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晋”非遗 “剧”享精彩——以儿童音乐剧《人说山西好风光》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0
/ 1

非遗 享精彩——以儿童音乐剧《人说山西好风光》为例

郎梦妮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桃园四巷省直机关新建路幼儿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传统文化置于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的坐标系,更视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俗话说5000年文明看山西,山西音乐类非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将山西音乐类非遗与儿童音乐剧融合,既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搭建了一个与新生代有效沟通的时空隧道,也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广大幼儿心中生根发芽,延续民族的根与魂。

儿童音乐剧《人说山西好风光》是我们将山西音乐类非遗与当代儿童音乐剧相融合的创新呈现。将当代儿童音乐剧的艺术形式与传统音乐类非遗跨界融合,用艺术的形式将非遗中蕴含的山西之魂植入幼儿的精神世界,使身处现代都市之中的幼儿感受到来自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无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一、挖掘本土文化,聚焦地域优势

积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既是艺术创作中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也是创造性转化过程中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山西音乐类非遗包含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和曲艺四大类,有上百种艺术形式。我们在对其进行调研后,深度剖析不同形式的艺术特性,基于幼儿发展特点,将传统音乐中传唱度更高的山西民歌作为本剧音乐主线;将传统舞蹈中动作更有特色并易模仿的左权小花戏、秧歌、鼓舞作为重要表现形式;将传统戏剧中更有地域特色、资源丰富的晋剧作为演出亮点;将传统曲艺中最贴近幼儿生活的太原莲花落作为演出特色。在对四种艺术形式的作品搜集整理后,我们共同研讨筛选出十二首曲目作为本次音乐剧表演曲目,并将《人说山西好风光》作基础,用不同版本音乐穿插于剧目表演中,呈现非遗传承的核心思想,晕染山西特色的艺术基调。

二、创新传承文化,涵养文脉之根

非遗作为载道的文化,凝结于中华传统文脉,同时也呈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承。《人说山西好风光》以音乐剧为载体,结合中西文化,旨在活态传承地域文化,唱响民族魂魄,感受传承之重。

剧中突出传承二字,重在以儿童视角创作非遗故事。我们在去年以项目化戏剧活动为依托,带领孩子共同完成了剧本的创作,使剧本故事充满儿童式的天马行空,剧本语言突出童真、童趣。在共同创作中,本剧生成故事里的童年戏梦乡集非遗探秘晋韵流芳四幕剧情,以主人公豆豆跨越时间的神奇经历,展现山西音乐类非遗中歌曲、舞蹈、曲艺、戏曲的独特魅力,感受保护山西音乐类非遗的重要,号召大家共同关注非遗、爱护非遗、传承非遗!

在将山西音乐类非遗元素与音乐剧进行结合时,我们从表演形式、服装设计、道具设计等方面出发进行了内容设计,将山西音乐类非遗进行分解,以四大类艺术形式作为主要表演方式,把传统非遗道具(快板、腰鼓、花伞、板胡等)加入幼儿表演,并将山西民俗社火表演融入其中,使得山西传统文化的写意与音乐剧的写实相碰撞,从而丰富音乐剧的形式与内容。此外,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我们创造性选择将沉浸式演出运用到本次儿童音乐剧的舞台呈现中,设计台上、台下双舞台,联动观众席,打破传统的观演关系,实现演员与观众、剧目与观众的深度交流,追求无疆界的艺术融合,让演员从观众中汲取能量与智慧,让观众在舞台中体会情感和诉求,让儿童教育在观影互动中升华,让非遗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承。

三、凝练特色课程,助力非遗传承

舞台的精彩呈现是幼儿园教育日积月累的体现。将山西音乐类非遗引入幼儿园音乐教育,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和形式,让幼儿充分感知、体验、模仿、吸收、内化,才能真正使山西优秀的音乐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也让幼儿了解到自己家乡的文化精粹,从内心升发出爱家乡的情感、爱中华文化的情感,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幼年时期就深埋于心。

我们在对山西音乐类非遗进行整理后,以民歌、舞蹈、曲艺、戏曲为依托,开展主题活动,从集体教学、区域活动、生活活动、户外韵律操四大块打造特色课程,并通过音乐主题墙、音乐宣传栏等环境因素将非遗文化根植幼儿心间,联动家长、社区共同参与,营造艺术氛围,通过这些有声与无声的熏陶,给与幼儿传统文化的滋养,培养幼儿良好的家国情怀。

赴一趟刻骨铭心的创作之旅,写一段三晋传奇的儿童故事。《人说山西好风光》里蕴含的不仅是对山西音乐类非遗的传承,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珍重。将山西音乐类非遗融入儿童音乐剧,是用非遗文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为幼儿的音乐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利用资源,能够助推幼儿艺术欣赏、表现能力持续深入地递进,既是幼儿音乐教育的创新途径,更是对非遗文化的最好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