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K.141赏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8
/ 2

D·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K.141赏析

张琛光

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摘要:D.斯卡拉蒂作为巴洛克时期十分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拥有着十分超前的音乐意识,对钢琴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为古典主义奏鸣曲式的成熟和钢琴演奏技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从D.斯卡拉蒂的生平出发,对奏鸣曲K.141的音乐特点及风格、演奏技法及推荐版本进行分析和介绍,从而有助于演奏者更好地把握作品,达到斯卡拉蒂对作品技巧提出的练习要求。

关键词:斯卡拉蒂 键盘奏鸣曲

    一、D·斯卡拉蒂生平及作品背景研究

(一)D·斯卡拉蒂生平

多梅尼克·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1685.10.26-1757.7.23)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他的父亲是意大利作曲家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他出生于音乐世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音乐教育,16岁担任那不勒斯宫廷礼拜堂的管风琴师和乐师,两年后跟随父亲移居罗马。在他20岁时,他的父亲把他送去了威尼斯,继续接受音乐教育,在这里他结识了巴洛克时期的另一位音乐巨匠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两人的初次见面就迎来了音乐技能的较量,他们在众人面前比式羽管键琴,但不分轩轾,后又用管风琴演奏,在对管风琴的演奏中亨德尔用刚刚演奏过的主题即兴创作了一首赋格,这带给了斯卡拉蒂不小的压力,但他还是从容不迫地上台,虽然没有演奏,只说了一句“各位,获胜的人是亨德尔!”,但还是获得了一片掌声。从此两位音乐家获得了深厚的友谊。在斯卡拉蒂34岁时,他移居葡萄牙并成为了葡萄牙国王若昂五世的公主玛丽亚·芭芭拉的音乐教师。这位公主出嫁时,斯卡拉蒂便跟随她来到马德里,并在那里度过了余生。

(二)斯卡拉蒂作品创作背景研究

斯卡拉蒂的生活中留下的东西太少了,似乎斯卡拉蒂雇了一个人来掩盖他的生活。因此音乐史上对于斯卡拉蒂个人生活的研究始终存在谜团,斯卡拉蒂无疑是历史和音乐中的神秘人物。拉尔夫·柯克帕特里克是二十世纪研究斯卡拉蒂的主要学者,他开玩笑说斯卡拉蒂奏鸣曲实际上是由他的学生玛丽亚·芭芭拉写的,以此来取笑几乎没有证据证明是斯卡拉蒂写了那些奏鸣曲。

二.键盘奏鸣曲K.141的音乐特点及风格

这首作品是斯卡拉蒂为羽管键琴创作的独奏键盘奏鸣曲,这首奏鸣曲的特点是快速重复的音符串联始终,由于需要高水平的演奏技巧,这首作品也被称为“托卡塔”。这部作品是d小调的,是斯卡拉蒂最常用的小调。

斯卡拉蒂作品中的节奏,大多受到西班牙舞曲的影响。这部奏鸣曲的拍号为八三拍,作品中出现的切分节奏是西班牙民族音乐中的代表节奏型,在大部分的西班牙音乐都描绘安达鲁西亚(西班牙南部一富饶的自治区)的自然风光,在K.141中体现了安达鲁西亚音乐的所有习惯特征,尤其是弗拉门戈音乐(西班牙的一种综合艺术)。相同的音以十分均衡的节奏出现,这是模仿弗拉门戈吉他的弹奏,为这部作品提供了重要的音乐材料。在这部作品中,和声语言十分丰富,作品中既体现了和声技法的一般性,又遵循了十八世纪及其以前的风格,把重心放在旋律上,和声进行从不过分夸张,在传统和声上进行了相对缓慢的功能转换,重要的和声几乎总是与小节线标的重音相符,低音部与和声处于从属地位。

这部作品的曲式结构并非古典主义时期的奏鸣曲式,而是它的前身,被称之为“古二部曲式”和“古奏鸣曲式”。在这种结构中可以分为前后两个对等的部分,包含各自反复的两个段落。古奏鸣曲式中第一部分的结构已经基本成熟,与古典主义时期的奏鸣曲式有着相同的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第二部分则与成熟的奏鸣曲式有一定的差别,将展开部和再现部合二为一,通过引入与主题材料有一定关系的新材料来搭建展开部,在这部作品中的新材料运用了主部主题的相同的节奏类型和技巧,而再现部一般选取与副部主题相同的材料。这部作品的1-52小节为主部主题;53-85小节为副部主题;86-123小节为展开部;124-158为再现部。

三、键盘奏鸣曲K.141的演奏技法及版本推荐

(一)演奏技法分析

斯卡拉蒂的奏鸣曲被称之为“新练习曲”,几乎每一首作品都有重点需要训练的手指技能。这对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来说,无疑是超前的,他所开辟的键盘演奏技术,为后来的钢琴高级技巧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斯卡拉蒂的这种思想不仅得益于父辈老斯卡拉蒂传承的高超的演奏技艺,还得益于他自身所具有的开拓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新练习曲”的出现对于后来以车尔尼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的钢琴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帮助。

在这部作品中,斯卡拉蒂想要赋予的技术点是单音的快速重复,也就是现代的钢琴教学中提到的“轮指”技巧;以及快速的左右手交替技巧,这两个技术点交替贯穿于整部作品中。

第一种技巧演奏者在拿到乐谱时不难看出整部作品中的贯穿着轮指技巧首先对于轮指来说指法的正确使用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先关注一下拍号作品开头给出拍号是八三拍每个小节的重复音多以十六分音符为主

那么我们应当运用321321的指法来进行相应的轮指练习在练习中我们应该让手指相互靠拢并贴近琴键去弹奏以手腕的力量带动手掌轻盈快速下键后迅速抬开主动用耳朵去聆听保证声音的均匀和颗粒性手臂放松处于自然状态以便于将力量集中在手指上这样即可弹出饱满的音切忌用指肚来练习轮指要保证手指指尖触键缩小触键面积以便提升速度在练习初期应以较慢速度练习可以参考哈农练指法教材中的44以纯粹的轮指来进行练习以达到快速掌握的目的    

第二种技巧。在K.141中有许多双手交叉及远距离大跳的乐句,这种技巧使得斯卡拉蒂名声远扬,他是首位运用双手交叉技巧的作曲家。斯卡拉蒂在他的键盘奏鸣曲中大量出现,并且运用得十分大胆。运用这种技巧可以通过快速的移位突然转换音域,改变音色,达到“二重奏”的演奏效果。对于这种技法的训练难点就是演奏者如何能够更好地做到快速的弹奏,手指正确地移位,手腕恰到好处的弹跳力,这些对于弹奏好这个段落都十分重要。想要把这种技巧弹奏出色,需要大量的慢速练习,左手跨越时手腕应以弧线跨过右手手腕,尽量做到平稳,且能够准确地弹奏到正确位置。在双手进行跨越时,因距离发生变化,身体重心也应该随着手位的移动来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此来克服这一难点。

(二)版本推荐

对于斯卡拉蒂奏鸣曲K.141的演奏版本,玛塔·阿格里奇的演奏极具代表性。阿格里奇于1941年6月5日出生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她的父母都是在大学工作的经济学家,她3岁时开始学习钢琴,5岁跟随文森佐·斯卡拉穆萨系统学习,8岁首次登台演出,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科隆大剧院演奏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受到广泛关注。她于1955年开始跟随奥地利钢琴演奏家弗里德里希·古尔德,随后获得多项国际级钢琴大赛奖项,是当今最杰出的钢琴演奏家之一。这部作品是阿格里奇在音乐会返场时经常用到的作品之一,以阿格里奇2009年在韦尔比耶音乐节中的演奏为例:阿格里奇的演奏在速度上独树一帜,以快速的轮指技巧和双手交叉演奏使得这部作品展现出完全不同的一面。她的轮指快速、清晰,音色颗粒饱满,运用唐代大诗人杜甫《琵琶引》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显得毫不夸张。

参考文献

[1]徐彬.从两首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看其演奏技巧与特点[J].艺术教育,2013,(10):61.

[2]孟晓茜.多梅尼科·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装饰音的分析与演奏[D].东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