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增效:县域督学责任区建设价值意蕴、现实困囿与破解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3
/ 3

提质增效:县域督学责任区建设价值意蕴、现实困囿与破解策略

杨金山[1],梁夕倩2

(中方县中方镇牌楼小学,湖南 中方 418005)

基金项目:2023年度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20230944)

一作:杨金山(2000-),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育管理。

二作:梁夕倩(2001-),女,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育管理。

摘要:督学责任区建设是实现督学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最有效的载体。是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完善教育治理体系、转变教育管理职能和加强中小学教育工作社会 监督的重大改革措施。实践证明:督学责任区的建设旨在协助提升教学质量并促进学 校的全面发展。但督学责任区建设仍有一系列疑难和困囿,因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县域督学责任区建设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囿进行深入剖析,价值意蕴:学校层面:促进学校全面发展;教师层面:为教师发展注入能量;教学层面:为教学水平发展蓄力。现实困囿:体制不畅:督学管理体制未理顺;队伍不佳: 督学队伍建设滞后;体系不善:督学评估体系单一;效果不优:督学实施效果不佳。根据困囿提出相应破解策略:体制改进:理顺督学责任区管理体制;素养提升:强化专业化督学队伍素养;评估优化:丰富督学评估体系。

关键词:督学责任区;困囿;策略


教育督学责任区是一种机制,由教育督导部门设立,旨在更有效地监督和支持中 小学校以及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这一制度将地区内的学校划分为不同的责任区,每个 责任区会被分配一组督学,他们负责监督和指导一定数量的学校。督学责任区制度的实施旨在实现督学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以及使其成为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教 育部在2012年发布了《关于加强督学责任区建设的意见》,这标志着教育督学责任 区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不同地区采用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包括集中办公、校 内巡查等。然而,尽管这一制度的实施,一些问题仍然存在。研究表明,在一些地区,有一部分学校行政人员和教师认为教育督导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此外,督学需 要在先进的督导理念和评估工具的应用能力方面进行提升。这些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以确保教育督导的有效性和质量[1]。因此,县域教育督学责任区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管理创新,旨在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和不断完善自身。本文将深入探讨县域教育 督学责任区建设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解决策略,以推动教育督学体制机制的进一步改 革。这些改革将有助于提高教育督导的质量,促进教育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1、县域督学责任区建设价值意蕴

1.1 学校层面: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县域督学责任区建设将推动学校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助力学校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校整体全面发展。首先,督学责任区可提供持续支持。通过建立稳定的督学责任区,可以确保学校获得持续的支持和指导。督学可以定期与学校进行评估与指导,进行监督访问和反馈。这种一对一的持续支持可以帮助学校改进教学质量、制定改进措施,并及时解决可能的问题。其次,加强教育监督和评估机制。县域督学责任区建设为教育监督和评估机制提供了有效支撑。通过责任区的建设,可以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和评估体系,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公正、准确评估,推动学校改进和发展。再次,可对学校管理进行评估。督学责任区也会对学校的管理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督学会关注学校的管理体制、管理运行机制、学校的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等方面。通过评估,督学能够发现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改进建议,以促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1.2 教师层面:为教师发展注入能量

县域督学责任区建设为教师的发展注入活力能量,对教师发展至关重要。第一,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县域督学责任区建设提供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机会和平台。责任区的督学可以对教师进行专业化指导、培训,帮助教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研究教育教学新方法和新技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第二,提供专业指导与支持。督学责任区可以为教师提一种重要的支持和专业发展机会。督学可以定期到责任 区内的学校进行指导和交流,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教学方法、教学 资源和课程设计等方面的支持。这一机制的实施促进了教育领域的不断改进,有益于学生和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第三,推动教育经验的分享和教师之间的互动。督学责任区的建立鼓励了教师们积极分享自己的教育实践,以及与同事共同探讨和交流他们 的教育见解。督学可以组织教师交流会、研讨班等活动,让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借鉴 和分享经验。教师可以通过和其他教师的交流,了解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级 的教学实践,拓宽自己的教学视野,提升教学效果。

1.3 教学层面:为教学水平发展蓄力

督学责任区就是对学校实施行政监督,对学校教学兼有反馈功能,对学校教学水平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首先,教学资源共享与优化:县域督学责任区制度有助于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与提升。督学可以协调责任区内学校之间的资源,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通过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供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和环境。其次,教学经验交流与合作。县域督学责任区建设可以促进学校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和合作。督学可以组织教师交流、研讨活动等形式,让教师之间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通过交流和合作,教师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激发创新和教学探索的活力。再

次,教学改革与创新推动。县域教股改区制度促进了教育领域的教学方法更新和创新。督学可以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和挑战,帮助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提出改革和创新的建议,并引导学校和教师进行改进和实践。通过督学的推动和支持,教学改革可以得到有效推动,促进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2]总之,督学责任区对教学进行监督和评估,为教学水平发展蓄力,推动学校教育的优质发展。

2、县域督学责任区建设中的现实困囿

2.1 体制不畅:督学管理体制未理顺

督学责任管理体制不顺是急需关注及改进的问题。督学责任管理体制的顺畅与否直接影响到督学工作的效能与效果。目前督学管理体制不顺可能导致以下问题:首 先,领导体制不明确。缺乏明确的督学责任管理的领导机构、部门或者相关督学制度,导致督学责任划分较分散、各方协同不力,无法建立统一的督学责任管理框架,导致教育机构的运行和管理出现系列问题,影响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其次,职责与权力不匹配。督学责任管理体制中,存在职责与权力不匹配的情况。督学部门缺乏足够的 权力和资源,不能有效履行督导职责;同时,督学无法对学校内部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学校层面可能存在对督学的抵触和阻碍,使得督学工作难以得到有效推进。最后,缺乏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如果督学工作没有明确的考核和激励机制,那么督 学人员就难以保持工作动力和积极性。缺乏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可能导致督学工作 的质量和效率下降。总之,由于督学管理体制未理顺,县域教育督学机构作为教育行 政部门内部的监督、反馈系统,对教育监督缺乏相对独立性。乃是全国现行督学体制普遍存在一大问题,不利于督学责任区发挥更大的效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2.2 队伍不佳:督学队伍建设滞后

督学责任区职能的常态化涵盖了监督与促进中小学校的规范办学行为,这要求责任区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督导工作。每位督学需要具备独立的监督、评估和指导能力,以确保其在教育领域的专业性和有效性[3]。这一机制要求督学人员以专业的态度和知识为基础,客观、公正地履行督学工作。他们需要在评价学校和提供建议时表现出权威性和可信度,以确保教育质量的提高。首先,督学队伍的人员配置存在不足。由于督学工作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但在一些县域内,由于资源分配不均和教育经费的匮乏等原因,导致督学队伍的规模不大。人员不足的情况下,难以覆盖到所有学校,无法全面监督和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县域督学队的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包括专业知识水平不够、专业能力有限、缺乏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等。这情况可能妨碍他们有效履行教育监督和指导的职责。其次,队伍的专业素养和能力需要提高。督学责任队伍需要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以及较强的评估和指导能力。然而,一些督学队伍缺乏系统化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他们可能没有接受过充分的培训,缺乏更新教育政策和方法的机会,从而无法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

2.3 效果不优:督学实施效果不佳

督学实施效果不佳指在教育领域中,对学校及教育机构进行监督和评估过程中,所取得预期结果和影响不如预期或不尽如人意。首先,教育质量提升不明显。县域督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但如果实施效果不佳,可能无法有效改善学校的教育质量。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明显提升,教学质量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等。其次,预期效果难以持续: 县域督学可能只是起着临时性的检查和指导,未能建立一套长期跟踪与持续改进的机制。这将导致督学的效果难以持久地发挥作用,学校在督学结束后马上回弹,回归至初始状态,难以形成改进的长效机制。最后,一方面,督学工作与学校特色不匹配:督学工作可能过于标准化,没有针对学校的特色和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这样 可能导致学校感觉督学工作与自身的发展方向不符,难以有效应用督学评估结果去推动学校的发展。另一方面,督学评估可能存在过于狭隘的倾向。如果评估主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的授课内容等,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校的组织管理等其 他重要指标,那么评估结果将变得单一和片面,无法全面反映学校的整体情况。这将限制其提供有价值的评估和改进建议,从而妨碍学校或教育机构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努力

3、县域督学责任区建设问题应对与破解策略

3.1 体制改进:理顺督学责任区管理体制

改进督学体制是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理顺督学责任区管理体制可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建立明确的领导机构与管理体制,厘清职责与权力。设立专门的教育督学管理机构,明确其职能和权力,并建立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实现协同工作。同时确保督学部门具备足够的权力和资源,能够有效履行督导职责。另外,督学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亦需强化,以提升他们对学校的指导与支持能力。其次,细化责任区划分,提高督学管理效能。将督学责任区划分得更

精细,确保每个责任区的范围适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校进行监督和评估。根据地区的教育资源、学校分布情况和人力资源状况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最后,建立完善的评估和激励机制,以提升督学队伍的管理效能。改进责任区管理体制可以提高督学的管理效能。通过细化责任区划分,督学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学校进行监督和评估,更好地定位学校的问题和需求。同时,科学的考核机制和督学队伍的专业培训,可以提高督学员的工作素质和督导能力,推动督学工作的全面发展。因此,改进督学责任区管理体制不仅对于促进学校教育的优质发展、提高教育监督与评估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这同时也为促进教育改革和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提供了坚实支持。

3.2 素养提升:强化专业化督学队伍素养

督学队伍担任着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角色,是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教学最有效载体。每位督学成员应认识到自身能力、水平的缺陷与不足。首先,提高督学的专业水平。加强督学队伍的培训,包括提供教育学、管理学、评估与监督等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使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组织督学成员进行教 育实践研究,提高督学对教育实际问题的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督学应该 积累更丰富的教学经验,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校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可以组 织督学们轮岗参与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学工作,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对教师和学 生的理解和支持能力。最后,培养督学专业能力,提高职业素养。督学应当具备良好 的师德和职业道德素养,能够以身作则,起到榜样和引领作用。他们应该具备良好的 沟通与协作能力,善于与学校领导、教师及家长等各方沟通,形成积极的合作关系。 通过加强督学队伍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对督学培训、经验积累、道德素养培养、教育 观念的塑造以及自我学习与提升的机制建立,可以有效提高督学队伍的素养,为县域 教育的改进和提质增效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3.3 效果强化:督学结果的效用

为了确保督学工作能够真正发挥督促、检查、评估、指导的职能,必须强调督导结果的实际效用。如果缺乏实际效用,那么督学的工作可能会变成一种形式化的例行程序,失去权威性。首先,建立明确的指标和标准。督学责任区的结果效用需要建立在明确的评估指标和标准之上。这包括确立可度量的评估指标,明确定义期望的结果,并将其纳入督学责任区的工作绩效考核体系中。对于表现卓越的督学,应该给予表彰和奖励,而对于存在职务失职、不诚实或滥用职权等行为的督学,应该采取相应的批评、教育和纪律处分措施,情节严重者应取消其督学资格,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可比性和有效性。其次,加强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为了确保督学责任区结果的效用得到持续的保障,需要加强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建立健全的督学督导机构和 监督评估体系,加强对督学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同时,对于监督结果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追溯,及时采取纠正措施,确保结果的落实和效果的持久性。最后,提供及时反馈和改进建议。督学责任区结果的效用还需要与相关人员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和改进建议。督学应将评估和监督结果向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其他相关人员沟通,并提供具体和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这样可以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认识问题所在,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进一步提高督学责任区结果的效用。改善他们的教育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结 语

在新时代教育思想引领下,督学责任的重担任重道远及至关重要,督学为学校教育革新提供了美好前景,引领着未来的学校教学变革与实践,但督学责任区的建设仍处于未艾方兴的发展阶段。通过阐释督学责任区建设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囿,提出相应的破解策略,能够有效助力教育公平,促进学校教学高质量发展。从而推动督学为学校教育发挥出最佳发展效果,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水平与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陈婷甘梦蝶,沈光辉.新时代教育督导的现实样态及完善路径——基于东中西部13省(市、 自治区)的调研[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35(7):82-91.

[2]张彩云,武向荣,燕新.我国督学队伍现状及发展策略——基于16个省的实证分析[J]. 教育科学研究,2020 (11):37-43.

[3]王道泉.县域督学责任区建设与运行探析[J].甘肃教育,2023(01):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