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让小学数学走进生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2

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让小学数学走进生活

沈敬华

青海省西宁市东关回族女子小学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越来越重视对于后备人才的培养。而教育更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对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为将来成为国家的中坚力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中,经常会存在知识和实际生活脱节的情况,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数学知识,也无法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这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显然是一种不利因素。因此,小学数学必须要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这充分说明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所具备的重要作用。要想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率,增强其对生活问题的认知度,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并明确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案,促使学生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结合所学内容,找到相关问题的答案。

一、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与数学知识内容相结合

小学数学教师如果想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刚好的融合起来,那么教师就应当首先做到要从实际生活中来挖掘素材,从而使生活化的内容与教学内容能够进行有机的结合。虽然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内容的学习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但是由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不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所以,学习起来还是比较吃力的。而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促进学生更好地展开学习。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打折、利率等问题,课堂上出示一份超市推出的购物打折活动方案,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计算出哪种购物方式得到的优惠力度最大,给出不同银行的存款利率,让学生算出得到利息最多的本金存入方式。这些案例贴合实际生活,让学生保持了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应用各种方式来探索解决办法,潜移默化中进行了数学思维训练,也增强了他们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让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再固定化。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数学探究兴趣

兴趣可以引领学生朝着积极地方向努力迈进,也有利于学生高效地获取知识和技能。情境化的教学方法就是一种吸引人的教学手段,可以与问题和生活等多种元素联系到一起。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借助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产生兴趣,也促使学生能够将高效获得的数学知识通过合适的方式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服务生活。

例如,学生在学习“表内乘法(一)”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上课前先将一张游乐场的图片呈现出来,图片中各个游乐项目中都有小朋友在玩耍,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很大。此时,教师可以说道:“同学们,如果一个小飞机里面可以乘坐三个人,那么请问,五个小飞机一共可以装下多少人呢?”问题一提出,很多学生展开认真地思考,有的人立即列出加法算式,有的人通过数数的方式解决问题。教师随之通过“几个几相加等于几乘以几”的知识点讲解清楚,并通过小火车、坐山车等游戏中人数的计算引导学生快速列出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有了生活情境的辅助,整个数学课堂变得有趣起来,学生们参与乘法知识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也逐步提升。

三、引入生活资源,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思维的发展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们都十分注重学科思维的培养,促使学生学科能力在思维的带动下也随之发光发热。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中逐步引入生活资源的方式展开数学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生活化资源或者材料的辅助下认真分析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数学思维得到锻炼和进一步发展。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自主回顾去超市或者书店等购物的情境,促使他们自主通过列举的方法将带有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算式呈现出来。待学生列出算式后,教师可以将这些式子呈现在黑板上,然后带领学生一起思考怎样计算,同时将笔算的正确方法渗透其中。待学生掌握了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规律以后,教师又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关于小数加法和减法的问题呈现出来,请学生帮助自己解决,也由此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布置生活作业,锻炼学生应用意识

课堂虽然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战场,但是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要想促使学生真正懂得和理解课堂知识学习的真正意义,首先就要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而生活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应用意识的又一场所。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生活化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将课堂中学习的知识用于生活实践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步锻炼他们的应用意识,也促使学生的探索欲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不断提升。

例如,学生在学习“折线统计图”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通过联系实际的方法将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以及特征等引入课堂,促使学生快速掌握和理解折线统计图学习的真正意义。为了有效促使学生懂得折线统计图学习对于生活的帮助,教师布置了一项实践性较强的作业,鼓励学生自主寻找想要测量或者统计的数据,分别将其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绘制出来,然后通过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于折线统计图的认知和理解。在完成生活化作业的过程中,有的人选择了家庭成员的年龄作为统计对象,有的人选择了每个星期换衣服的次数作为统计对象。学生们完成作业的质量不断提升,应用生活知识服务生活的意识也随之增强。

总之,数学来自生活,知识来自生活;我们可以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小学生解决问题的天性。在这里,教师要密切联系数学与现实生活,使生活充满数学色彩,让数学知识充满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刘海永.走进生活,让小学数学洋溢生命气息[J].好家长,2017(5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