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31
/ 2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

刘芳

鹤岗市第八中学  黑龙江省鹤岗市  154102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处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阶段,新时期对于初中学生地理学科的教育,不仅是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考虑到学生的长期发展规划,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到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该从多个角度入手,以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促进学生地理能力的提升。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更加明确初中地理的教学方向,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促使学生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引言:

在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初中是极为重要的阶段。基于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长远发展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开展教学活动,确保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1]

一、转变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将新的教学理念引入课堂,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这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作为指导者,帮助学生学习,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发展独立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当学生面对困难时,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同时通过生活实例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方法能够确保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2]

二、强化学生思维能力

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使得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而在核心素养体系当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又是重点内容之一。因此,广大初中地理教师必须认识到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地理素养的发展需要。而要想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广大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观察、分析、概括地理现象的机会,只有完成上述任务,才能让学生掌握地理规律,进一步辩证地看待地理事物。为此,地理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情境创设优势,引导学生通过信息化教学情境对抽象的地理知识进行生动处理,以此降低学生对地理规律的理解难度,从而增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效果。

例如,在教学“世界的气候”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世界各地的气候特点,通过直观地观察和分析,学生能够了解到不同气候特点主要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在信息化情境当中,学生不仅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且还能对不同区域的气候特点进行总结概括,这对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是十分重要的。

三、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在地理这门学科中,最为本质的环境特点就是各个生存区域的差异是显著的。增强初中生对区域的认知能力指的是让学生以时空的视角看世界,让学生认知区域。初中地理的七年级下册讲的是世界的各个区域,八年级下册讲的是我国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显著的特点[3]。在新时期地理教学中,提出要让初中生学会简单的概括某个区域的地理特征,然而初中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较差,如果接触到陌生的区域就很难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画面,增大了分析的难度。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与实际紧密联系,因为地理源于生活,只有从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并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学习等能力。在地理课堂中,教师要加入生活中的与地理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关注重点不再全是问题本身,有了真实和体验的感觉,从中去领悟生活与地理知识结合的魅力,从而对地理的学习上升到新的高度,然后再把这些地理知识迁移到区域中,进而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比如,在学习“多变的天气”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关注天气预报,熟悉天气的符号,观察实际天气情况,比较我国各个地区的不同之处,总结区域天气的差异,用所知道的地理知识对原因进行分析,养成习惯,在生活中学习地理。

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注重转变以往“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堂中扮演主体角色,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探究知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对知识的自我探索。基于此,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在此过程当中,教师要对学生展开针对性的引导,使学生能够结合旧知识,从而获取更多的新知识。教师还应该将教学的主要目标定为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的学习环节当中,教师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促使学生能够不断提升实践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确保学生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逐步强化。

例如,在教学“交通运输”时,常用的交通方式的作用及其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了解若干条远洋航线。针对此,教师要将教学的主要目的定为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在课程的预习阶段,教师要求学生以导学案的形式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交通”是本节课的教学主题,而实际生活当中最为常用的若干种交通运输的特点以及方式在导学案上得到了呈现,这有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深层次地获取更多的数据。基于这种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有效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于是在教学之前,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还能够促使学生有效强化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分析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五、促进学生人地观念形成

人地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要素养,是由认知到情感的变化,需要情感的渲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感染力强的条件和情境,使学生产生各种情感体验,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地观念。

比如在“自然灾害”的教学中,教学的要求是对常见的灾害的产生原因、危害等进行了解,并且培养学生防灾减灾的意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人地关系。其中,常见的灾害的产生原因、危害等方面,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的知识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基本上都能说出,所以如何培养防灾减灾的意识和人地协调的思想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展现感染力强的照片或者是视频,使学生对灾害带来的破坏有更深刻的印象。比如在“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教学中,教学的要求是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差异,并培养学生感受这些差异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以及人文多个角度分别介绍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特征和差异,最后通过举例带领学生了解南北差异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性对待地区差异,互相尊重,认识到每个地区只要合理地利用区位优势发展自身,都是为国家的整体发展做贡献。此外,甚至可以安排情景剧表演、朗诵等方式,让所有的学生能够感到身临其境,有意识地同自然和谐共处,从而促进人地观念的形成。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转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于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环节当中。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深层次探究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真正体现地理学科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军.聚焦初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知识文库,2021,(24):155-157.

[2]卓玛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新智慧,2021,(34):117-119.

[3]朱树龙.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地理教学策略探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1,(3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