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的情境创设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9
/ 2

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的情境创设策略

兰会英

招远市齐山镇十字道完全小学   山东招远    265414

摘要:情境教育是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领悟、反思,从而改善行为,发展认知,实现自我成长。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主题和目标,恰当地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成长。

关键词:团体辅导;情境创设;体验式学习

在教育实践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和实施需着眼于实效性。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在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中精心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通过这样的情境,学生们能够沉浸其中,亲身体验、深刻感悟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并对这些体验进行深入的领悟和反思。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自我认识水平,还能促进自我成长与发展。同时,它也能够帮助学生在团体中建立起深厚的凝聚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到宝贵的人际交往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们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具备更加成熟的心理素质。

一、营造积极的团体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积极的团体氛围是学生参与活动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轻松愉快和谐融洽、友好合作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乐于分享。教师要充分利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开展的有利时机,营造和谐宽松的团体氛围,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如:在开展“我和爸爸妈妈”主题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我利用班会课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家庭录像,让学生分享自己和家人相处时有趣、难忘的画面。同时,我还让学生欣赏了一些名人及他们成长历程中父母对自己的关爱、鼓励和支持。通过观看家庭录像和欣赏名人故事,孩子们对父母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1.积极的团体氛围让学生的交往意愿得到充分表达

小学生年龄小,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往往会把自己的想法埋藏在心里。教师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要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教师要做好组织工作,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同时也让其他同学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如在开展“我能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主题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我通过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使他们认识到要适应新环境首先要了解环境,并学会积极地与人交往。通过活动中同学们的表达与分享,让学生体会到了交往中需要有耐心、细心和爱心。

2.积极的团体氛围有利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团体的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团体氛围,让学生在和谐融洽、友好合作的氛围中,充分交流和分享。只有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建立起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快乐你我他”主题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我引导学生以“我有一个好朋友”为话题进行活动,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分享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好朋友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在活动中大胆表达、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了解与合作,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二、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确保团体安全有序进行

小学生年龄小,自我保护意识差,心理发展不成熟,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容易出现不安全因素。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安全问题,提前做好安全预案。如:在组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时,教师要确保场地、器材安全,做好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教师在组织团体活动前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要认真挑选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学生,确保学生在参加活动时不会出现意外情况;在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时要做好组织工作和安排工作等。

情境创设还应注意创设情景要符合学生实际。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体会角色的心理和行为,从而获得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如:“你来比划我来猜”游戏中,教师可以创设“我”与“你”分别扮演老师和学生的角色,让学生通过想象和情境模拟感受老师的心情、表情、动作等。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目标,合理地设计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会、感受和感悟。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当时的心情、表情等,从而使学生能够体验到老师当时的感受。

创设情境时要注意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能真实地感受到“安全”二字。同时要注重把握好安全教育内容、尺度和时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学会与人合作、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等。

三、结合主题目标,选择合适的情境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决定了他们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需要选择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情境。创设与主题相适应的情境,是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教师需要根据主题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选择与主题目标相适应的情境。

例如,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特别是刚刚进入小学学习的低年级学生,因为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不能自觉遵守团体活动规则,有时会出现违反规则的情况。因此在组织小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时,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需要学生克服困难、遵守规则的情境。比如在学习《我爱我自己》主题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小组内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情境。又如在开展《我与他人》主题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尊重他人、友好相处的情境。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团体游戏情境,帮助学生在团体游戏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时期,需要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团队和社会,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选择合适的情境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心态和正确认知。因此教师应该结合主题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情境创设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实现自我成长。

四、注重团体辅导活动过程的观察与反思

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体验、感受进行反思,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进行观察、分析,进而改变和完善自己。例如,在一次团体辅导活动中,有一个环节是“找朋友”,每个小组派代表去寻找与自己最相似的一位同学作为朋友,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最终找到三位同学作为朋友。在活动中有学生很难主动与其他同学沟通交流,不太喜欢与他人相处。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利用这次团体辅导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观察和学习。通过观察了解到这位学生在与其他同学交往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障碍,并鼓励他从内心深处改变自己。最后,这位学生主动地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互动,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这一经历也让他感受到了与他人相处的快乐和重要。

结束语:

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的情境创设,是通过创设生动、具体、有意义的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得积极的体验和感受,促进学生发展。在情境创设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参与团体辅导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情境创设中要注重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统一,既要注意对活动过程的设计和安排,又要注重活动结果的反馈和评价。同时还要注意在情境创设中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鼓励他们主动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体验。

参考文献:

[1]许新超.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设计原则初探[J].江苏教育,2017(72):46-47.

[2]周蕣.团体辅导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J].小学生(下旬刊),2021(07):102.

[3]张烨.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课的实践要义[J].江苏教育,2019(88):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