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 焕发小学数学课堂活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5
/ 2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 焕发小学数学课堂活力

孟建军

浙江农林大学附属小学 311302

摘要:小学数学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比较大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单一的教学特征,无法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焕发小学数学课堂活力。这既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焕发小学数学课堂活力的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构建策略

引言

生态课堂建设是指使教师、学生、环境之间形成和谐融洽、有利于学习的课堂环境。在生态课堂之下,学生可以自由、自然的学习,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享受学习的乐趣,领悟数学世界的逻辑之美、结构之美、理性之美,在享受数学文化的同时学习数学知识,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增长智慧。构建生态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活力,让各要素统一于服务学生的健康成长之中。

一、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原则

生态课堂构建唯有遵守相应的教学原则,才能够落实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建成和完善。首先,需要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交流机制,使教师能够明确了解学生的真情实感和内心想法,从而为生态课堂的构建提供方向性的意见和策略,并在积极沟通中完善和改进数学课堂生态环境;其次,是教师需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辅助生态课堂环境的构建,在教学过程中开设多元化、多样性的教学模块,从而让学生可以在趣味性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提升知识吸取和接受的效率。

二、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价值

将生态课堂的教育策略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数学的学习。学生通过生态课堂教育策略,能够有效提高自身的数学综合素养,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小学数学的学习效果。目前生态课堂教育策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教师要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促进生态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提高课堂活力。

三、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立足学情,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提升教学针对性

在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要充分结合学生学习状况以及特点开展教学工作,严格按着新课程要求分析教学内容,针对性的做好生态课堂教学安排,以推进数学教学工作得到有效地开展。对学情的把握,也是推进数形结合思想应用的关键。数形结合思想背景下开展数学知识的传授,能够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围绕学情,将抽象的知识借助图像展示出来,进行充分的验证,确保做题的正确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时,其面积公式s=ah(a表示底,h表示高),教师可以结合数形结合的思想,利用动态图片,通过裁剪平行四边形,把平行四边形改变为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可以看作是其底,宽则为其高。通过利用图形进行引导,小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愿意对知识进行探索,充分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对答案进行了验证,起到理想的效果。再如,教师可以在生态课堂中,联系数形结合思想,指导小学生积极探索数学问题。例如教师在讲授三角形面积公式这一节过程中,有机整合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利用图片进行引导,使小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通过结合图像,学生能够清楚的明白其面积公式相关的知识,对面积公式知识充满兴趣,构建氛围融洽的生态课堂,有效焕发课堂活力。

(二)开展情景教学,落实生态课堂构建

传统小学数学课堂偏向于理论性知识的渗透和考试技能技巧的专业培育,却往往忽略对于学生数学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始终处于低效状态。因而,借助情景教学构建数学生态课堂,对于知识传授的形式和内容的补充都是具有重要促进意义,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升。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我们的校园》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时,笔者就以“校园”作为教学的情景,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三步骤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校园内的事物,针对自己已学知识进行问题的转化,如:“校园花坛与草坪的实际面积”、“制作运动会赛事表”等,利用课本知识进行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和迁移运用相关知识点,进而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接受程度和接受质量。

(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包括灵活性、机动性、多样性、独立性等。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其次,要使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和探索,进而鼓励学生与同学交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最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圆柱和圆锥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圆柱的底边和高,圆锥的底边和高,并学习计算表面积、侧表面积和体积的公式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学习的直观性,教师可以先让每个学生用手中的工具分别做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然后与周围的学生交流,并指出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度在哪里?然后引导学生沿着边展开圆柱和圆锥,并说说两者的横向展开图是什么,和我们平时学习的知识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了解到圆柱的横向展开图是矩形,横向面积是底乘以高;圆锥的横向展开图是三角形,侧面积是底乘以高除以二。完成侧面积的学习后,由于圆柱底面积和圆锥底面积都是圆,学生可以使用圆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这种生态课堂教学方式不仅充分揭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

(四)加强生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

事实上,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教师不仅要依靠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还要把学生从课本中带出来,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使学生既能学到相关的数学知识,又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深化学习,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接受高质量的小学教育。

例如,在教授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认识圆的阶段,教师可以用一根绳子的一端系着重物在空中旋转,让学生观察绳子的移动轨迹。第二阶段是圆的认知阶段。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圆相关的教学工具,并且这些工具应该具有更亮的颜色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三阶段是理解圆的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圆的物品。第四阶段是应用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为什么轮子是圆的”这个问题,以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相关知识,总结生活经验。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课堂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任务,注重小学数学课堂生态环境的建设,可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生态课堂的构建过程中,必须践行“实事求是”的具体教学方针,从较为全面的角度构建科学化的课堂内容和教学策略,使得学生在较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进行较为高效的数学学习,培育新时代的数学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伍立新.关于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读写算,2020(25):136.

[2]王于樵.师生互动视角下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有效构建[J].教育观察,2019,8(42):12-13.

[3]张采英.小学数学优质生态课堂的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