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针至病所”理论浅析浮针治疗寒湿凝滞型肩周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2
/ 2

基于“针至病所”理论浅析浮针治疗寒湿凝滞型肩周炎

1.余建秀   2.张玉婷

1.上海市嘉定区真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824  2.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  201824

【摘要】目的:讨论及研究基于“针至病所”理论浮针治疗寒湿凝滞型肩周炎的效果进行讨论。方法:选择我院在2021年10月份至2023年9月份收治的92例患者进行研究,对照组45例,提供针灸治疗,治疗组47例,提供浮针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得到减轻,肩关节功能得到改善,治疗效果得到提升,P<0.05。结论:为寒湿凝滞型肩周炎患者提供基于“针至病所”理论的浮针治疗,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提倡。

【关键词】针至病所;浮针;寒湿凝滞型肩周炎;

肩周炎(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SP)亦称为肩关节周围炎,主要指肩关节周围的关节囊、滑囊及肌腱腱鞘等软组织产生慢性炎症,并发生粘连,限制关节活动,引起关节疼痛的病症。当前针对于肩周炎以缓解疼痛,使得患者活动受限情况得到改善十分重要[1]。西医治疗该病以物理治疗或者药物治疗,虽然患者服用止痛药物可以缓解疼痛,但停药后易反复,而且长期使用易导致患者发生胃肠道反应。肩周炎在中医中属于“痹证”的范畴,根据其特点又名为“肩凝证”、“漏肩风”、“五十肩”等。“针至病所”的理论是建立在明确的辨证与辨病,定位与定性的基础上,其侧重于临床痰、湿、血、液聚结于皮、肉、筋、骨、节之类的疾病。在治疗上认为“针到则气至”,以针尖靠近病所或朝向病所,以针调气,是一种调节局部血气的治疗方法。因此,对于定性、定位明确的聚结类疾病“针至病所”更有效。详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21年10月份至2023年9月份收治的92例患者进行研究,时间为一年。年龄范围35-69岁间,平均年龄为53.72±2.61岁,其中女性患者56位,男性患者36位。分析所有患者的基础资料,结果显示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提供针灸治疗,选择患者的肩髎、肩髃、肩贞为主穴,若患者为手阳明经症,配合合谷、臂臑、曲池穴;若为手少阳经症配合外关、中渚、肩井穴;若为手太阳经症患者配合天穴、臑俞穴;若为手太阳症配合列缺穴。充分暴露患者的穴位,充分消毒,针刺患者的相关穴位[2]

治疗组患者提供浮针治疗,指导患者呈坐立位,充分放松,检查患者的患侧肩关节,在患者的肩前侧喙穴或者结节间沟、肩峰下凹陷处、肩后侧肩胛骨外侧角处,寻找指腹下存在紧、僵、硬、滑感受的肌肉,之后确定进针点,避开瘢痕、关节。患者外展上臂35-45度,进针点距离各点5-6厘米,针尖向患肌中心,进针,应紧贴皮肤、向前稍推起,操作期间避免浮针弹起,避免进入肌层,完成进针后,右手持针,确保针体在皮下顺势推进,进针长度以软管全部进入皮下为佳,运针期间应平稳、匀速、上提、滑进[3]。运针结束后,后退针柄到旋内,确保针尖退到软管内,并且办管卒的点状突起可以固定在针座的卡槽内,有节奏 的地进行肩形扫散,频率在100次/分钟,期间配合再灌注,患者最大限度 的内旋、外展、患者与医者反方向对抗,结束后,提醒患者放松,反复两次。更换针刺点,每个针刺点两次,操作相同。操作结束后,留管6小 时取出[4]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治疗效果以及肩功能恢复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n%)代表率,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X2进行检验。而涉及到的计量数据使用x±s进行表示,检验通过t。文中所生成的数据均借用SPSS21.0数据包处理,P<0.05 。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疼痛更轻,p<0.05。

分析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

组别

数量

VAS评分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45

6.57±1.12

3.28±1.76

2.614

<0.05

治疗组

47

6.64±1.21

2.58±1.25

3.169

<0.05

t

0.214

3.216

p

>0.05

<0.05

2.2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佳,p<0.05。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例/%)

组别

数量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对照组

45

25(51.11%)

15(33.33%)

5(11.11%)

40(88.89%)

治疗组

47

38(80.85%)

8(17.02%)

1(2.13%)

46(97.87%)

P

<0.05

2.3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更佳,p<0.05。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情况(x±s,分)

组别

数量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对照组

50

61.26±3.21

84.42±4.23

5.216

<0.05

治疗组

50

61.14±3.02

94.57±4.35

4.697

<0.05

3  讨论

肩关节炎作为一种常见疾病、多发病,患者会出现肩关节周围肌肉痉挛、疼痛,关节活动受到限制 ,同时患者会出现肩部酸胀、肌肉萎缩等。随着年龄的增加,该病发病率逐渐增加,而且女性高男性[5]。随着当前浮针疗法的完善,适应范围逐渐扩大,与其他针刺方式相对,治疗费用更低,而且治疗周期更短,疗效技术时间长,而且浮针治疗期间对患者的肌肉、神经以及血管造成的损伤的机率更低,患者痛苦更小,治疗依从性更高。本文通过对寒湿凝滞型肩周炎患者提供基于“针至病所”理论的浮针治疗方式,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得到缓解,值得提倡。

参考文献

[1]効迎春,羊璞,赵文勇,等.基于"针至病所"理论浅析针刺治疗术后皮肤瘙痒症[J].中医药信息, 2021.

[2]宏霞甘霖林咸明.浅谈针刺"气至病所"与"针至病所"[J].浙江中医杂志, 2021, 56(2):130-131.

[3]傅平,樊效鸿.针至病所——《灵枢》蕴藏的中医微创理念[J].西部中医药, 2021, 34(3):3.

[4]侯建鹏,公维治,徐西林,等.浮针配合运动康复疗法治疗粘连型肩周炎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 2023, 39(3):25-29.

[5]李俊,吴涛,余鸿斌.药酒外用联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寒湿凝滞型肩周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1.19.049.上海市嘉定区卫健委  科研项目

项目名称:基于“针至病所”理论探讨浮针疗法治疗寒湿凝滞型肩周炎的临床效果研究

项目编号:2021-KY-ZYY-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