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研与家校社协同推进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8
/ 2

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研与家校社协同推进研究

王梦旭

鄂尔多斯衡水实验中学

摘要: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在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权的同时,对学生的规划能力提出了挑战,使得生涯规划教育发展成为一个必然趋势。生涯规划教育主要从学生认知、社会理解、生涯规划层面,引导学生发现自我价值,为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生涯规划建议。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研,对于构建家校社协同视域下的新型模式与合作机制,提升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生涯规划教育、家校社协同、研究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于2014年开始实施,2022年内蒙古进入新高考改革阶段。此次改革转变了文理分科选拔人才的模式,引导高中生学着思考人生规划,对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3年1月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于发布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中指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1]] 这为我国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育局面提供了行动指引。生涯规划教育被提上日程,家校社协同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成为必然。但是由于我国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根基薄弱、缺乏经验,需要家校社协同推进,发挥各自优势,相互配合,才能顺应学生发展规律,为国家建设输送更多优质人才。

一、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研

本研究从家校社协同推进视角对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家校社协同推进生涯规划教育研究,是基于当前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关键环节。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主导作用不够显著

在传统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专注于高考这根“指挥棒”,难以主动去了解生涯规划知识。学生往往将高考成绩作为学习和生活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在此背景下,学校生涯规划教育主导作用会有一定阻力,例如引导作用的发挥不充分,教育课程建设不完善、课时保障不充分、师资生涯规划专业程度有差距、学生职业体验机会少、学科生涯渗透度较低、生涯活动形式丰富性与内容创新性不强、教育宣传力度不够充分等。

(二)家庭参与意识不够充分

父母在选科方面有相当的话语权,尤其是对于自主规划能力差、缺乏主见的学生,家长的意见将左右其生涯规划选择。同时,一些家庭基于主观经验以及片面的听闻,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和家庭规划氛围不充分;在家校社共育中,责任落实不到位、认识模糊,权责不清;在生涯规划教育方面,只看重短期效益,未能从人生长远规划角度来看待;家校间缺乏沟通,有些家长连家长会都不出席,在选择上,往往都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给孩子做出生涯规划指导,出现“拉锯”的局面,让孩子难以抉择,家校共育大打折扣。

(三)社会支持力度不够深入

高中生有着强烈的社会实践愿望和生涯规划的现实需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增加社会阅历、提升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能力都需要进一步增强。社会严重的教育内卷束缚了家校社合作的开展,学校缺乏资源、人力、物力、财力,但是苦于和社区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因此社区作用和社会支持也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制约性。

家校社协同共育还存在诸如,渠道不畅,缺乏沟通;内容面窄,体系不全;单向被动,互动不多;机制不全,管理松散;参与度偏低,成效不明显等问题。

二、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家校社协同推进研究

家校社协同发展是指通过质量高、频率高、意义大的互动,以学生发展需求为目标,使之获得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能力,增强发展内驱力,继而开展系统性和持续性的生涯规划课程,将三方资源有效融合。

基于以上问题,不难看出,新高考改革对于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学校在设计生涯教育规划上应不断探索符合学生个性和共性的生涯教育私人订制方案,建立家校社协同推进的合作机制,构建家校社协同视域下的新型模式。

(一)学校建立顶层设计

学校在家校社协同中,发挥着中重要的引领作用,通过完善架构和职能发挥,能够提升各项工作的效率。生涯规划教育要分阶段、分类型、多渠道进行开展,在三全(全学科、全过程、全参与)育人的引领下,创设相应课程,例如生涯认知、探索、管理、决策等步骤,激发学生内驱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合理规划升学与职业方向,打造新型的教育模式。学校要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生涯教育发展

图1 家校社协同高中生涯教育模式

1.增强学生职业生涯意识

学校应依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要求,建设生涯规划体系,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例如心理测量工具、讲座、班会课等,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职业,为将来人生发展做好规划。学校要开展对学生科学的规划指导、关注学生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开展社团活动、专项主题活动、职业体验实践等完成对生涯规划的初步探索。

2.拓宽生涯规划参与渠道

为了让学生更全面且深度接触多元化的职业规划,学校可以利用专业心理测试,将生涯与选科相结合,以及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渗透,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方法传递给学生。

3.提升生涯指导教师素质

生涯规划教育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同时对教师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社会前沿科学的要求比较高。提升信息搜索整理能力,组织生涯规划教师培训、更新教育内容与方法、灵活进行教育资源应用,不断提升生涯教师的自身能力水平,为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专业高质地支持。

(二)家庭全力配合支持

1.树立科学观念

当下家长关注分数大于成长,关注进步大于规划,在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方面知之甚少。家庭中,家长可以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引导孩子寻找自身职业理想,让家庭教育成为学校专业性教育的补充。

2.增强家校沟通

家长针对孩子的职业生涯,可以和老师做深入有效地沟通,在交流中,能更多了解孩子的主观意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纠正出现的问题,更好地发挥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

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给与孩子足够的尊重,结合孩子特点、个性、特长等方面真正根据实际进行职业选择。

3.主动承担任务

很多高中家长都是各行各业的职场精英,定期开展“家长大讲堂”活动,可以在基本从业内容介绍、职业发展前景、对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的要求,该职业的优劣势等方面给高中生提出建议。

(三)社会发挥资源优势

1.提供实践平台

学校与社会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协同机制,让学生参与有意义的社会实践,亲身体验得出不同职业的实际工作与内容的不同。创设多类别职业体验基地,为学生提供多层面生涯教育平台,例如亲子生涯沙龙、模拟职业招聘现场会、院校联盟、假期生涯共育夏令营、行业精英线上咨询会等。

2.搭建角色体验

2023年4月,我校高一年级1000余名师生,走进了16家厂矿企事业单位,学生返校后撰写的学习感悟,也验证了这次职业体验活动给学生们带去的深刻思考。全体师生走进了东胜区人民医院、人民法院、融媒体中心、鄂尔多斯酒厂、高新创业园区、碳中和研究院等,在职业体验的过程中,认识了不同岗位工作内容、强度、性质等等,对于未来职业规划与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3.整合社会资源

毕业生进行“校友论坛”的讲述,将大学专业、课程、学习、生活等方面做详细介绍,奠定学生选择基础。各大院校教授走进高中进行宣讲,对于大学特点、专业选择和志愿填报做铺垫。发挥毕业生及高校资源优势。

家校社协同进行生涯教育,可以校正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偏差,提升生涯规划能力,教会学生辩证、客观地看待职业的优劣势,做出更为理性的学科和专业选择。综上所述,依托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合力,挖掘学生潜能、利用多方资源、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创造自我、认识世界,继而实现自身生涯规划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EB/OL].(2023-01-17)[2023-2-11].http://www.moe.gov.cn/sr csite/A06/s3325/202301/t20230119_1039746.html.


[[1]] 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EB/OL].(2023-01-17)[2023-2-11].http://www.moe.gov.cn/sr csite/A06/s3325/202301/t20230119_1039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