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作品《五魁》艺术特征及演奏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8
/ 2

钢琴作品《五魁》艺术特征及演奏分析

沈艺

常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五魁”是我国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用以庆贺狩猎归来、感恩自然馈赠的传统民间舞蹈,在歌舞之时带上动物面具并模仿其跳跃、奔跑姿态,生动展现出自然生物的神韵,是于生产生活与日常劳动中诞生的艺术形式。钢琴作品《五魁》以传统歌舞为题材,由美国华人作曲家周龙于1983年创作。

关键词:钢琴作品;《五魁》;创作技法

一、创作特点

一是利用和声共鸣的方式,模拟我国传统的打击乐音效。钢琴作品《五魁》涉及A2大字二组至g4小字四组的宽广音域,擅长利用钢琴的音色模拟多种打击乐,曲目中的音色不断变化,音乐的画面感和表现力更强。钢琴作品《五魁》的创作深受我国的磐和钟及镲等传统打击乐器的启发与影响。打击乐演奏的音效不和谐,在不协和音效的共鸣下涉及诸多的繁琐泛音组合,曲目中常存在兼具纵向不协和音效与良好的音响层次感,也是周龙的和声构思。二是右手C音琴弦与左右C音营造鼓声音响的独特演奏方式。主要用在143小节的Arioso处,利用新颖的演奏方式,在抒情的旋律中融入鼓声,营造鼓声朦胧的音乐表现效果。三是有板与散板结合的节拍形式。曲目各小节的节拍数不固定,1-65小节等部分甚至段落无标记拍号和小节线。满族民歌以有板与散板或结合的节拍为主,包括9/16与3/4等常用节拍形式,也是突出满族民歌独特音乐形象及艺术特点的决定性因素。四是运用多元重音记号和变量速度记号等手段,进一步突出乐曲的即兴自由等音乐风格。钢琴作品《五魁》运用了大量的重音记号,与古典音乐中的重音记号不同,在曲目中的灵活多变使用,给人耳目一新的听觉效果,促使自由性和灵活性及多变性等音乐特点更加突出。周龙创作的速度变化的演奏记号,涉及斜切线后的较快演奏速度与慢起渐快再渐慢及慢起渐快和快起渐慢等变量速度,促使曲目的即兴性特点突出。曲目的自由性和即兴性等特点,直接受满族大五魁舞的起源影响,与满族人豪爽大气的性格及能歌善舞的民俗高度契合。

二、爵士风格

钢琴作品《五魁》的自由度强,多种节拍与无规律的重拍有机整合,进一步突出了复杂性爵士乐的节奏风格。爵士乐节奏贯穿全曲,节奏在各类节拍中灵活性地运用及自如的切换,兼具自由和演进搭配,避免其出现形散的问题。钢琴作品《五魁》的爵士乐风格突出,直接受独特音色的影响。在爵士乐节奏及风格中,融入了呻吟和吼声等非歌唱技巧;独特的演奏及演唱技巧,营造极具特色的音效。作品各段落的音乐感受及情绪不同,运用推指腹的触键方式和敲击式的演奏技巧等独特演奏方式,演奏出所需的各类音色效果,生动性地诠释出虎、豹、熊、鹿、狗等各种动物形象,诠释出狩猎归来和丰收及节日等庆祝的热闹场景。放大爵士乐与五声调式旋律及节奏律动的协同效应,促使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内涵与精髓得以充分表现出来。

三、钢琴作品《五魁》演奏分析

(一)不规律重音

钢琴作品《五魁》的段落富有律动感,在开端的演奏中,通过不停变化的拍号,与传统的重音原则做出明显的区分。如在第9小节着重强调3个十六分音符,在第10小节后将重音放在各小节的重要音符上,包括首尾音和切分音的中间音符等。演奏者在不规律的重音练习中,需明确掌握各小节的重音位置,将重音与其他音符的声部进行明确划分,慢速度练熟后,再强调练习句子的节奏感和流动性,以演奏出曲目的韵味和独特气质。

(二)和声

钢琴作品《五魁》的和声演奏方面,利用钢琴模拟打击乐,营造出七度与二度及四度的不协和的音效,做到乱中有序与形式多样。如变奏部分的平行四度和声,基于二部对位写法和卡农式的广板乐段,Vigoroso段落的和声扩张等。要求演奏者在曲目弹奏时,需明确掌握与区分各和声要素在分解及融合的音效,了解和声规律的走向,准确在琴键上奏出不同速度和力度及音效等要求的和声。

(三)踏板

虽然钢琴作品《五魁》的踏板标记相对较少,但正确利用踏板促使音色更加圆润和塑造作品整体音乐风格等方面的原则不能忽视。如曲目开端的第一段,用点踏式的踩法达到润色的目的。在39-47小节,利用片段式和句式的踩法,奏出音符的延音,以营造印象主义的音乐意境。第二部分用音后踏板的踩法奏出空旷的慢板段落,在主音出现时前快速停止踏板的运用,保持旋律句子的连贯,确保演奏的音符延音无杂音。曲目演奏中的踏板使用需规范,尤其是在演奏强而有力的大和弦方面。为正确踏板进行演奏,确保音效干净,需明确掌握和声带来的不协和泛音,在和声内保留住低音,演奏和声内的其他音符时需及时切换踏板,以达到理想的音色效果。

(四)触键

曲目段落的各情感特质和音乐画面及艺术形象不同,对音效的要求和触键方式也多有不同。要求演奏者充分把握各段落的情感表达要求,在琴键上准确奏出利于塑造音乐形象的音色。如爵士乐风格的演奏,利用贴键轻拨键式的弹奏方法,发挥充满韵律感的线条和弹跳性非连音的协同效应,进一步突出爵士乐节奏的韵味。如长音B的双手平行四度演奏,利用敲击式的弹奏方法,双手垂直敲击大字二组的音区,逐步增加速度,生动塑造狗在山林中嬉戏追逐的欢快音乐画面及动作形象。中间歌唱的段落演奏,利用慢触键和指腹往里推的奏法,营造更加优美与圆滑的声音。如129小节tranquillo情感特征的演奏,利用手指轻抚琴键的弹奏方式,营造出山林中远处传来朦胧歌声的音乐画面。如Vigoroso段落的和弦演奏,利用手掌与大臂的力量进行强有力的弹奏,进一步塑造出段落的音乐形象。如作品结尾部分演奏出热闹欢腾的舞蹈余热,营造神秘与空灵的音乐画面感,需加强对踏板和触键等演奏技巧的研究,越是高音手指越要立起来触键,演奏透彻明亮的音色,要求左手音色应浑厚结实。加强研究和弦之间的连接度,发挥踏板和手臂及手腕的力量转移等方面的作用,确保触键方式的正确合理性。

(五)大跨度弹奏

钢琴作品《五魁》的演奏难度较多,尤其是面对大跨度跳跃的演奏。钢琴作品《五魁》的音区宽广,涉及较多的大跨度跳跃演奏环节,需演奏者加大训练的力度。要想提高大跨度跳跃的演奏技巧水平,需在练习中先了解跨音区的音符位置,用前个音符垂直快速下键的惯性反弹力,迅速过渡到下个音符的把位上。在慢速度练习熟练后,再逐步向转移瞬间准确下键的练习能力过渡。在演奏中需把握转换时手的速度和精确性及手指垂直下键的稳定性等要点,确保各音符的弹奏高效准确。

(六)强弱对比

在钢琴作品《五魁》的演奏中,需注重强弱对比控制的演奏技巧。如ppp的力度要求,演奏者需控制下键力度,兼顾声音轻与段落的情感处理等演奏要点。不同主题的演奏力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演奏中需通过控制手指弹奏时位置的高低与触键的深浅及下键力度和手臂力量的收放尺度等要点,明显区分演奏力度的强弱变化,轻松自如地完成ppp或ff及fff等演奏力度的过渡,明确掌握力度的演奏要点及技巧。

结语:

综上所述,钢琴作品《五魁》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新中国”音乐领域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新潮乐派钢琴作品的典范,作曲家周龙先生以其博大的胸怀、深厚的文化底蕴、全面扎实的创作技能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创作技巧的融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创作出既具有民族精神、民族韵味,又丝毫不缺失新潮音乐思维的钢琴作品。

参考文献:

[1]张晓轩.钢琴演奏中的紧张和放松研究[J].戏剧之家,2021,(22):71-72.

[2]郭恒欣.音乐作品分析对钢琴演奏的重要性[J].戏剧之家,2021,(22):77-78.

[3]周小东.五魁:人性复杂欲望的集合体[J].新西部,2019,(24):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