学生对吨产生直观的认知,教师要先构建学习情境以完成铺垫。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下自己的体重是多少?怎样测量自己体重的?之后再类比其他的动物,如长颈鹿、河马这些动物的体重要怎么测量?逐步过渡以吨计量的动物,这些问题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过的单位无法表示这些动物的体重,形成思维认知的冲突。然后教师可以介绍吨这一计量单位,并展示以吨为单位的物品。如公园里的风景石、伟人的雕像等都以吨为单位,从而引导学生在周末休息的时候尝试到公园里观察风景石或者是人物雕像,以强化学生的感性认知。这种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渐树立起量的认知。

三、 结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基于学生发展的现状,把握学生量感的基础,通过全面探索,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创新教学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保证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量感。

参考文献

[1] 蔡燕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23,9(3):117-120.

[2] 甘水英,武小鹏.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量感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教学研究,2023,46(1):81-85.

[3] 何辛.体验与思考并重,内外兼修培量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J].亚太教育,2022(14):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