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重症护理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重症护理干预

陈雪梅

南京市中医院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重症护理干预手段的效用价值。方法:此次实验共选取128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采取盲抽方式将其分为对照与观察两个组别,均为64例患者,前者沿用常规护理模式,后者实施重症护理手段,对两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经研究数据表明,护理前两组患者心功能以及6min步行距离等指标水平相对较为均衡(P>0.05),而护理后,观察组心功能指标以及6min步行距离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此同时,相比对照组,观察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较高(P<0.05)。结论:对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而言,实施重症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水平以及6min步行距离,更能够显著提升患者整体满意度。

关键词:急性心力衰竭;重症护理;心功能;满意度

引言:急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急症,有着危重性、病情发展快的特点,因此还需及时展开针对性治疗,同时为提升治疗效果,还应当配合相应的护理服务。本文主要探讨了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应用重症护理干预的价值,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的128例对象均为院内2022年5月~2023年4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研究中需对相关数据展开全面对比,因此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还应当随机进行分组,人数保持均等。患者年龄均在41~68岁区间,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55.98±4.12)岁,观察组男女人数、平均年龄分别为33、31例(56.02±4.57)岁。患者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配合医生完成救治,并遵医嘱在用药、饮食等方面给予科学合理的指导,同时重视患者的情绪安抚工作,加强健康宣教来提升患者认知与整体配合度。

观察组实施重症护理干预手段,以此来提高护理的针对性与可行性,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①入院护理,在患者入院后还需为其开辟绿色通道,实行先救治后付费政策,注意观察患者各症状表现,收集整合各项资料,包括既往病史、过敏史等资料,随后与医生共同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辅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获取结果后及时反馈给医生,监测并记录患者各指标情况。给予适量氧气支持并提前建立两条或以上静脉通道,为后期救治做好充分准备[1]。②基础护理,在治疗期间还需帮助患者调整正确体位,以此来减轻患者心肌负担,降低心回血量,提高其舒适度。同时还应当注意清理患者口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通畅性,同时轻拍患者背部,指导患者正确咳痰,从而帮助患者有效排除痰液,避免吸入性肺炎等问题的发生。调节氧气流量,通常为每分钟6升左右,可在湿化瓶内加入适量乙醇,可减轻肺泡局部张力,促进吸氧效率的提升。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方案,尽量以低脂、低盐、低胆固醇为主,秉承少食多餐原则,增加营养摄入量,保持营养均衡性,满足患者机体运转需求,促进其尽快康复。在患者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进行例康复训练,具体训练量与幅度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而定,循序渐进的增加强度,帮助患者尽量恢复[2]。③生活护理,做好病房的消毒清洁工作,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性,防止交叉感染问题的发生。同时做好调整温湿度调整工作,建议温度为24℃,湿度为55%,并将光线调节为柔和状态,避免对患者造成刺激。注意清洁患者皮肤,帮助其更换衣物,保持洁净性,对患者肢体部位进行按摩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褥疮及下肢深静脉血栓问题的发生。④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为患者讲解治疗方式、相关注意及配合事项等知识,着重强调医院设备及技术的先进性,通过分享成功案例的方式消除患者顾虑,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同时为患者讲解各药物的用法用量,告知其谨遵医嘱的重要性与目的,提高整体配合度。其次还需做好患者心理干预工作,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并指导相应的干预措施,改善患者负性情绪[3]

1.3 观察指标

①在护理前后检测患者心功能指标情况,包括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等指标。同时注意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6min步行距离,以数据表示便于后期对比工作的开展。②以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患者满意度,包含护理全过程的各项操作表现,不同分值区间分别表示的满意度也有一定差异,在患者评分后需做好整合工作,计算总满意率时用以下公式(≥80分人数之和)÷小组总人数。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计算机中的SPSS23.0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数据检验时使用标准差(x±s)、%(百分比)完成,若后期结果中相关数据比较后若P<0.05,则证明数据相比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在将两组患者各指标对比后可见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采取不同护理对策后均有所改善,观察组LVEDD、LVESD等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及护理前,与此同时,相比对照组,观察组LVEF与6min步行距离均显著提升,数据之间有一定差异表现(P<0.05)。具体数值见表1。

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与6min步行距离对比n=64)x±s)

组别

对照组

观察组

t值

P值

LVEDD(ml)

护理前

68.45±5.22

69.91±5.84

0.199

P>0.05

护理后

57.23±5.42

45.46±4.75

11.738

P<0.05

LVESD(ml)

护理前

54.37±4.98

54.01±4.39

0.426

P>0.05

护理后

43.02±3.53

36.06±3.64

8.991

P<0.05

LVEF(%)

护理前

35.65±5.82

36.01±4.97

0.281

P>0.05

护理后

47.38±6.35

57.96±5.89

6.257

P<0.05

6min步行距离(m)

护理前

314.75±10.56

316.04±11.45

0.345

P>0.05

护理后

372.01±12.94

439.88±12.61

10.863

P<0.05

2.2整体来看,观察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且评分多集中在八十分以上,不满意例数为0远少于对照组的5例,总满意率分别为93.75%、81.75%,组间经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如表格2所示。

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n/%),x±s)

组别

n

90~100

80~89

60~79

≤59

总满意率(%)

对照组

64

34

18

7

5

52(81.75)

观察组

64

47

13

4

0

60(93.75)

X2

8.244

4.261

6.217

10.885

12.95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急性发作或者是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导致的心肌收缩力低下,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导致的组织灌注不足以及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对治疗的时效性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仅需对其展开吸氧、扩血管、镇静、利尿治疗,还应配合相应的护理来提高整体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各症状表现及指标水平,促进患者尽快恢复。而重症护理主要是围绕患者治疗而展开的各项护理操作,包括健康宣教、心理干预、入院护理、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等方面,使得护理更加具有针对性与全面性。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重症护理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对患者满意度的提升可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傅春燕.整体护理干预对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1,38(06):648-649.

[2]陈红.探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综合重症护理的作用效果及安全性[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20):106-107.

[3]张秋平.优质护理干预对重症监护室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及不良情绪、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8):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