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联想和想象解读诗歌意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1
/ 2

运用联想和想象解读诗歌意境

陈玲

350307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虞阳中学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核心素养的组成。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分析等多种方式思考问题,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而诗歌在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需要学生发挥出天马行空的联想和想象,去对诗歌意境进行解读,感悟诗人的所要传达的情感,实现高度共鸣。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积累更为重要,是创新的基础。因此,本文首先对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提出了运用联想和想象解读诗歌意境的策略,以期让学生在解读诗境和诗情的基础上,探究诗句的言外之意,这也是对其核心素养与综合学习能力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联想;想象;解读;诗歌意境

诗歌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将诗人内心深处的感情,通过精炼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传达出来,其本质在于诗人对生活的独到感悟,是一种情感的载体。读者在对诗歌进行阅读时,不能只停留在默读的基础上,而是要对诗人情感抒发的过程进行分析,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从而将诗歌的意境重新构造出来、展现出来,真正实现情感上的共鸣。同时,诗歌的创作和鉴赏都离不开想象与联想。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发展开联想和想象去感知诗歌中的意境,去品味诗歌中的韵味,领悟到诗歌中含蓄而深沉的情感传达,与诗人之间进行心灵的交流与对话,并在领悟诗境和诗情的基础上,通过绘画、朗诵、写作等多种形式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

一、诗歌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在中华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历史中,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于民族的进步与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自先秦时代起,至近代岁月,诗歌始终在文学史上放射着夺目的光芒,依旧保持着磅礴的气势。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艺术,更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思想,甚至于折射出整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智慧,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融入了民族的灵魂深处,成为中华儿女血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辉煌的文明殿堂。因此,在当今时代,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每个人的职责与义务,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诗歌的讲解和诵读,不仅能帮助学生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更能让他们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与意义,并在今后积极成为传承者,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积累的诗歌财富更好地保护起来[1]

(二)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作为一种高度凝炼和概括的语言艺术,诗歌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诗歌的学习也是孕育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肥沃土壤。特别是浪漫主义诗人,如屈原、李白等,以奇特而瑰丽的想象,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在诗歌的海洋中自由翱翔。同时,诸如联想等在诗歌创作中广泛应用的写作手法,更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视野,由物联想到人,由古代联想到现今,学生可以养成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带领学生对诗歌的内涵进行解读和分析,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表达创造、逻辑思维等能力,实现全面发展。而且一些诗歌具有独特的节奏韵律之美,可使其以音乐的形式传唱下来,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因此,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运用联想和想象解读诗歌意境的策略

(一)让学生自己动手描绘,培养联想和想象思维

诗歌语言常常具有抽象性,注重情感的抒发,但诗人并不能将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细节和情感全部直接表达出来,所以他们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意象概括广泛、普遍的生活现象和情感体验。在欣赏诗歌时,学生需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借助联想和想象的力量,去品味和体验诗歌所营造的意境。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创设视听一体的教学情境,但这远远不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行为,激发学生展开丰富、深刻的联想和想象,还要学生在熟读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自己动手描绘诗歌中出现的事物,自己动手描绘这些事物组合而成的意境,使学生融入诗歌的情境,从而明了情与景的联系,使他们对诗歌作品的内涵有透彻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这种方法灵活运用起来,引导学生实现对诗歌意境的品读和鉴赏[2]

例如,在《观沧海》这首诗中,曹操以大海作为背景,描绘出深沉而宏大的画面,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和壮志未酬的感慨。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这个画面中的事物,如浩渺无际的大海、巍峨耸立的碣石山、郁郁葱葱的树木、繁茂盛开的花草以及冉冉升起的红日、皎洁明亮的圆月、浩瀚璀璨的银河的运行,让学生在准确、透彻了解诗歌的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独立的画面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场景,动手描绘诗歌中的画面,将波涛汹涌的海面、雄伟壮观的碣石山等等意象自己给它画出来,才能真正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曹操的胸怀和气魄,以及他对壮丽的祖国山河的热爱,就能明白景与情的联系,明白诗人借景所抒的情。

(二)在诵读中联想与想象,体验诗歌丰富的情感

在语文学习中,“读”被誉为其灵魂,这一点在诗歌教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诗歌的海洋,去涵咏其韵味,感悟其深意。我国古典诗歌以展现出强烈的音乐性,当学生们放声诵读时,其中铿锵的音调、和谐的节奏仿佛化作悦耳动听的旋律,在耳边久久回荡。随着诵读的深入,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仿佛在眼前徐徐展开,学生们仿佛置身于那遥远而美妙的时空之中,与古人共享那片天地。他们会为诗人的悲伤而悲伤,为诗人的快乐而快乐,仿佛与诗人融为一体,共同经历那些跌宕起伏的情感历程。因此,在对诗歌意境进行解读时,诵读必不可少,可以让学生的让想象力更加丰富和宽广,跨越时空的界限,与诗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学习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一诗时,诗以“僵卧孤村”开篇,描绘了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独自凄凉卧病的场景,但这并不是诗人要突出的重点,“不自哀”是他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的展示。尽管年岁已高,身体日渐衰老,但诗人的内心依然燃烧着为国戍边的志愿,他静静地聆听着窗外狂风暴雨的肆虐声,却将其融入自己的梦境之中,化作了为国征战的铁骑踏破冰雪的壮烈声响。在朗诵这首诗时,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例如听范读,跟读试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等方式,学生仿佛能听到那铁骑踏冰的声音,仿佛能看到作者冲锋陷阵、上阵杀敌的场景,又仿佛能看到诗人因为国家的风雨飘摇而夜不能寐的焦虑身影,从而感受到他至死不忘国家与人民、忧国忧民的崇高抱负[3]

(三)联系境遇领悟诗人情志,发展联想与想象空间

诗人的思想情感都与其人生境遇,内心抱负有密切联系,其所创作的诗歌,往往是因为生活中的触动有感而发的,并不是凭空想象。如屈原的《离骚》《九歌》是其愤世嫉俗之情的彰显,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不满;陶渊明则因为对官场的厌恶,选择了归隐田园,寄情于自然,写下了《桃花源记》;王维的山水诗,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李白狂放不羁的个性,使他的诗作充满了张扬和活力;而杜甫的忧国忧民,则体现了他深沉的家国情怀……这些诗人的诗歌,都如同一面镜子,反映了他们所处的时代特征。但诗人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情趣也各不相同,同样是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常以香花芳草来寄托自己的情感,通过自然之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自己的高风亮节和坚定信念;而李白则更喜欢以名山大川为意象来抒发情怀。

结束语:综上所述,想象是创造的基础,也是关键。在语文学习中,诗歌意境的解读离不开联想与创造,可让诗歌的形象、情节更加丰富,同时与诗人产生高度共鸣。然而,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辅助,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运自己动手绘画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进行诵读、联系诗人的人生境遇不断发展想象和联想的空间,从而真正理解诗歌中意境的塑造,情感的传达,这也有助于学生综合学习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蔡丽玉.浅谈古诗词教学中“诵读品悟”策略的实施[J].语文课内外, 2022(30):0268-0270.

[2] 李佳.文字情境化 助力诗歌意境解读——以《登高》为例谈谈诗歌教学中《说文解字》的运用[J].汉字文化, 2022(7):3.

[3] 蒲峻.诗歌中的联想与想象——“天上的街市”群文教学设计[J].全视界, 2023(3):0057-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