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筑预防未成年犯罪屏障,守护未成年人健康安全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3
/ 2

牢筑预防未成年犯罪屏障,守护未成年人健康安全成长

潘欣悦

潘欣玥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群众生活方式也在改变,这导致我国犯罪率上升,尤其是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这一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表现在犯罪率较高,表现出低龄化、手段多样化和形式组织化等特点。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学校教育模式的不健全以及恶劣的社会环境等因素都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根源。如何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通力合作、共同努力、综合治理。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特征及原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且呈现低龄化趋势,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2022年10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开展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情况的报告》显示,2018—2021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年均上升8.3%,起诉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占同年起诉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从8.9%上升至15.1%[1]。2023年6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2)》,再次表明未成年人犯罪总体呈上升趋势和低龄未成年人犯罪占比上升的态势[3]。 

一、未成年人犯罪主体特征

(一)年龄趋向低龄化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呈现下降趋势。相较于以往,未成年人犯罪的起始年龄有所提前。在中国,2018年至2022年,未成年人犯罪总数达到32万7000人,其中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从2018年的4600多人上升至2022年的8700多人,平均每年增长16.7%[4]

(二)未成年人涉电信网络犯罪益突出

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范围正在扩大,不法分子利用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判断能力较差的特点,"诱导"未成年人犯罪,使大量未成人陷入困境。根据光明网的报道,2019年、2020年、2021年,检察机关分别提起诉讼的未成年人涉嫌利用电信网络犯罪分别为2130人、2932人和3555人,同比增长分别为37.65%和21.25%。

(三)共同作案性

未成年人犯罪的常见倾向日益明显。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集中在同一地区,共同实施犯罪活动。这种集结性犯罪行为使得未成年人表现出大胆、冒险的特征,在对方表现出大胆冒险行为时,他们在理智上往往难以自我控制。

(四)偶发性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动机往往相对简单,有时甚至展现出常人难以理解的异常心理。与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往往缺乏预谋和计划,通常是受到外界影响,或因一时冲动而突然犯案。在发育期间,未成年人的身体快速发育,判断能力相对较弱,活跃程度可能超出他们的认知水平,因此他们的冲动性较高,犯罪行为很容易出现意外情况。

(五)模仿性

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模仿犯罪行为。他们好奇心重、猎奇心强,会出于好奇去实施某些行为,甚至为了好玩而不顾法律和道德的约束。

二、未成年人犯罪原因

(一)未成年自身心理方面

未成年人由于心智尚未成熟,自制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一些未成年人可能因为自尊心受损、学业失败或社交受挫,而寻求非法途径来获取成就感或报复社会。未成年人到了12周岁以后,他们的活动能力和机体需求能力都在不断增强,而且还处于生理发育的关键期,在此期间,他们有较快的大脑发育速度,较强的反应能力,若正向地引导,便会转化为智慧与力量,反之,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影响,甚至出现违法的行为。

(二)家庭教育和环境方面

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家庭,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当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父母离异。由于缺乏关爱和适当的管教,他们更容易感到自卑,难以融入群体,容易结交不良朋友,养成不良的爱好,同时也更容易出现孤僻、极端、逆反的心理,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2];第二,父母文化素养本身较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行对孩子有着示范和熏陶的作用。在缺乏正确教育的情况下,未成年人可能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难以辨识和抵制不良行为的诱惑,从而更容易走向犯罪道路。第三,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主要表现为家庭成员间的冲突、冷漠、虐待或忽视等,使其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进而可能在寻求关注和刺激的过程中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学校教育质量方面

学校教育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的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如果学校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而忽视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道德和法律教育,学生可能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从而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诱惑和挑战时,缺乏辨别和抵制的能力。如果学校忽视法制教育,不强调法律的约束力和规范作用,学生可能对法律观念产生淡化,更容易做出违法行为。

三、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预防措施

(一)家校社“多元共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防护网

家,需要进一步推进家庭教育,深化家庭教育指导和监护工作,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综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覆盖城乡地区,全面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父母或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的监督。对于拒绝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的人,应采取劝阻、批评和鼓励等措施,促使其履行责任。

校,学校和家庭首先要对未成年人进行及时教育,并且家长和教师在法治教育理念方面要保持统一,规范好未成年人对于触碰法律的“红线”,不断的合作教育,提升教育教学效果。通过联合教育,一方面让家长了解未成年人在学校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家长也能够传达学生在家庭中的状态,让教师进行辅助教育,对未成年人刚刚萌生出来的不良想法进行抵制和及时驱除,从而产生良好地意识。

社,社区可以通过举办法律知识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加强法律教育,提升未成年人及其父母对法律的认知水平。此外,社区还可以利用宣传栏、网络平台等渠道,定期发布法律知识,使未成年人更好地了解法律、遵守法律。最后,社区应当关注未成年人在网络环境中的行为,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预防网络犯罪,可以定期举办网络素养教育讲座,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辨别是非,抵制不良信息。

(二)开展普法宣传,增强未成年人法律意识

以家校社为单位,未成年人为对象,调动各部门单位力量组建网络普法队伍,发挥专业宣讲团“专精”优势,组建了包括从事法学研究和教学人员、法律服务工作者及律师等在内的网络普法先锋队,利用小游戏互动、故事讲解、情景模拟等方式,有效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对未成年人将法律知识进行简单易懂的普法宣传,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

开设普法微信公众号设立未成年人普法专栏,微博账号等社交媒体平台,充分整合网上网下资源,定期发布法律知识普及文章、创新活动形式、方法、手段,精心打造“未成年法治普法课堂”,提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普法影响力。同时,选取优秀普法社区进行普法直播,充分发挥社交媒体传播优势、创新普法方式,推出主播说法、竞赛答题、专栏专区、案例学习等5大类互联网活动,让互联网成为未成年普法讲法最鲜活生动的平台。

最后,工作人员更要充分发挥政务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的优势,推动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通过政务网站和公众号,及时发布政策法规和典型案例等信息,以回应社会关注,引导未成年人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参考文献

[1]张军.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开展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情况的报告[N].检察日报,2022-10-30(002).DOI:10.28407/n.cnki.njcrb.2022.004949.

[2]王晶.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角度浅析未成年人综合保护体系建设[J].法制博览,2023(26):51-53.

[3]最高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1)[N].检察日报,2022-06-02(006).DOI:10.28407/n.cnki.njcrb.2022.002461.

[4]李豫黔.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原因及预防治理对策思考[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23(02):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