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研究——以W市三所本科院校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9
/ 4

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研究——以W市三所本科院校为例

樊婷,刘德军

(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公民法律意识的高低体现着一个国家法治化程度的高低,而宪法意识是公民法律意识的核心组成部分。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加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有利于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公民。以W市三所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现状分析,发现目前存在大学生宪法意识缺乏,高校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为此,我们要发挥“种好责任田”,发挥“德法课”主渠道作用;“实践出真知”,构建第二课堂实践平台;“网络育新人”,发挥互联网宣传优势等培育对策,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科研哲社重大项目“习近平乡村振兴重要论述及其在安徽实践研究”(2022AH040131)

[作者简介]樊婷(1997-),女,山东烟台人,安徽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刘德军(1976-),男,安徽寿县人,安徽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我国宪法乃国家之磐石,九鼎之重器。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以“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1]”专章部署新时代法治建设工作,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工作的高度重视,该专章具体部署了四个方面工作,其中第一个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作为一部国家的根本大法,凝聚了我国人民基本共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界定了公民与国家间的基本关系。目前我国正处于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培育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就显得格外重要。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有生力量,在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想对大学生宪法意识进行培育,首先要对当前大学生宪法意识状况进行全面认识,对其中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刻发掘,有的放矢地开展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

一、宪法意识的概念

学界对于宪法意识的概念各有不同的理解。学者们普遍认为,宪法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是对客观现实中宪法和宪法现象的主观认知和评价,其存在对社会客观存在的宪法和宪法现象具有独立的反作用。秦怡红认为宪法意识是“公民关于宪法的全部知识和在知识基础上形成的宪法理念的总和[2]。”韩大元在《中国公民宪法意识调查报告》一文中,对宪法意识的解释是,“宪法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公民关于宪法的知识、观点、心理和思想的总和[3]。”笔者认为:宪法意识是公民关于宪法的知识、观点、思想和心理的总称。它反映了人们对现行宪法和宪法实施情况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二、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现状分析

本文以W市内的3所本科院校(A、B、C)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使用问卷星制作调查问卷后,通过QQ、微信在线发放,收集调查问卷共1068份,剔除废卷60份,有效回收率为94.38%。

(一)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现状的总体分析

1.大学生对宪法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宪法地位明晰,具体知识缺乏

认知是形成情感、意志、品质并最终化为行动的前提。知法才能够懂法、守法和用法,而宪法知识是宪法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为了解目前大学生对宪法基础知识的了解情况,共设计了4个题目进行调查。问卷中关于我国现行宪法相关的问题有两个:关于“我国现行宪法的修正次数?”问题,有40.48%的大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五次”。可见,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于我国现行宪法修订次数还不够了解,一些细节性的宪法基础知识方面有所欠缺。关于“现行宪法的颁布时间”这一问题,结果显示,仅有37.7%的学生选择“1982年”这一正确选项,有45.44%的学生选择错误选项,还有16.87%的学生选择“不知道”。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金字塔”的顶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帅”,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宪法[4]。因此,要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目标,全体公民必须深刻认识到宪法所代表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了了解大学生是否具有宪法至上的理念,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两个问题,对其进行了调查。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地位?”问题,其中77.98%的学生选择“我国的根本大法”的正确选项。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宪法的国家根本法地位,但是仍然有两成多的大学生对于宪法的地位并不了解,对于宪法与法律体系中的各部门法的关系不清楚。关于“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这一问题,88.49%的学生选择“母法与子法的关系”这一正确选项,有11.11%的学生选择“平等的关系”,还有0.4%的学生表示宪法与其他法律“没有关系”。可见,大部分的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宪法与其他法律之间是母法与子法的关系,但是,仍有一成多的大学生对于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问题存在错误认识甚至认为二者之间没有关系。

综上所述,目前大学生总体上说对宪法知识方面还存在欠缺,有待提高和加强。

2.大学生的宪法情感情况:认同宪法价值,宪法兴趣较高

为调查大学生对宪法的感受和态度,问卷设置了3个问题,其中关于“认为宪法与您的生活联系密切吗?”这一问题,选择“非常密切”、“密切”、“一般”“不密切”分别为39.68%、35.32%、22.02%、2.98%。分析数据可知,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宪法与自己的生活密切,但是仍有两成多的学生认为宪法与自己生活联系不够密切。关于“认为大学生需要学习宪法吗?”这一问题,选择“非常需要”“比较需要”的学生分别占比51.79%、43.65%,仅有3.97%的学生选择“不太需要”和0.6%的学生认为“不需要”,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目前了解和学习宪法是十分有必要的。关于“是否对宪法宣传系列活动、经济反垄断、“双减政策”等宪法热点事件感兴趣?”这一问题,其中选择“非常感兴趣”“感兴趣”“一般”“不感兴趣”分别为21.43%、41.07%、34.13%、3.37%。数据表明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宪法的相关事件比较感兴趣,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宪法热点事件的兴致不高,对于宪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缺乏了解。

3.对宪法培育方式的认知情况:取得一定成效,仍需入脑入心

国家宪法日是在全社会开展宪法意识、宪法观念和宪法权威的教育的重要节日。为调查目前大学生对国家宪法日及相关政策的了解,问卷设置了3个问题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关于“宪法日是哪天?”问题上,只有44.84%的学生选择“12月4日”这一正确选项,这说明宪法日宣传目前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于国家宪法日还不够了解,宪法日的宣传力度需要进一步提升。关于“宪法日开展有什么途径?(多选题)”这一问题,数据显示,选择宪法知识讲座、宣讲、发放宣传资料、宪法宣誓仪式的最多,比例分别为90.51%、82.41%、78.85%。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宪法日多渠道开展的途径比较了解。关于“是否了解我国的宪法宣誓制度?”这一问题,其中9.33%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了解”、41.47%的学生选择了“比较了解”,有49.21%的大学生我国的宪法宣誓制度不了解或者根本不知道。由此可知,目前大学生对于宪法宣誓制度还缺乏了解,需要加强对宪法宣誓制度的宣传。

4.大学生所在学校的宪法教育情况:线上线下相互结合,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大学生学习宪法的途径和渠道对于未来针对性提升宪法宣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设置了3个问题进行调查,关于“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宪法的?”这一问题,选择“网络媒体”这一选项的占比最高,占43.06%,其次有36.71%的学生选择了“学校课程学习”这一选项,另外选择“新闻报纸书刊”“查阅宪法文献”“家人、朋友熏陶”分别为9.13%、5.36%、3.57%。有2.18%的学生选择了“其他”选项,这一结果对于宣传宪法的选择什么渠道和形式具有重要价值。关于“所在的学校是否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宪法相关的教育?”这一问题,选择“非常重视”“比较重视”“不太重视”“不重视”分别为30.95%、45.04%、21.63%、2.38%。由此可知,大学生认为学习对于宪法的教育是比较重视的,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对于宪法相关的教育重视度不够,表明高校还应加强对于宪法相关教育的力度。关于“您的老师经常采用哪种方式进行宪法相关教学?”这一问题,选择最多的是“课堂教学”这一选项,占比55.96%,其次是“线上学习”占比29.56%,“社会实践”占比7.54%。选择“其他”选项的有6.94%。由此可知,目前主要采用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方式进行,线上学习占比较大,但是宪法实践方面还不足。

5.大学生建议:创新普及宪法形式,充分发挥网络优势

调查问卷最后一题是开放性题目,从大学生对培育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建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宪法意识培育方式的倾向。关于“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普及宪法、提高大学生的宪法意识?”这一问题,大学生在问卷中写出的建议整理如下:在宣传形式方面,建议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宣传,例如通过抖音、哔哩哔哩等自媒体平台以趣味短视频、直播的视频形式或以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小说、宣传片等形式进行宪法知识的普及;在宪法教育方面,建议开设宪法相关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有趣的案例进行讲解,设置专门的宪法考试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检测,增加宪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党建活动、模拟法庭等;在宪法日、宪法宣传周方面,建议在学校内张贴宪法相关的宣传标语,发放宪法知识宣传册,组织观看普及宪法的节目,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宣讲,开展宪法主题班会,举办宪法知识竞赛;此外,部分学生建议将宪法纳入教育考核体系,举办宪法文艺汇演活动、宪法小剧场演出等。

(二)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差异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究不同背景变量在大学生宪法意识中的差异,运用平均数差异检验法对不同背景变量进行了数据分析,运用单因子方差分析法对各年级、政治面貌、院校进行分析。

  1. 基于年级的差异性分析

表1基于年级的差异性分析

ANOVA

维度

年级

个数

平均数

标准差

F值

显著性

对宪法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

534

13.202

4.639

3.254

0.022

252

11.857

4.828

126

12.619

4.577

96

11.500

5.717

对宪法培育方式的认知情况

534

12.236

2.317

3.344

0.019

252

11.516

2.123

126

11.730

2.049

96

11.750

2.383

宪法教育情况

534

3.191

0.744

6.671

0.000

252

2.881

0.796

126

2.889

0.825

96

2.875

0.815

总体

534

9.543

1.905

6.012

0.000

252

8.751

2.040

126

9.079

1.741

96

8.708

2.292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宪法意识情况整体上有显著差异(p<0.05),对宪法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对宪法培育方式的认知情况和宪法教育情况这三个维度也表现出了显著差异(p<0.05),可见,不同年级会对学生宪法意识情况产生影响,从平均值来看,三、四的学生得分普遍高于一、二,由此可见,在经过大学前两年的一些课程学习后,学生的宪法意识情况普遍得到提升。

2.基于政治面貌的差异性分析

表2基于政治面貌的差异性分析

ANOVA

维度

政治面貌

个数

平均数

标准差

F值

显著性

对宪法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

群众

140

12.557

4.461

1.357

0.258

团员

774

12.775

4.824

党员

94

11.553

5.270

对宪法培育方式的认知情况

群众

140

11.857

2.135

0.577

0.562

团员

774

11.922

2.281

党员

94

12.277

2.291

宪法教育情况

群众

140

3.100

0.819

0.336

0.714

团员

774

3.044

0.772

党员

94

2.979

0.872

总体

群众

140

9.171

1.855

0.525

0.592

团员

774

9.247

2.001

党员

94

8.936

2.099

总体上,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对宪法意识整体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对宪法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对宪法培育方式的认知情况和宪法教育情况三个维度也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说明政治面貌的不同对大学生宪法意识情况没有影响,但从均分中可以看出,在宪法培育方式的认知情况这一维度,党员的得分高于团员和群众。

3.基于院校的差异性分析

表3基于院校的差异性分析

ANOVA

院校

个数

平均数

标准差

F值

显著性

A

418

12.230

4.996

1.719

0.180

B

324

12.667

4.523

C

266

13.218

4.872

A

418

11.727

2.123

2.053

0.129

B

324

12.204

2.254

C

266

11.977

2.451

A

418

2.933

0.763

5.827

0.003

B

324

3.210

0.776

C

266

3.023

0.812

A

418

8.963

2.003

2.733

0.066

B

324

9.360

1.816

C

266

9.406

2.138

从总体上看,不同院校对大学生的宪法培育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对宪法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和对宪法培育的认知方式维度无显著差异(p>0.05),在宪法教育情况上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三所高校对宪法培育情况的重视程度上还是有区别的。从平均值上看,三所高校的学生的三个维度上的分情况较为接近。

三、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对策

(一)“种好责任田”,发挥“德法课”主渠道作用

《思想道德与法治》作为本科院校的必修课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和宣传的主要阵地。《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第六章第三节为“维护宪法权威”,是讲解宪法相关知识的主要章节。高校在进行宪法教育时,应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中,增加课时,建立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考核机制,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传授宪法知识过程中,应避免枯燥的理论说教,揣摩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大学生应当掌握的基础宪法知识,通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案例分析和事实解释,增强大学生宪法的意识。另外,高校还应以以更加严格的标准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现有思政课教师的法治素养,将宪法知识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以激发学生对宪法的情感共鸣,不断加深学生对宪法的理解和认同,并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宪法意识。

(二)“实践出真知”,搭建第二课堂实践平台

实践活动作为理论教学的拓展与深化,对于宪法意识培育具有重要作用。各高校可搭建第二课堂实践平台,多措并举进行实践活动,这也是培育大学生宪法意识的有效途径。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深刻领悟宪法精神,逐步将理论认同转化为情感认同,最终将其转化为行为规范,从而真正发挥宪法对大学生品质与行为的塑造作用。高校应充分利用好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的时机,开展参与度高、具有仪式感的宪法宣传活动。例如,组织大学生在党日活动、团日活动等时去当地宪法馆进行参观,邀请机关干部作为专职“宣讲员”开展普宪宣传,举行特别升旗仪式、举办宪法讲堂、主题班会、宪法知识竞赛、宪法宣誓、宪法晨读活动、宪法社团活动、合唱宪法歌曲、发放了《宪法》文本、组织大学生在宪法宣传横幅签名等等,把宪法意识培养贯穿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去,了解宪法知识和宪法精神,并进一步探索宪法宣传长效机制。

(三)“网络育新人”,发挥互联网宣传优势

互联网作为目前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方方面面。各地各部门、各网络平台应加强网络宣传宪法的阵地建设,可以积极利用国家宪法日、法律颁布实施周年纪念日、重要节庆日等重要节点,在重要版面、重要频道、重要时段设置普宪专栏专题,加强对社会热点和典型案事件的解读。在宣传宪法时,可以以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进行传播,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号、抖音号等多平台,将专业化的“法言法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网言网语”,运用图解、短视频、网络直播、H5互动问答等形式,创作出优秀网络普法产品,形成网络宣传矩阵效应,开启全方位沉浸式“互联网+”普法宣传新模式,不断增强互联网普及宪法的吸引力感染力,提升大学生的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让大学生足不出户、随时随地了解宪法知识,营造浓厚的学习宪法、尊崇宪法的法治氛围。

结语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的现状,并根据大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培育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对策。培育大学生宪法意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需要整体性定位、协同性发力作为方略,需要不断健全大学生宪法意识培养的体系及内容。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主力军,要在生活中尊崇宪法、信仰宪法和捍卫宪法,践行宪法精神,树立起对宪法的高度认同感和坚定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秦怡红.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研究——以吉林省5所高校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02):52-56.

[3]韩大元,王德志.中国公民宪法意识调查报告[J].政法论坛,2002(06):107-120.

[4]王圭宇.习近平关于宪法宣传教育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23,32(0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