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 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研究——以黑龙江公安警官职业学院公安信息化与网络安全系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4
/ 3

课程思政视域下 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研究——以黑龙江公安警官职业学院公安信息化与网络安全系为例

贺佳[1] 李文江2

1黑龙江公安警官职业学院 办公室副教授 150000

 2黑龙江公安警官职业学院 公安信息化与网络安全系 副主任

摘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背景下,公安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公安战线和公安教育战线上的具体实践,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公安专门人才的重要举措。[1]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提出了培养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的治网新理念。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改革公安院校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课程建设,探寻培养新时代网络空间治理人才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是课题组必须攻克的难题。文章以公安国标以及新时代公安院校网络安全与执法人才培养目标为视角,阐释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思政课等课程改革、教材编写等方面培养网络安全人才革新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网络强国、公安国标、网络安全与执法

中图分类号:D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迈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公安民警的执法能力及政治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安院校专业课程肩负着提升预备警官的业务技能和内在素养,引导学警价值取向的重任,在传授公安学科专业技能的同时,融入政治思想教育理论教学,缩小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需求之间的差距,事半功倍。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截至2020年4月底,中国的网民达到9.4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67%。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目前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大量的网络空间灰色地带,各种网络犯罪日益猖獗,网络安全的不稳定状态也加大了社会不稳定因素。[2]项目组从服务公安工作大局的高度、培养一流公安人才的需要、创建一流公安院校的视野认识其内涵,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聚焦短板弱项,从不同方面集中发力,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更加务实的工作、更加扎实的行动推进项目前行。一方面,项目组持续将课程思政贯穿于学科体系、网安专业体系、网安教材体系及学生管理体系之中,并积极投身于全景式育人国家级精品项目中,不断在专业课程中增加思政点。另一方面,项目组力求做到,一是在强化党建引领上持续发力。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与党建工作要求结合起来,将党建元素特别是党的政治建设元素作为思政点融入树型知识结构图中。二是提升授课教师的教师能力意识,即推动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项目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三是在强化网络安全课程体系建设上发力。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全景式育人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四是在挖掘思政资源上持续发力。把思政资源的育人效果同人民警察训词精神要求相结合,把公安工作的新举措、新要求转化为课程育人的新思政点,为网安人才培养提供思政新要素,为全省公安机关提供理论新支撑、为龙江公安工作提供实践新标准。五是要在专业课树型知识结构图中研发更多思政知识点。研究打造龙江警院独有的网安专业,切实提升学警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实现立体化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六是要在推进课程体系特色化上发力。依托树型知识结构课程衔接体系,加强思政课与专业系部的工作衔接,紧紧抓住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同的思政点,树立协同育人的观念。

2《公安国标》背景下,思政课程建设助力网络安全人才培养

2018年1月30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发布,是规范我国高等教育标准的风向标,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布的首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国标》辐射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包括全部587个本科专业、涉及全国高校56000多个专业点。[3]其中涉及到公安学类专业、公安技术类专业两个《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公安类国标”。作为教育部、公安部联手制订的第一套公安高等教育的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将成为今后全国公安类本科专业准入、建设和评估的重要指引与依据。[4]

警官学院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3.18讲话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政课建设纳入到党委工作的总体布局中,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在工作格局、师资建设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作用,不断推进学院全景式课程育人建设,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新气象。6个班子成员走进思政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亲切交流学习,启发学生听有所益、听有所悟、听有所思,为学生解答思想困惑、价值困惑、情感困惑,激发其为国家学习、为民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帮助其在创造社会价值过程中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学院不断打造红专结合、兼具公安特色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学院配备9名专职思政课教师,师生比高达1:115,远远高于全国同类高校水平。一年间,12人次思政课教师参加全国全省相关培训,业务水平普遍提升,受到各方好评肯定。8人次学管队长积极投身参与思修实训课程。邀请优秀毕业生徐中阳、苗守伟返校,结合切身工作经历、体会,开展10次课堂教学。聘请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政法系统新闻影响力人物,中国首席枪弹痕迹鉴定专家、公安部特聘专家、85岁的崔道植老师开展“践行人民警察职业精神”专题讲座。邀请二级英模牟清元为学生奉上一场“坚守初心,扎根三尺岗台,忠诚履职,点亮仅会容光的先进事迹报告”。学院以改革教学为引领,创新课程体系:通过翻转课堂增强思政课的活力和吸引力,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实训,课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无缝衔接,增强了思政课的趣味性和感召力。特别是警官院已构建独特的思政课教学的一个体系——课前5分钟学理论,可以此为重要载体,总结经验,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学院思政课教师指导的作品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和“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学生微电影比赛中展露头角,荣获优秀奖。打破“孤岛”效应,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拓展思政课育人新领域,基本实现了思政学习从课上到课下的延伸,取得了由单一思政课程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化为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协调前行的良好效果。依托国家级教学成果“树型知识结构课程衔接体系”,打破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公安专业教育相对隔绝的“孤岛效应”深度挖掘各专业课中的思政知识点,截至2020年3月底,学院已在96门专业课中植入了1272个思政知识点。通过全过程 专业课程思政,提升了教师与学生自我理论修养和积累,增强了他们自觉抵御错误思想的渗透与入侵的能力,更重要 的是帮助学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入侵,揭露资本 主义的话术和理论的自相矛盾,坚定社会主义科学 发展观和法治社会的建设。学院教师深深体会到“思政”与“课程”的真谛,切实构建起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而行的大思政育人体系。真正实现了将立德树人贯彻到全院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并由学历教育向民警培训乃至服务公安中心工作的延伸。

3网络安全治理人才培养的路径与实现

“标准为先、使用为要”。教育部决心和力度很大,为推动《公安国标》的应用,让标准发挥“以标促改、以标 促建、以标促强”的作用。[5]课题组呼吁,公安院校应该走在各高校《国标》改革前面,率先制定贴近实战、研究修订公安学类和公安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建公安院校特有的“公安三个一流”,即“一流公安本科、一流公安专业、一流警用人才”!

课题组认为我院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应定位于以培养应用型、实战型警用人才为宗旨;培育依托黑土特色的网安专业,为龙江基层公安领域培养一专多能、综合实力较强的应用型警用人才。依托多元教学手段和课堂模式,创新思政 元素导入模式。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和多元教 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独 立思考的综合能力。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专科)人才培养目标为:

(1)政治可靠、不忘初心、作风优良,身心健康、专业过硬;

(2)掌握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开展网络安全与执法工作的基础工作的能力6

(3)能够熟练运用公安网及各种办公、办案平台;制作常用公文及公安法律文书;监督、检查、指导互联网单位管理工作;监督、检查、指导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互联网有害信息的搜集、报送及处置;互联网情报信息的搜集、分析研判、落地查证及编报;互联网舆情信息的监测、分析研判、编报及引导控制;依法查处信息网络违法犯罪案件;信息网络违法犯罪现场勘查和调查取证;使用武器、警械的技能及其他警务技能。

为适应《公安新国标》,我院目前依托法律基础,已经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如图一所示,课改后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主干课程设置如上图所示。建议教师根据本生源特点,自编适应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网络犯罪与执法专业的创新型、应用型公安教材。课题组建议按照新《公安国标》标准,编写案例形式的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主干课程教材。其次,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各科新编教材必须依托我院2010年开始研发的树型知识结构体系,确保贴近实战、避免拖沓冗长。再次,公安民警执法必须规范化,因此各主干教材的内容不能与法律相脱节,课题组建议将《刑法》《行政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网络安全法》《公安机关执法细则》充实到新编教材中去。将忠诚、养成教育、人民警察誓词载入教材当中。为了配合我院教、学、练、战一体化,课题组认为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还应该关注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可以在课堂教学之余多开展针对性强的实训课程,为学生模拟环境,组织学生进行网络攻防实战演习。因此,应增加投入进行实验室建设,增加在实验室进行学习的时间。

 4结束语

公安院校应努力构建“大思政”格局,将课程思政纳入学院教学和人才培养整体规划,立足顶层设计制定相关保障政策,以公安专业课程为重点进行思政改革,确保课程思政建设有序推进。要将现代化教育体系融入课程思政改革建设中,充分 发挥教学实训基地、公安院校、公安机关等多元主体 优势,结合实际案例和社会治安情况挖掘思政元素, 加深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的理解和吸纳。通过课堂教学、课程思政、实训、课后法律兴趣小组、普法微课制作小组、网络空间安全兴趣小组、网鼎杯等方式培养学历教育学生和在职警察学生,使其听党指挥,形成网络空间和信息安全的法治思维。课题组坚信在全国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公安院校的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必能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与国际相关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接轨,培养出更多网络安全治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邱雅娴,郭芷君,课程思政视域下 公安院校专业课程建设路径探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J]. 教育教学研究,2023年第3期

[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8.1.

[3]教育部发布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首个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重庆与世界[R],2018.3.15.

[4]周建华,陈彦羽,李欢欢.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培养目标与路径探索[D].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1.25.

[5]黄步根,陈南华,张 亮,顾海艳,滕丽萍网络安全与执法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4 年第 5 期.

[6]佟晖,齐莹素,刘长文等.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2(6):84-88.

[7]曹文明,公安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背景及实践价值[J].公安教育,2018,(6):49-54.

[8]庄华.,公安院校案例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教学方法,2015(5)67-70.

[9]http://www.comon.cn/listinfo-142010.html.

[10]何姗,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硬件课程设置的若干问题研究[D],第三届全国公安院校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主任论坛暨教师研修班论文集,2017.5.8.

[11]贺佳,网络信息时代呼唤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安全法律体系[J],网络经贸实践,2017.2.15.

[12]杨山林.公安学科课程思政:特殊性、着力点及 实施路径[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21(5):103-109.

[13]白显良.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4.

[14]杨山林.公安学科课程思政:特殊性、着力点及 实施路径[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21(5):103-109.

[1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 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21- 07-12)[2022-05-01].http:∥www.qstheo ry.cn/yaowen/2021-07/12/c_1127 647586. htm.

 贺佳,1980年出生,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副教授,硕士学位,主要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行政法教学研究、公安执法规范化研究、行政管理。251076444@qq.com。

李文江,1982年出生,男,汉族,黑龙江省肇东市,讲师,双师型教师,硕士学位,主要研究学生培养体系、网络空间安全、公安信息化实战应用、网络攻防案件侦查。74505@163.com。哈尔滨市呼兰区利民开发区警官路1号,1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