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深度阅读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5
/ 2

如何培养深度阅读能力

田歌

   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第一中学   067399

内容提要:深度阅读见精神,它能体现阅读者吸纳、处理、加工信息的真功夫,它能昭示阅读者敏捷的思维、独特的见地以及独一无二的科学研究精神,它更能重塑并充盈阅读者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培养;深度阅读;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学习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学习目标与内容”要求“(5 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阅读,按程度深浅划分为“深度阅读”和“浅度阅读”。阅读一本书,认真地用心审看,带着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理解,将“阅”到的知识融汇于心,提炼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再散发出来,形成自己的行事风格,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的阅读称为“深度阅读”。“深度阅读”才是真阅读,能够透过现象参悟本质,能够汲取书中的精髓并有效地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因此,深度阅读能够改变人生,开阔眼界,强大实力,为光明的未来砌砖铺路。古今阅读的经验证明,深度阅读才是正确的、必要的、常态化的阅读方式,才是支撑个体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那么,在高中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引领并积极培养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呢?

一、勤思多想,融汇于心。所谓阅读,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首先是对信息的吸纳,在吸纳过程中伴随着对所吸纳信息的加工与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进一步编码储存以备未来需用时调遣出来派上用场。那么,想要达成如是目的,我们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必须要勤思多想,比如我们为什么要阅读这样的文字,我们到底需要什么呢,我们吸纳它要做什么呢。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选取了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故都的秋》寓情于景,“秋”的“清”“静”“悲凉”就是作者的真实心境,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荷塘月色》谢景抒情的特点。特殊情境里的人和事,尤其是由此引发的人生思考——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就是《我与地坛》的特点。夜游赤壁,吊古伤今,深思人生,观照宇宙,情景交融,是《赤壁赋》的特点。细处着笔,小细节大世界,作者登临泰山的独特感受、开启未来生活的必胜信心全部融情于景。勤思多想之后,我们基本生成了写景抒情的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不仅如此,我们还能够生成:突出“景”的特点,写出“景”的个性,也就是在表现作者“情”的特点。这样的认读与理解,就是对文本信息的吸纳与处理,这就叫“融汇”,这样我们才能“聚合”“生成”写景抒情的方法,甚至在未来的写作中主动地运用、熟练地运用。

二、善于梳理,构建知识体系。“世事洞明皆学问”。阅读绝不仅仅是吸纳,也不仅仅为了吸纳,更为主要的是生成智慧与经验,所谓的智慧与经验其实就是素养。所以说,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不仅仅要勤思多想,更要善于梳理与构建,梳理所吸纳的信息,构建符合自己的认知体系与认知习惯而且能够运用学科知识体系。例如,在阅读文言文过程中,对于那些文言特殊句式,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圈画下来,甚至作批注,待积累一定的量以后,我们要回过头来做下梳理,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文言固定句等都有哪些类型,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我们这样梳理了,也就叫主动构建了文言语法、句法知识体系,以后就基本能够运用这样知识解决新情境里的新问题了,而且越用越熟练,文言文语法方面的素养自然提高了。

我们为什么称之为深度阅读呢?这是因为,我们在初读时不仅仅是为了吸纳信息,还有对所吸纳信息的初步圈画、批注、分析等,而这样的工作聚合起来恰恰是为了最终的自然生成,即生成有关文言文的语法知识体系并用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此外,我们称之为深度阅读,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们阅读者的思维始终在积极参与,而且始终保持着最佳的活跃状态,例如举一反三的联想与发散,分类、比较与聚合,求同与求异等等。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相比,深度阅读更强调吸纳同时的梳理与生成,所以深度阅读更应被提倡与推广。

三、置身情境,深度思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都在强调“情境”,甚至提出“没有情境不命题”的命题原则。那么,对于文本阅读来讲,“情境”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文本阅读情境就是上下文语境,就是作者所处时代或者社会背景,就是作者说话“当下”的具体背景,甚至就是作者本人。对于文本阅读来讲,尤其重要的其实上下文的语境。然而,我们很多人在阅读时往往重视文章学方面的解读而忽视语境学意义的分析,淡化情境的作用,一厢情愿地解读文本。深度阅读强调置身情境沉浸式阅读与思考,而非淡化或者完全无视上下文的具体语境。遭遇贬谪、宦海失意的苏轼备尝生活的艰辛与世间冷暖,为了派遣心中块垒,他转而心向自然以获得救赎,或者是获得启迪以暂时忘却,于是,谪居黄州的苏轼来到了赤壁。月夜泛舟,初到赤壁,他看到的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皓月当空,茫茫江面一望无垠,宁静,平静,幽静,微风习习,没有了日间的喧嚣与躁动,就连个人的忧愁、痛苦与不幸,此时也显得微不足道。于是,苏轼一下子与空旷、辽阔、幽静的自然相撞,把自己融进了期许已久的空灵世界里。假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改为“狂风怒号,惊涛骇浪”,环境一下变得恶劣了,甚至还有些令人毛骨悚然,甚至威胁生命,这样还会有谁沉浸其中且乐此不疲呢?经过这样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经历与时代背景的思考,我们便读出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作者的长久内心抑郁后的相遇,是痛苦同时的惊喜,是大自然给予他的启迪。这就是深度阅读,是联系上下文小语境和联系作者、时代等大语境后的深度思考,更是阅读者素养的体现。

总之,深度阅读见精神,它能体现阅读者吸纳、处理、加工信息的真功夫,它能昭示阅读者敏捷的思维、独特的见地以及独一无二的科学研究精神,它更能重塑并充盈阅读者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课程评价. 王彤彦;东雪婷.中学语文教学,2022

[2]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现状及实施措施. 孟秀红.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

[3]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蔡润圃;张建梅.当代教育科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