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学校开展媒介安全素养教育意义和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2
/ 2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学校开展媒介安全素养教育意义和实践

周嵬1、陆明2 唐尧3、李微4

成都市人北实验小学校   610000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科技安全、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安全、数据安全等内容引发教育的思考和改革。通过开展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媒介安全素养教育能够提高学生正确辨析、使用、传播媒介的能力,增强学生爱国情怀和国家安全意识。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媒介安全教育

项目资助: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成都教育改革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项目编号:TCCX7&DZX-139

媒介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信息传播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虚假信息混乱网民思想,引发社会群体事件,甚至影响国家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1]。在信息数字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青少年面对鱼龙混杂的媒介信息无法辨识,甚至传播负面信息,导致思想和行为混乱。因此,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学校开展媒介安全素养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一、当前学校开展媒介安全素养教育现状及问题

2023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0—14岁网民人数为2.53亿人[2]。对比2021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不难看出,当前我国青少年100%是网民,更是网络的原住民。受年龄和认知能力局限,对媒介信息缺乏辨识与批判能力,故存在诸多媒介安全隐患问题。

1.青少年媒介活动内容单一。

未成年网民通过互联网学习课外知识的同时,也参与到看短视频、看小说、听音乐、玩游戏、聊天等娱乐活动中。由于青少年年龄和认知特点,对媒介运用和传播缺乏自控力,个别学生沉溺网络,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甚至引发极端行为。互联网娱乐功能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过度发展,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推动青少年学生群体网络应用结构的优化与健康。

2.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较低。

宽松的媒介环境给青少年提供了自由的话语空间,但他们对信息内容的正误和优劣缺乏应有的识别力和判断力,通常会导致其行为上的偏差与失误,如果不及时有效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后果堪忧。同时,青少年对媒介素养知识不了解,对网络媒介事件的反应缺乏理性思考,使其对媒介使用缺乏道德自制力和法律意识。

3.青少年媒介安全素养教育缺乏。

青少年网络上瘾、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网络犯罪等社会现象时有发生,引发社会对他们身心健康的关注和忧虑,媒介安全素养教育也日益重要和迫切。近年来,国内部分学校已经开展了媒介教育,但是针对校园、社会和国家的媒介安全素养教育还没有切实开展。

学校开展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媒介安全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对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学校开展媒介安全素养教育的意义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个内容丰富、开放包容、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学校开展媒介安全素养教育,是适合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五大要素、五大关系”核心思想,符合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数字媒体、网络数据、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等方面内容。

1.开展媒介安全素养教育促进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媒介安全的三个层次为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群体安全,媒介在社会系统中的安全属性是媒介的功能之一,媒介安全的最高层次是国家安全。我们常说的“安全”包含了物态的、自然性的“硬安全”和人文的、社会性的“软安全”。从这一层面上考虑,媒介安全属于人文的、社会的范畴。学校开展媒介安全素养教育,有益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国家安全观,提升他们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素养。

2.开展媒介安全素养教育提升学生认识、辨析、使用、传播媒介的能力

学校开展媒介安全素养教育,重点包含了对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素养;利用媒介为个人工作、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素养;避免因误读媒介信息而导致对个体造成危害的素养;公众在制作和传播媒介时避免引发各类影响安全的负面事件的素养。开展媒介安全素养教育能培养学生在网络中自我保护意识,提升正确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

3.开展媒介安全素养教育增强教师思想政治和教育教学水平

在学校开展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媒介安全素养教育,就必须要求教师坚定正确的政治思想、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通过探索媒介安全素养教育的途径、方法和过程,实现转变教育观念,融合课堂实践,融入课程改革,推动教师自身学习与进步。

三、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学校开展媒介安全素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学校开展媒介安全素养教育应厘清三个关系:社会本体与学生个体关系;价值认同与反思启迪关系;科学逻辑与心理逻辑关系。首先,教育者并不仅限于立足知识与技能达成度的高质量,而要密切地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及个性发展;其次,在课程研制目标上不止于对现存的事实及价值的认同,而要进一步启迪学生的反省意识、批判意识及责任意识;另外,在课程内容编制上不局限于科学的逻辑、学科逻辑,而要把强调学生的心理逻辑、个体发展逻辑作为课程研制逻辑的重要指标。

1.学生是媒介安全素养课堂教学的中心。

从媒介安全素养教育课上我们观察到,孩子们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相当高,他们会根据自身感受和已有的媒介安全知识进行辨析。例如班主任汪老师《网络语言“给力”吗?》这节班会课上,让学生感受、体验、讨论和交流网络语言的微妙,明白了网络文化安全的重要性。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学生们认识到:在特定环境或情景下,有些网络用语简单明了、形象生动、幽默风趣,为日常的交流增加了一些和谐的气氛;但是那些让人不明所以的文字、不在乎错别字的表达、故意粗俗搞笑的网络语言,却会对自己阅读和写作产生不好的影响。发布这样的文字可能会误导别人,甚至侵蚀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大众的人文素养,这些语言就应该摒弃。

  1. 教师是媒介安全素养教育的参与者、指导者和传播者。

网络上关于“性”的弹窗、图片、文字和报道时常出现,已引发小学高段学生窃窃私语,最终成了教育不可回避的话题。心理健康彭老师的《性与媒介》一课,就将教学目标和重点确定为:通过分析媒介中的性元素,让学生明确网络信息也有不真实性和不安全性,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科学的性知识和正确的性观念,培养学生媒介安全素养。这节课本身是一节性健康教育课,也是一节融合渗透媒介安全素养教育的成功案例。教师充分挖掘媒介信息,运用媒介安全教育理论知识,结合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网络上故意夸大不实的性“P”图(有选择的图片信息)和利用性暗示心理进行网络诈骗的陷阱,从而让学生对美有正确的认识,实现媒介安全素养和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目标。

3.学科渗透媒介安全教育内容要符合总体国家安全观

教师对学生进行媒介安全素养教育,要站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通过开展学科渗透媒介安全教育。比如信息技术张老师在《制作电子相册》一课上,故意用夸大的汉堡宣传画让学生发现有些媒介信息是被人为制造出来的,有他人主观意识在里面,有被加工、伪造的可能。课后总结时,同学们发表了自己学习感言:我们不能全信网络上的那些信息,要自己去分辨;我们发布自己的“电子相册”时候,不能只凭开心好玩,得客观公正地发布信息。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来渗透,并没有统一固定的方法,关键是要恰到好处,不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有所感悟,实现媒介安全素养教育目的。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学校开展媒介安全素养教育,是以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安全格局保障和新发展格局”为基础,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根本,全面增强未成年人国家安全意识,提升维护国家安全能力,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总体国家安全观[J].世界知识,2023,(04):12-13.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3,32(02):3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