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3
/ 3

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

朱枫林

中共温宿县委党校  新疆  843100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是在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和实践经验、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直接针对长期执政和大党治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对新的历史背景下管党治党理论作出的原创性贡献,以时代化的创新理论科学揭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首要原则、内在动力、总体布局、实践路径和目标取向,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提升到新境界。

关键词习近平党建思想原创贡献理论体系

本文根据系统论原理,以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为理论主题,以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系统运行载体,重点对“十三个坚持”在“新的伟大工程”中的功能定位、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进行客观分析,从揭示创新思想的历史演进、构建科学化系统化理论体系的高度认识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一、确立新时代“新的伟大工程”的首要原则

在“十三个坚持”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灵魂和根基,是贯穿新时代“新的伟大工程”的核心概念,是推动党的建设系统工程运转的逻辑起点,也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确保党的执政地位必须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的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特别是中美大国博弈背景下如何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正是针对时代发展和形势变化,习近平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再次重申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并在国企和机关事业单位重新确立党组织领导地位。习近平特别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最高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在这个首要原则上犯错误“往往是灾难性的、颠覆性的”后果。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的建设系统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贯通整个系统运转的核心概念,整合党的建设系统网络的原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作用。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链接整个工程之“纲”,贯穿整个系统之“魂”,是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系统工程运转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体现和贯穿这个纲和魂,魂在本在、纲举目张,时刻不能游离、须叟不可偏离。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首要原则,要求在整体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党的各方面建设都必须紧扣这个“国之大者”,各方面工作都要锚定党的全面领导这个“方向性问题”、紧扣全党服从中央这个“原则性要求”,发挥中央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变化,无有留难,则天下之势一矣”。把坚定“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作为全党必须始终恪守的基本政治准则,始终确保执政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得到充分展现,领导核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二、科学揭示新时代“新的伟大工程”的内在动力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曾在著名的“窑洞对”中,揭示了打破历代政权“由盛而衰,由衰而亡”历史周期律的第一个答案:让人民监督政府。然而,按照哲学内外因关系原理,仅仅有执政权力的外部监督还不够,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外部监督已经具备的条件下内因则具有了决定性意义。习近平在总结百年奋斗历程的基础上,提出破解历史周期律的第二个科学命题——党的自我革命。自我革命“既是我们党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所在”。

习近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理论的原创性贡献,就是从哲学世界观高度和内外因辩证关系视角,把“内依自我革命、外靠人民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使分别提出的两个答案融为一体,把解决党的自身矛盾问题的主客观动力机制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深化了长期执政背景下党的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的认识,实现了坚持长期执政、打破历史周期律理论认知的再次突破和质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战略思想的又一个原创性贡献,就是深刻揭示了推动党的建设系统工程运转的内在动力机制。“世界上最可怕的敌人从来是自己。”同理,作为长期执政的党,最大危险来自于内在隐患;最大顾虑是“自己的刀难削自己的把”,讳疾忌医是自我革命的天敌。任何政党都不可能不犯错误,关键在于对待错误的态度和修正错误的勇气。自我革命,意即反观自省、自我净化。党的自我革命立足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侧重“刀刃向内”的“批评修正、革故鼎新”为主导,强调对自身病毒刮骨疗伤、去腐生肌,重点治愈党自身存在的“顽瘴痼疾”,治理各种“体制机制弊端”,集中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中“关键在严、要害在治”的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雄辩证明,只要我们党勇于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就能够铲除自身存在的毒瘤,清除隐含在血液中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三、系统构建新时代“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布局

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对党的建设基本原则、指导方针和实践目标的展开和延伸。“十三个坚持”的概括阐述,从党的建设系统工程的视角和维度,分别对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出精准的功能定位,科学揭示了党的各方面建设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既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又兼顾整体、把握全局,系统构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不仅是在原有“五位一体”的布局中增加了党的政治、纪律两大建设,更重要的是根据新的时代要求,对党的各方面建设内涵要素作出重新定位、对总体布局结构进行新的整合重组,明确了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是“帅”和“引”;思想理论建设为基础,是“本”和“元”;组织建设为关键,是组织和人力保障;正风肃纪为突破口、反腐败为重中之重,肃风反腐是亟待破解的实践难题。

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核心要义,也是新时代“新的伟大工程”的鲜明时代特色。政党是政治组织,政治属性是政党的第一属性。加强政治建设是政党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首要之义。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创新理念,就是变传统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为“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强调政治建设是统帅、是核心、是灵魂,是具有方向性、主导性、全方位“统领”党建全局的根本性建设。突出了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地位和统领作用,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党建系统工程中抓住主导性要素,牵住总揽全局的“牛鼻子”,以政治建设有效带动其他各方面建设。

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基础性建设,在新时代“新的伟大工程”中发挥“思想铸魂”“理论奠基”和“强基固本”作用。党的思想建设和理论建设是相辅相成、互动共进的辩证关系,习近平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的理论贡献,就是强调思想建党与理论强党有机融合、相辅相成,并提出许多实践性创新理念,包括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党员干部终身课题,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等等,为新时代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坚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关键环节,是新时代“新的伟大工程”的人力资源和组织保障。习近平在认真总结党的组织建设百年历程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概括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明确了党的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工作布局、目标任务、价值取向,确立了体现长期执政要求、具有鲜明时代特色、涵盖整个组织体系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路线理论。在组织体系建设上,提出要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党的组织体系,全面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提升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在干部队伍建设上,明确了好干部标准的时代内涵,突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强调以从严治吏为重点,重点抓好“关键少数”,强化党员干部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快建设国际战略人才力量,把各方面人才凝聚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坚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突破口,是新时代“新的伟大工程”要率先解决的实践难题。在总体布局中,作风建设是形象工程,“四风”是重点攻坚破解的顽症;纪律建设是保障工程,从严治纪是治本之策。习近平秉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问题意识,把正风肃纪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突破口,出台“八项规定”,聚焦整治“四风”,破解了不正之风屡禁不止这个长期困扰的难题,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举世公认的成效,为新时代党的建设布阵开局作出杰出贡献。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习近平把党的建设“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的优良传统继承光大,明确提出党的纪律建设的概念范畴,把纪律建设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靠什么治?就是要靠严明纪律”。在此基础上,习近平还提出了明确道德高线和纪律底线,坚持纪法分开、纪在法前,强化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党纪面前人人平等,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等一系列创新理念,丰富发展了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的内涵,推动执政党纪律建设步入科学化轨道。

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重中之重,是推进新时代“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体制机制创新。防止执政权力腐化变质,是长期执政的大党必须破解的固有难题。在总结反思我们党百年反腐历程和经验的基础上,习近平尖锐指出,“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并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魄力,组织开展了我党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推动新时代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反腐败之路。

四、阐明新时代“新的伟大工程”科学化、系统化路径

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又一鲜明特色。水无常形,器定其形。习近平关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的原创性理论贡献,就是不仅强调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各方面建设之中,更重要的是依据制度建设内在规律,对党的建设进行顶层设计,编织科学严密、有序衔接、运行高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有效发挥制度体系的固化功能和整合效应。紧密结合长期执政的实践要求,习近平强调要重点构建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通过制度体系建设,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真正步入科学化、系统化轨道。

构建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是“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具有全局性、开创性的工作”。健全这个管党治党体系,就是必须按照科学化系统化建设要求,构建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并按照立治有体、施治有序,于法周延、于事简便原则,注重实体性规范和保障性规范的结合和配套,突出党的各方面建设的有机衔接、联动集成、协同协调,突出体制机制的健全完善和法规制度的科学有效,突出运用治理的理念、系统的观念、辩证的思维管党治党建设党。

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深刻认识到,“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而执政权力的“自我监督是世界性难题,是国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针对当前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特别是执政权力监督弱化虚化问题,习近平尖锐指出,当年“窑洞对”的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了吗?恐怕还没有。“让人民监督政府”的思想并没有落地生根、取得实效。为此,必须把强化权力监督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程,科学统筹和优化配置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各种要素,健全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制度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增强监督制度的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要坚持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充分调动其他各类监督的功能和优势,实现各种监督有机贯通和相互协调,搭建起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四梁八柱”。

五、形象阐释新时代“新的伟大工程”的价值追求

“十三个坚持”中提出的“坚持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精髓,是长期执政条件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目标定位,也是新时代“新的伟大工程”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要求。

人心向背是决定政党兴衰的根本因素。始终坚持党的执政宗旨,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民心工程。作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使党的执政地位稳如泰山,执政基础坚如磐石,就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建立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制度机制,使执政权力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位置,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幸福谋利益;就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化解群众疾苦,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从长期执政的视角解读党的宗旨,把“江山”和“人民”两个概念融为一体,创造性地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长期执政新理念,强调我们党打下的江山是人民的江山,守护的江山是人民的江山;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就是守护人民的江山;损害和违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自毁江山。

习近平关于“江山”“人民”关系的形象化表述,揭示了党的领导、长期执政以及自我革命的本质要求,升华了党的执政宗旨的内涵外延,理顺了执政权力授受关系。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牢固树立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执政理念,始终坚持为民执政、为民造福的目标要求和价值导向,把民心作为最大的政治,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的政治立场,把人民至上作为根本政治原则,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制度机制,夯实筑牢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民心工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2页。

[2]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19~20页。

[3]习近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求是》2020年第15期。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64页。

[5]习近平:《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向纵深发展》,《求是》2023年第12期。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5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