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心理疏导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3
/ 2

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心理疏导策略

李琛

珠海市香洲区甄贤小学519060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人们带来了更加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庞大的信息量使人们的心里变得越发浮躁了起来,情绪的堆积使人们的心理悄然发生着变化。而对于尚且处于学习阶段的小学生而言,网络的成熟固然会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网络信息对他们的影响却不仅仅是正向的,还有很多不良思想在侵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这个时候,学校和教师应当注重对小学生开展心理疏导工作,而德育教育对于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与心理疏导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教师可以将心理疏导工作融入德育教育的过程之中。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疏导;教育教学

    德育教育的开展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旨在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优良的行为准则,使学生在学习了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保持自身品行端正,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而心理疏导则是为了帮助学生排解他们心中的负面情绪,使学生的心理保持在一个积极乐观的状态上,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将心理疏导融入小学德育教育之中,首先要清楚这两者在学生教育上的共同点,将两者的理念互相融合,创建出一种中和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其次,教师也应当积极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一同维护小学生的品德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

一、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融入心理疏导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在网络上多多少少看过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但是这些心理健康知识往往都是片面的,没有系统性地讲述某种心理疾病的产生原因以及预防这类心理疾病应当如何去做。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融入心理疏导方面的知识,一方面能够由专业的教师为学生科普健康的心理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心理疾病会体现出哪种外在表现,这种心理疾病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困扰和危害,并且根据这些心理疾病一一给出预防措施和应对措施。通过这样的引导和讲授,学生能够了解到系统的心理知识,并会加强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价值观

    德育教育能够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学生能够在这些教育中学习到良好的品德,以促进自身品行的发展,但一味地学习思想品德却不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学生平时积累的压力无处释放,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也没有什么好处。而将心理疏导工作融入德育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及时排解他们心中的压力,使学生能够以一个正确的思想去看待德育教育中提倡的品德,避免因为不良思想的影响而曲解了这些品德原本的含义[1]

(三)促进了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限于对学科知识掌握度的要求上,还体现在综合素质的要求上,其中就包括了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通过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能够通过直观的言行教导和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提升小学生的品德素质,使小学生能够树立起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也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而对小学生开展心理疏导工作能够让小学生将在繁重学业中积累的心理压力以合理的方式宣泄出来,使小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日常的生活和学业,以此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促进师生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德育教育的开展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念,但只是一味地对学生灌输思想观念却不与学生产生互动和沟通的话,也很难确保德育教育的最终效果。心理疏导则是为师生之间搭建起了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教师可以通过心理疏导了解学生目前所遇到的困难和烦恼,并及时帮学生解决这些困难,而学生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和教师提一提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帮助教师反思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以做到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构建起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

二、小学德育中对学生开展心理疏导的措施

(一)教师要及时开展人文关怀工作

    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并不能用直观的说教方式,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对教师的教导有很高的服从性,但若是教师只对学生开展强硬的教学方式,小学生也会对这种教学方式产生厌烦心理,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教师开展德育教育工作除了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还要在一切其他方面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而心理疏导则是促进学生和教师沟通的桥梁,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心理疏导的时候,就可以对学生渗透一些德育思想,若是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摩擦,那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多与家长进行沟通,双方都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充分交换意见,已达到矛盾的化解[2]

(二)社会要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

    社会也要及时对传播的信息进行监督和调整,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现阶段,我国对于网络信息的治理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曾经横行网络的不良信息也大多遭受了整治,网络环境整治工作初见成效。但是,依旧会有一些不法分子以正规的形式传播一些虚假消息和极端思想,混淆百姓的认知,而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尚在一个发展阶段,其对这类消息往往没有一个很好的辨别能力,很容易会受到他们的影响。所以,社会对于网络环境的整治工作应该更进一步,从原本直观的不良信息整治到进一步的虚假信息整治到网络立法,由此来保证小学生用网的安全。

(三)家长要积极配合教师工作开展

    很多家长非常支持学校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因为这项工作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但是若是谈到对学生开展心理疏导,很多家长会因为对这一领域的不了解而持有否定态度,甚至有一部分家长不是很在乎学生的心理健康,认为学生只需要学习成绩优越便一切都好。这个时候,教师需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向家长阐述清楚心理疏导工作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的重要性,这不仅仅关乎学生未来一生的发展,更关乎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利用网络开展新型德育教育

    学校和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和心理疏导时可以不拘泥于线下教育模式,可以将目光放在线上交流模式。因为有一些学生存在线下交流紧张的现象,一旦让其与教师面对面开展交流,那么他们很容易因为紧张而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这个时候线上交流就展现出它独特的优势了。教师可以和学生通过线上交流的形式了解学生内心的苦恼,并及时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建议。而且如果有一些常见的烦恼和苦难,教师也可以将这个现象告知给学生家长,让家长注意一下平时对学生的教育工作,避免在家庭教育中给学生太大的心理压力。并且,学校还可以创建属于自己的小程序,让学生匿名在上面吐槽自己的烦恼,教师也可以匿名在上面和学生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排解负面情绪,缓解他们的心情,做到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外界的感知正处于一个敏感阶段,并且小学生的认知尚处于一个懵懂和学习阶段,他们的心里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扰。针对这个现象,学校和教师在德育教育中融入心理疏导的相关环节,能够让学生在培养自己品德和德行时同时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情况,对于不良的情绪,学生可以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及时排解出来。这样做一来能够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行,使学生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二来也能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持续发展,做到促进学生的综合性成长。

参考文献:

[1]胡进平. 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 家长(上旬刊),2022(21):81-83.

[2]戴玲珊. 小学德育如何进行心理辅导的具体策略研究[J]. 家庭.育儿,2021(22):194.

[3]赵水仙. 加强心理教育,实现德育效果最大化[J]. 家庭,202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