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质疑的班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2
/ 2

被质疑的班规

牟淑娥

成都石室中学(北湖校区) 四川省成都市610010

严格意义上说,这不算一个成功的案例。从外显行为上,学生还会时不时出现“小问题”。可,在我13年的教学生涯里,这又确实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从内在思想上,学生已然内化了“正确三观”。

这是一个带给他一些变化,也带给我很多成长的案例。

——题前记

在班级里,小魏是个“很特别”的学生;在年级上,他是一个“很出圈”的人物。

他招老师喜欢,知识丰富,乐于思考,见解独到。但他也不太招老师待见,经常给老师出难题,总喜欢以他自成一套的逻辑与老师诡辩。一言以蔽之,他是个“不省事”的孩子。但就是这个“不省事”的孩子让我发生了变化。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遵守”

情况出现在星期天的一个晚自习。我请班上同学以匿名方式对开学之初试行的班规提意见。密密麻麻写满反对意见的一份班规意见征求表引起了我的关注。

“其他班上都要求7:20到班,我们凭什么要提前5分钟早到,为你挣表现买单?”

“你是老师,当然不用挤时间去食堂排队买早餐,可我们是学生,要到窗口排很久才买得到早餐。站着说话不腰疼。”

“以往班主任很贴心,我们的作业只要在第二天早自习前交过来都不会惩罚,你这样的规定不就是逼着大家抄作业吗?”

因为熟悉字体,我立马锁定了这位表达不满的同学就是小魏。把他从教室喊到办公室后,我首先确认了这份意见征求表是否为他所写。在得到肯定答复后我压制住满腔怒火,向他说明了试行班规是在总结以往治班经验中优化的并以大多数同学没有表示异议为由,试图纠正他的看法。但他显然不服气,反问我:“你从以往治班经验出发制定的班规一定适合我们吗?为什么你定的规则我们就一定要遵守?你凭什么觉得大多数同学没有意见?”一时间,我竟然不知如何反驳他。沉默几秒后,我说了一句“你们不是我的第一届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我这样的规定是科学的”,草草结束了这一场“无效交流”并让小魏先回到教室。

“我向大家表达歉意”

小魏离开后,我陷入了沉思。是小魏单纯“惹事”还是我制定的班规确有问题?我是不是真的只从自己惯有的经验出发在解决问题?有没有真正的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思考问题?为了释疑,我打算第二天与同学们保持同步的作息时间以此来论证试行班规是否合理。

第二天一大早,我和他们在同一时间来到食堂,排队买早餐,在没有任何耽误的情况下带走早餐回到教室。此时距离我规定的到班时间还有1分钟,走廊上好几位正在吃早餐的女同学看到我后立即大口吞下,差点哽咽,转身快步溜回座位。当我像往常一样准时站在教室门口时,我以为的理所当然并不容易。随后交流的几位同学也真实的表达了觉得试行班规不合理。我知道,这次自己的确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我必须要改正过来。

利用道德午餐的时间,我与小魏做了第二次交流。我跟他说明了自己调研他激烈反对的几项内容并得出了和他一样的结论。当着他的面以自嘲和自我批评的语气纠正了自己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同时,坦诚的表达了对他的感谢,感谢他勇于质疑,敢于发声,感谢他让我从他们身上获得成长。而我的反思也促成了他的反思。他主动检讨自己失当的地方,并承认自己不该以过激的言论表达不满,在有意见的时候应该以更理智的方式与老师交流并努力寻求最优解。

当天晚自习我以同样真诚的态度向班上同学表达了歉意并请全班同学一起修改班规。同时,我向大家说明了自己反思班规全靠小魏对我的“批评”并希望我们班能够多一些这样的“反对之声”。话音刚落,全班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此后,小魏还经常跑到我办公室质疑历史考前复习不允许看历史课外书以及在校期间不允许私自剪短校裤等年级规定和学校规定不合理。虽然很多时候他都以“一根筋”的方式进行诡辩,但我从不会像以前一样觉得他“不省事”,反而,每次我们都会一起分析这些问题的表征、表里和根源。交流的最后不一定让他思想发生变化,但每次他都能在上次的基础上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愉快的离开办公室。

“教育即生长”

这是一个让作为教育者的我有很多触动的案例。大多数时候,我们凭借权威的角色处于教育关系的绝对主动方。我们习惯于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因此,我们不愿意“被质疑”,不喜欢“被反对”,甚至,我们拒绝“不一样”。但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不是机器。他们有独特的想法,有自己的见解,会反对也会不满。我们在面对这些“有个性的人”、“不寻常的事”的时候应该多一些包容。

这是一个让我有很多改变的案例。第一,不要急着反对,先找清楚原因。从事情的表征、表里和根源出发,实事求是。第二,不要固执己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学生。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第三,慎用“外部干预”,注重“内部自省”。学会用对待成人的方式对待正在成长为成人的学生,唤醒个人主体性。

教育是什么?如名家所言:“教育即生长”。我们期待那些幼小的生命,能在不断的自我认同、自我发觉中自然生长。作为教育工作者,在一个个典型的教育案例中,在一次次真实的交流中,我们关注了生命的自觉与成长,关注了爱、关注了价值。带着学生一起去追求生命的真实成长与意义吧,这是件值得毕生投入的事!

——题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