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比较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0
/ 2

英汉语比较研究

赵瑞雪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

摘要:本文对我国英汉语比较研究进行综述。文章首先阐述了“比较”和“对比”两个名词作为语言学术语和作为认识方法的本质与异同;继而概述了我国英汉语比较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讨论了英汉语比较研究的实用价值;最后提出了现阶段我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英汉语;比较;综述;趋势

一、比较对比

“比较”与“对比”作为一般动词或认识方法,就两者意义而言区别主要体现在使用范围的大小,就两者目的而言差别不大。“比较”作为认识方法使用范围广,可用于具体的或抽象的,相反的或相对的、相关的或并列的事物;比较的对象不限于两个。“对比”作为认识方法使用范围小,多用于具体的、相反相对的事物,少用于抽象的、相关并列的事物;对比的对象通常是两个。可以看出,“比较”和“对比”作为认识方法虽有一定区别,但无绝对的界限标志;且究其目的,都是为了辨别人或事物的异同、高下等。因此,在一般使用场合混用以上二词,不会给人带来理解上的偏差。

在学术研究中,“比较”与“对比”二词的区分度明显要高很多。比较语言学(comparative linguistics)与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是语言学中相互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两个分支[2,3]。比较语言学作为历时语言学(diachronic linguistics)的一种,主要通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一般是亲属语言)语言的发展变化进行纵向研究,从而理清这些语言之间的亲属源流关系,梳理其体系,最终为这些语言建立谱系关系[5]。可见,比较语言学的侧重点是研究语言共性,是求同。对比语言学属于共时语言学(synchronic linguistics),主要是对属于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进行横向对比,以找出两种语言在语音、语法以及修辞方面的异同[4],主要是异。可见,对比语言学的侧重点是研究语言的分歧性,是求异[5]。但探讨一种语言构式的共时特征离不开其历史演化,这也就涉及了比较语言学的方法[6]

国内学术界在进行英汉语言研究时,对“比较”与“对比”两个术语经常混为一谈。这种混用在一些专著名称上体现较为明显,比如刘重德的《英汉语比较与翻译》、刘宓庆的《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萧立明的《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第2版);可以看出,都是汉英语言的对比研究专著,有的用“对比”,有的却用“研究”。在《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第2版)一书的介绍部分,萧立明对该书名中的“比较”一词进行了解释:这里的“比较”其实是取了该词广义层面的含义,即将语言学中的“比较”与“对比”进行结合,旨在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从而对英汉语言教学和翻译工作提供有效方法。综合以上观点,萧立明认为,英汉语比较研究可以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笔者认为,萧立明的《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第2版)一书书名采用广义的“比较”或广义的“对比”都可行。采用“比较”一词,可以突出作者的观点偏好,即“求同”而非“重异”,这也与人类思维本质的共同点相符合;更重要的一点是,现代汉语与现代英语正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同大于异”的特征,因此,采用“比较”一词十分切合实际发展。但笔者认为,采用“对比”一词能更好地切合该书主要采用的对比分析法,也更符合汉英语属于不同语系的事实。

二、英汉语比较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根据翻译理论家刘重德的观点,中国的英汉语比较研究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2]:第一时期为1898—1949年,以1898年出版的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的《英文汉估》作为开端,后又有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这一时期属于英汉语比较研究的草创时期。第二时期为1949—1976年,这一时期的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发表的研究也基本上停留在微观层面,没有太大的学术价值。第三时期为1977年及以后,吕叔湘发表于1977年的《通过对比研究语法》演讲标志英汉语比较研究第三个时期的开始。

20世纪以来,我国的英汉语比较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对比分析法剖析汉英语言结构并进行比较,其次是对汉英语言的修辞、文体、语用及语言背后的文化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为我国的英汉教学以及英汉翻译事业都提供了借鉴意义。

三、英汉语比较研究的实用价值

英汉语比较研究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其研究成果对英汉语言教学、中国翻译话语的研究以及机器翻译的应用都有指导性作用。其作用分别介绍如下:

第一,可以提升国内英语教学和国外汉语教学效率。这种效率的提升不仅体现在丰富教师教学方法的客观层面,更体现在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层面。社会生活中,基于对某一规律的共同掌握不同地区或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常出现相类似的观点现象,这为英汉对比学习的可行性奠定了基础。

第二,英汉语比较研究可以促进中国翻译理论的建立。中国翻译研究在近些年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得不承认我国翻译学尚未建立起自己的理论话语体系,其“基础理论亟待实质性突破”。

第三,有利于提升机器翻译的适用性。近年来,我国机器翻译事业发展迅猛,且机翻质量相较最开始有了很大的提升。扩宽英汉语对比研究的文本对象,建立英汉语研究的实践导向思维可以提升机器翻译的适用性,这对我国英汉语比较研究者来说的确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四、主要问题与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英汉语比较研究面临两个重要问题,第一个问题依旧是“比较”与“对比”的学术定义不够明确,虽有不少学者讨论过这个问题,但是明确提出解决方案的还是少数,且未能在学界达成广泛一致。第二个重要问题是该研究的选材问题,在选择英汉比较材料时,应注意体裁的丰富程度,且应该在语言单位,年代,体裁,语体等方面尽可能一致,以保证可比性和客观性。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第7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2] 许余龙. 对比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 萧立明. 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M]. 第2版.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4] 张维友.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综论[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1):

133-137.

[5] 刘芬, 石毓智. 语法系统对构式选择的制约——英汉比较结构差异的原因[J]. 外国语(上

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 43(02): 2-8.

[6] 班荣学, 赵荣. 为“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正名[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165-168.

[7] 伍小龙, 丁卫民.英汉思维方式比较与语言翻译[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2): 9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