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大学章句》“诚意”解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9
/ 2

朱熹《大学章句》“诚意”解读

黄 云[1]

(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山东  曲阜  273145)

摘 要朱熹在《大学章句》中极其重视“诚意”,视其为个人修养的首要步骤,是连接“格物”“致知”“慎独”“正心”的关键所在。作为儒家重要的修养功夫,研究它们内在联系的丰富内涵,对于把握程朱理学的“诚意”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朱熹;诚意;格物致知;慎独;正心

《大学》《礼记》,到了宋朝,朱熹将其定为四书之一,成为宋明儒学的研读经典。朱熹在其《四书章句集注》中将《大学》列于四书之首,并耗尽毕生精力为之作解,可见其地位重要。 诚意作为《大学》里一个十分关键的逻辑链条,上承格物”“致知,下启正心”“修身,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体现着《大学》乃至整个儒家的基本思想精神。

一、诚意的文本背景及含义

《大学》中,朱熹诚意”解说如下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朱熹认为诚,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欺也。”“诚实、真实则指人心所生发出来的思想、情感念头。诚其意者,勿自欺是指人的内在意念与外在行为,应该始终如一,做违背内意念之事。从中我们可以得知诚意”“勿自欺”所规范的是人这一行为主体的内在精神思想世界。因为人每天都会有诸多的意念、想法产生,而怎样对待这些意念和想法,使它们不妨碍我们做道德之事,“勿自欺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它要求人以一种直接而真实的力量诚实的面对自我与本我。由此才有方法与途径实现道德自以及道德修为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二、诚意格物致知

那么什么是诚意?为什么诚意诚意最后的指归是什么?《大学中说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按照《大学》的说法,做到诚意的先决条件在于认知的引导,的前提在于格物朱熹对“格物致知”做如下解释: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知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感悟万物规则的过程中充分调动感官及心中的灵感及直觉,实现人格与物格交融、无间,最终形成。经过一番真正的格物致知后,人的良知良能便会对是非善恶的辨析更加自慊人的行为自然而然的会像“恶恶臭,好好色一样,变成人自身的一种自然本能。而若想使这些外在的良行继续持存下去,就需要一种真诚的、由衷的、源源不断的内在力量,来不断地为内在心灵提供动力于是“诚不自欺的要求就成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天命”。当然,这种真诚不自欺无关人性中的丑陋之处,在儒家视域下,当人直面真“的时候,一切所谓的“”,的领域里,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会荡然无存

三、诚意慎独

那么如何让诚意落到实处呢?针对这一问题,《大学》同时又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慎独,或许能为解决这个问题找到有效的途径。《大学》里讲:君子必慎其独也。关于慎独,《中庸中讲“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在隐蔽细微处中,谨慎不苟更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因此,在无人监督之时,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的人更会殚精竭虑,考虑自己是否会做不道德的事。《大学章句》对的解释是: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也就是说,这里的并非仅仅限制于上述所讲的独居独处而是舍弃身体感官对外在的关注,回到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或心灵空间,在这个独属于自己的内在世界里,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各种性质的意念活动。那么该如何理解呢?传统上一般把解释为戒慎,其实还有的意思。所以慎独可以理解为: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内心意念。正所谓诚于中,形于外。伪装是没用的,内心所想总会有意无意地在外在有所显现,因此必须要慎独否则就会陷入闲居为不善,一旦有人在场,就会呈现“其不善,而著其善的状态。另外,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往往被强调为个体,然而,我们应该也能够理解到,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与他人产生链接和互动。这种链接与互动是双向的,我们既影响着他人,也受他人所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不仅是直接的,有时还会是潜移默化、悄无声息既然如此,那些看似无人知晓场域,也天知、地知、自己觉知。这样,慎独对人的要求就更显严格

四、诚意正心

现实世界中,人总会被七情六欲等情愫所烦扰而变得心烦意乱、无所适从。“

正心就是要求人通过一系列的道德实践功夫使心归于正道心正之人是不会被一些偏激的、不良的情绪所困扰控制的通过诚意,人就会实实在在的确立起“为善去恶”内生力量,使朴实的心灵在生发道德行为时,有一个坚定地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人在做道德之事时就会排除外在干扰和内在不良情愫的影响,从而达到正心。所以说: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

按照《大学》的逻辑,正心”“诚意实是修身”的路向。对人来说,身、心、意是三位一体、互相关联,三者中的每一样都相互涵摄而指向道德践履。儒家不仅仅将道德要求停留在身心意的内圣阶段,更希望实现一种更程度更深层次上的道德理想即达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境界。然而,无论是内圣”是“外王”,都要建立在人对自己道德责任的自立自强前提因为想自立自强,意味着要“诚”,诚通内外,“慎独自省”的修身境界贯通“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担当。

《大学》乃至整个儒家思想史都贯穿着“成德之教”这一理念,“诚意”是将这一理念外在显现出来的关键一步。朱子临终前,都在着力于《大学·诚意章》的修改,足见其重要。迈过了“诚意”关,达至“明德”状态后,相信,亲民、至善的理想终将会拾级实现。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杨柱才.朱子关于 “诚 ”的义理疏解[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3]李方泽.重诠与开新——从经典诠释学视角看朱熹对《大学》文本的解读[J].孔子研究,2006(5).

[4]陈林.朱熹《大学章句》“诚意”注解定本辨析[J].孔子研究,2015(3).

[5]乐爱国.朱子格物致知论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10.

[6]尚文华.慎独与自欺——一种生存论分析的视角[J].中国哲学史,2020(03):13-22.
作者简介:黄云,女,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讲师,哲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及政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