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LIL理念的公共德语思政课堂品牌创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7
/ 2

基于CLIL理念的公共德语思政课堂品牌创建研究

林凡

浙江科技大学中德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公共德语课堂中融入CILI(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理念,借助“语言-内容-任务”框架打造具有思政教育特色的外语学习环境。通过案例和创新的教学方法,为思政教育融入公共德语课堂提供一种全新的范式,将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既强调语言学习,又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正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 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等重要观点,为高校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指明了方向。2021年《大学德语教学指南》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大学德语教学全过程。为使大学德语课程促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应在大学德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不仅传授德语语言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德语交际能力,更要注重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当前世界变革,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语言教学和思政教育的结合越来越受到重视。内容与语言整合性学习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作为一种国际化的教学方法,将在公共德语思政课堂上发挥重要作用。在德语课堂中融入CLIL学习,打造具有思政教育特色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公共德语课堂中接受既能强调语言学习,又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一、CLIL学习

内容与语言整合性学习(CLIL)是一种兼顾了外语学习和学科知识的具有双重教学目的的新兴教育模式。在内容与语言整合性学习(CLIL)模式中,Holliday(2005)认为外语教学要培养的就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第三种认同”( the third identity),即既不迫使改变自身的交际行为以适应目标语的标准,又能保留自己文化中的某些成分,从而不牺牲个人身份的完整性,使我们的身份可以不随着交际语境的改变而改变。目前,在中国CLIL正逐步运用于英语相关科目的教学与研究。另外,CLIL也涉及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与文化相关的英语课程。因此,将CLIL模式的学科内容(content)结合教材本土文化的输入包括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传统美德等内容,通过中西方文化异同补充和比较,以及教师适当的引导和语言构建,更容易达成CLIL文化意识(culture)和认知发展(cognition)层次方面的提升。在该模式中,“内容、交际、认知和文化(content, communication, cognition and culture),四者的相互联系构成了CLIL的课堂语境。”其中在文化方面,CLIL课堂“培养学习者运用所学外语作为通用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不仅能够与该外语为母语者之间交流,还能适应与非母语者之间的交流,理解并包容不同的文化视角”。这与《指南》中,要求大学德语教学不仅传授德语语言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德语交际能力不谋而合。因此,使用CLIL模式将思政带入公共德语是切实可行的。在公共德语课中开展思政教育,建立公共德语思政品牌都是必要的。

二、在思政课堂运用CLIL模式的优势

CLIL模式可以用于思政课堂,主要因为它将语言学习和专业内容的学习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在促进认知发展和文化意识发展方面。在CLIL学习环境中,教师会鼓励学生通过目标语言(德语)来学习思政课程内容,这就要求学生们不仅仅记忆,还要理解和分析,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学习; 在用非母语讨论相对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议题时,学生必须更加努力地思考和理解,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语言挑战和思政学习内容挑战可以增强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此外,通过用第二语言学习思政内容,学生有机会接触和理解不同的文化观点和价值观,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理解能力;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政治和社会系统,也可以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当学生被鼓励以开放的心态讨论和理解各种文化现象时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文化敏感性和交流能力。总的来说,利用CLIL模式,可以将语言学习和思政内容的整合到一起,为思政课堂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和互动的教学环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如何在基于CLIL理念的公共德语课堂上进行思政教学

在课堂内容设计中,应注重融合德语语言学习与思政主题教育。通过筛选符合单元主题的语言素材和思政内容,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能够深入了解思政理念。教师可以借助Deborah J.Short于2002年提出的语言-内容-任务教学法(Language Content Tast , LCT),即以学科内容以及相应的具体教学任务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让学生获得真实且有意义的语言和内容素材,利用自然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语言的效果。

思政内容应选取与课文主题相适应的,真实的且能引起学生共鸣的素材。如在“结识朋友”单元可以对比中德两国在结交朋友,拜访朋友时的区别。教师可以引用中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传统文化。引入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说法,让学生讨论中国的待友、待客之道,并与德国在结交朋友、拜访朋友时的文化进行对比。鼓励学生进行跨文化思考。这既能提升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感;也能培养他们的更好地理解多元文化环境,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又如可以在“结识朋友”单元中利用“尊称”在不同环境中的用法,引入对于敬语的讲解并结合礼仪文化等知识,进一步导出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的礼仪、文化,比较中德在使用敬语的场合、对象等的异同点;在“大学生活”单元,教师可以在对中德高校以及高校学生生活的介绍中引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出的号召——“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来比较中德高校校园生活异同,提出青年如何承担责任、如何规划未来、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深化他们对青年责任和未来规划的认识。

在语言习得方面,老师应帮助学生在课前积累一部分与主题相关的词汇,以便在正式课堂中就能够运用新的词汇进行表达。教师还可以直接给出简单的语法规则,辅助学生更准确地进行表达。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在不同的上下文中重复使用相同的单词等方法熟练掌握程序性知识也称作操作性知识。

教师需要借助最终的任务将以上这些看似分割的知识和内容整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思政教学和语言教学相融合的目标。“主题讨论与演讲”是一项经典的课堂教学任务。上文中的思政主题都可以成为演讲的主题。学生们可以围绕某一主题,用目标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另外,“角色扮演”也是笔者推崇的练习方式。学生可以组成小组或相互合作,选择合适的角色表演。“角色扮演”不仅能将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同时也增加了趣味性,让学生可以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视频教学与讨论”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主题相关的视频材料,如纪录片、访谈、演讲等,作为课堂讨论的素材。观看视频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视频内容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五、结语

总的来说,基于CLIL理念的公共德语思政课堂品牌创建,是一项具有挑战性但又充满希望的任务。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学习德语和思政知识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骆巧丽.CLIL教学模式及其对中国公共外语教学的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2006(3P).

[2]陆飞凤.《大学德语》的课程思政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20(13).

[3]米保富.内容与语言融合型教学研究的新进展[J].现代外语(双月刊)2015(5).

[4]盛云岚.欧洲CLIL双语课堂:理论、实践与启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4).

[5]Pineker-Fischer,A.Sprach-und Fachlernen im naturwissenschaftlichen Unterricht[M].Wiesbaden:Springer VS,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