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实践要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3

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实践要求

刘文琴

中共望谟县委党校      552300

摘要: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首次与中外媒体的见面会时,他真切地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感情,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22年10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习近平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发展,是习近平领导全党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这一重要思想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努力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本论文主要从其理论渊源和实践要求展开系统的论述。

一、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

1.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积极主体,通过社会实践创造出社会的财富,并掌握着社会变革的动向。马克思就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创造性的在《神圣家族》中第一次提出了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真正的创造者”的思想,他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资料得到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活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人民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更多的精神娱乐产品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要。进一步明确了“人民主体”地位。

2.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否定了少数英雄人物推动历史的观点,但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是有条件的。马克思总是把人民群众作为认识社会发展的过程、趋势、规律的主体,并明确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表明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要以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为前提的,并不能随心所欲。人民群众通过自身的能动性创造活动,并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社会不断发展。

3.人民是社会价值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成果的最终受益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说明了历史发展的成果必须满足和实现占人口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否则就会引起社会动荡和政权更替,最终被社会历史所淘汰。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一定要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的利益,要站稳人民立场,不能出现一部分人创造、另一部分人享有的情形,不能出现社会价值创造者与社会价值享有者相互分离、两张皮的不合理现象。

(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人民观

1.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首先,毛泽东的人民观体现在他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上。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中,人民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体,这集中表现在中国人民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浴血奋战,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足以说明人民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人民群众还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这集中表现在中国人民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建立起了独立的且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些成就指明一点,毛泽东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人民思想是正确且伟大的。其次,毛泽东的人民观还体现在他提出的“为人民服务”的方针上。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提议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唯一宗旨写入党章,至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了我们党的根本规定性,也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最后,毛泽东的人民观还体现在他提出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当中,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把党群的关系比作鱼和水,教育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优良传统。

2.邓小平的人民观

首先,体现在他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阻力,但是他始终坚守着“三个有利于”这一衡量工作是非得失的评价标准,尤其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从而打破了人们思想上的束缚,为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走向新的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体现在他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上。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必须要解决。他看到了农民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所以给农民更多的自主权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实践证明邓小平的思路是正确的。在邓小平的一生中,他为增进人民福祉而不懈努力,反复强调“共同富裕”的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3.江泽民的人民观

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形势艰难且复杂,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这样的环境下对当时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2000年,江泽民到广东省考察,在这期间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江泽民的观点中,“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其中核心内容就是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践证明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做出的一切努力,最终都指向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重点,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一观点进一步丰富了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江泽民更是提出了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党必须始终恪守的政治立场,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体现。

4.胡锦涛的人民观

胡锦涛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在继承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人民思想的基础之上,根据新的发展要求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胡锦涛在西柏坡考察学习时首次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他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上升到了党的执政理念的高度。他还特别强调,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热情和创造力,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旨在创造更加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坚持的思想都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目的旨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在当前现存的古老文献中可知,民本思想最早见于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民本思想逐渐形成。,这时期产生出大量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他们在政治理想与学说上各异,但核心为民这点却高度一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重视程度从其系列讲话以及各项政策都能很明显的看出来。习近平引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思想,这句话,正道出民心与执政相辅相成的关系,指出执政党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要顺乎民心,急民之所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民 心”问题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是一个根本问题。习近平一再强调,要“以百姓之心为心”,切身体会民心所向、民瘼所在、民生疾苦。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要求时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这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优势所在。

二、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要求

第一、言出必果 信守承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新时代党向中国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一诺千金,有了承诺,我们就要如期兑现。实现共同富裕也是我们党对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我们也要千方百计努力锲而不舍奋斗,最终兑现这个承诺,只有把党对人民作出的承诺如期不断的兑现,我们才会持续增强老百姓对我们党的信心,我们才能不断赢得民心。

第二、深入群众 同甘共苦。还在建党之初,我们党就明确认识到,我们党不是知识者所组织的马克思学会,也不是少数共产党者离开群众只空想的革命团体,我们党是为无产阶级的利益,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政党。因此,党的一切活动,必须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里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要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我们才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最需要我们党委政府干什么,在这个方面,习近平率先垂范,向全党树立了榜样,他在福建工作时,他就创下了“四下基层”工作制度。通过下基层,接地气,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真正了解民情,才能真正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为群众排忧解难。

第三、直面批评 勇于改过。经常的,主动的开展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勇于直面批评,勇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的能力,既是我们党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一段时间以来,人民群众对党的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最为反感,提出了很多的批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格格不入,是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要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对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的问题,要高度重视,加以解决。

第四、聚焦利益 关注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民生最能反映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具体落实在民生上,必然民生也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让人民群众居有其所、病有所医、劳而有获,让人民群众有慢慢的获得感,最终我们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坚决拥护和积极支持。这印证了“只有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人民才会把你放在台上。”的道理。

第五、清除腐败 永葆清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依靠制度、法治反对腐败,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取得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反腐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巨,中国历史未有,世界历史罕见,赢得了党心、军心、民心,有力地筑牢、巩固了党长期执政的最可靠的人民根基。

第六、必须坚持不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习近平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的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虽然时代变化了,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不能变。只有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我们才能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最终找到反映全社会的意愿最大公约数,才能永远保持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脱离群众,这个忧关党生死存亡的最大危险,才能确保我们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始终牢记和践行初心使命,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险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我们党的百年发展史一定意义说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老百姓至上,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历史。展望未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牢记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凝聚起14亿多中国人民的磅礴之力,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