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9
/ 2

心理学视角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

李世杰

Dhurakij Pundit University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他们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学业压力及就业压力,这些压力容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高校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塑造良好人格、培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但是目前存在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割裂的现象。因此,需探索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路径,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心理学视角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

引言

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更具备提高实效性的可能,因为心理是人的大脑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其发展的最高层次便是意识,而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便是塑造大学生良好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可以理解为人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与理解,其建立在意识的基础之上,形成过程与发展规律符合人的心理发展的最基本规律。从心理学视角探讨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可以更好地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可以让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更好地契合大学生意识发展过程,从而让教育者的思政教育工作更好地影响大学生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与理解。另外,从心理学视角审视思政教育可以更好地完善当前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所提出的目标要求,让思政教育从培养社会公民转变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不仅如此,从心理学视角出发也能够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让思政教育更加符合当前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的局面。而从方式方法的角度而言,心理学视角下的思政教育会更加灵活,因为更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原因,大学生也会更多地感到舒适感和满足感,也会更愿意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注入情感,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与投入度。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思政教育的开展更具针对性,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更加频繁,教育者对于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发展也会有更为准确的把握。

1开展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网络教育活动

网络的快速发展促使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更为丰富,并为其带来了新的信息获取渠道以及更为丰富的休闲娱乐方式,同时也为高校思政育人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对于高校而言,其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开展新的思政育人活动,并且要通过创新思政育人活动的方式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保障传统文化能够在高校思政育人的网络平台中发挥其应有作用,促使自身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紧紧抓住思政育人的主导权。因此,高校需要通过开展不同类型且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网络教育活动来为思政育人拓展新的教育途径。首先,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以网络为基础观看具有教育意义并且可以充分体现中华文明之传承的节目,从而利用这些节目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其次,高校可以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网络主题展览。比如高校可以举办关于爱国情怀的书画展览,在此过程中可以向学生展示各种爱国人物或描绘爱国情怀的文学作品,并且要进行详细介绍,帮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对自身发展的价值,而不是仅仅通过各种抽象知识间接了解传统文化。

2以思想政治教育高度看待学生心理危机根源

高校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使得该群体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在面对群体与个体矛盾、大义与利益矛盾、成功与失败矛盾等一系列价值观命题时,若其对于价值观、信仰或人生目标感到不明确,或者出现了偏离常规的判断,或者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观念与现实、社会期望等之间不协调的问题时,很可能会导致个人情绪上的困扰,如焦虑、矛盾感、自责、内疚感和挫败感等。如果这些情感冲突在长时间内没有得到解决或调和,价值观冲突可能导致个人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绪,同时也可能感觉生活缺乏意义,从而导致抑郁、焦虑、人际关系问题等心理健康障碍。因此,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以思想政治教育高度看待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根源,着力强化价值导向,注重将心理问题和价值观问题结合起来看待,认识到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深入的思考和自我探索,帮助学生解决可能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在价值观层面的问题。这种综合方法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和处理个人的情感和心理困扰,从根源上挖掘心理危机的潜在风险,做到预防和控制危机事件的发生。

3树立人本理念,坚持因材施教

在思政教育中,教师要认识到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思考现实问题。在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积极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建立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用心感受学生所想,对其思想和行为加以引导,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要结合“00后”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点,坚持分类化教学思想,真正将思政教育渗透到每一个大学生的意识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针对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开展分层次教育。此外,还要重视思政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减少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抵触心理,增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4明确大思政教育根本任务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方向。“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对于学生成长非常重要,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心理育人的根本是在思想上提高认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价值引领。如果没有党委主导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介入,心理健康教育将缺乏全面的规划和指导,可能仅仅关注促进身体健康、预防心理问题、适度治疗和后期康复,而忽视其深层的思想内涵。同时,如果不将思想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各学院、各年级之间可能会采取孤立的实施方式,缺乏整体性和一致性。党委主导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介入,能够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在更广泛的教育框架中得到合适的融合和引导,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针对性、综合性,同时也确保了思想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连贯性。

结语

综上所述,课题组通过深入研究高校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领域,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内容整合方案。该方案将思政教育中的道德伦理、社会责任等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情绪管理、心理健康知识等相结合,形成有机连贯的教学体系。同时,探索了一系列适合高校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教学方法。例如,引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开展教师培训和交流活动,加强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需求,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参考文献

[1]林娇玉.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契合探讨[J].延边教育学院学

报,2021(12).

[2]王培宇,张秀春,李晓溪.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思政教育实效性探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7).

[3]宋晓华.基于心理学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5).

[4]徐振珍,等.大学生思政教育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创新途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

[5]姚飞鸣.基于心理学视角的高校思政教育[J].陕西教育(高教),2018(5).

[6]张婧.高校思政教育引导的积极转向——积极心理学视角[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