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对中班幼儿自主用餐的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对中班幼儿自主用餐的探索与实践

吴秋燕

龙岩市龙岩学院附属幼儿园 

在幼儿园,午餐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为幼儿的身体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物质前提。近些年,随着课程游戏化工作的不断推进,一日生活皆课程理念深入人心。我们基于幼儿兴趣出发,结合课程游戏化精神,以幼儿午餐环节为切入点,突破传统意义上的餐点模式,尝试幼儿自主进餐形式,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进一步发展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

课程游戏化第一部支架四中提到:“尝试一餐两点由儿童自主完成,老师只是自助餐的服务生之一。”幼儿经历了小班一年和中班一学期的幼儿园生活,已具有了一定生活能力,能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中班幼儿已出现了最初的责任感。结合班级幼儿实际情况、班级环境情况,启动幼儿餐点模式的改革,从传统的“等待就餐”到“自主用餐”,最大限度地支持、鼓励幼儿自己分餐、取餐等,享受、体验自主用餐的自由、自治、快乐。

、幼儿为先:基于幼儿兴趣,做幼儿想做的课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如何让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积极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倾向,我想兴趣是基础。预设好的课程,往往不适合他们。这样的课程往往限制了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幼儿也并没有真正成长和发展。为此,在实施自助进餐之前,我们观察幼儿的行为倾向,情感输出,关注幼儿主动建构经验,基于幼儿兴趣出发,将“教师要做”转变为“幼儿想做”。

“自主用餐”活动中,我们抓住了幼儿细微的发现—一班级教师的变化:教师肚子里宝宝更大了,教师脸色不太好,教师瘦了,从中萌发服务自己和服务他人的欲望,并以此为切入点,通过调查自己在园的一天,寻找自己能做、想做的,触发“小”任务,从他们认为“最容易”的用餐入手。在尝试中,我们从稍简单的点心开始,循序渐进,一步步进展到午餐,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幼儿能在玩中学,热情得到延续。他们在自己观察、合作记录、小组讨论等一系列体验过程中,实现表现自我和团队合作。

二、环境加持:建立自主和主动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的环搅。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可见,适宜的环境是幼儿和谐全面发展的关键。在实践中,问题的商讨与解决总是不可避免,无论是个人、小组或集体的形式,都需要一个舒适、自由、灵活的环境,幼儿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结合埃里克森的理论,我们注重能够促进幼儿自主和主动性的环境创设,给幼儿提供班级的私密空间、语言区或集体讨论等,保证幼儿自主、主动投入用餐,进行问题解决和行为反馈。在这样自主、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幼儿积极讨论“如何避免浪费”“如何加快我们的分餐速度”“如何练习勺子盛餐”等等。在物质环境方面,我们为幼儿提供足量且适宜的餐具,结合班级情况,将班级的餐量合理化。同时,我们支持幼儿挑选分餐区,设计就餐路线,将这过程中的问题、收获通过绘画、语音等形式,图文并茂展示,营造自由、温馨的就餐环境。

三、教师支持:理念更新,行动支持

1.理念更新:打破“安全”束缚,增强自主安全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在观察中了解幼儿,用理论来解释幼儿的行为,这也可以看出,教师的理念至关重要。进餐为幼儿身体发育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物质前提。在课程游戏化第一部支架四提到:“尝试一餐两点由儿童自主完成,老师只是自助餐的服务生之一。”在幼儿园教育中,安全工作是其他各方面工作的基础,我们也往往会被“安全”束缚住,一切以幼儿的安全为先。在无形中,幼儿很多直接感知、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往往因为安全而失去。我们要去打破“安全”的束缚,这里并不是说安全不重要,无视安全,而是让幼儿具有自主安全意识,学习自己如何解决、避免这些“不安全”。

像自主用餐这样的“真游戏”能给予幼儿直接的、积极的、自己动手操作的体验,同时在这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自主用餐的过程中,幼儿前后尝试了三条路线。路线一:卫生间一午睡室一分餐区;路线二:卫生间一生活区一分餐区;路线三:卫生间一出大门一走廊一后门一分餐区。幼儿发现路线一和路线三存在经过餐车、走廊嬉戏玩要等安全隐患,因而最终选择路线二。而这条路线其实也存在安全隐患,比如会有人流交集,但在过程中,幼儿会有意识地减慢自己行走速度,关注来往同伴,避免相撞。从中可以看出,幼儿具有一定的自主安全意识。

2.行动支持:孩子能解决的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引导解决。

幼儿有很多不是他人教给的想法,他们想法的萌发来源于教师的鼓励和支持。整个活动过程包含了:分发碗、发筷子、维持秋序等众多的“小活动”,这些“小活动”伴随着幼儿的生活进行。而在这持续探索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幼儿健康讨论,支持幼儿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活动开始,学习也随之开始。幼儿在这种亲力亲为、点点滴滴的积累中不断收获真实有用的经验。

四、家园筑:转变理念,助成长

我通过与中班家长沟通,进行了调查。针对自主用餐,其中50%的家长认为无所谓,38%的家长认为没必要,还有6%的家长不赞同。他们的理由很简单:1.孩子长大都会吃饭,现在不好好吃饭,也有家长会喂,不饿肚子就行。2.自主分餐后,我家孩子会不会没饭菜吃?还有6%的家长则认为可以尝试,是对孩子的一种锻炼和发展。这与我们调查群体有关,一般认为无所谓的都是父母,不会吃饭,家里老人会喂。认为没必要或不赞同的爷爷奶奶居多,他们认为孩子还小,自主分餐做不了。

在如今优越的物质条件下,两辈人绕一个孩子,认为可以尝试自主分餐的家长占比很低,无形中使幼儿缺少了很多锻炼机会。为了更好地转变家长的观念,让他们从根本上分离“幼儿园教师就是充当保育员角色”的观念,一边尝试自主分餐,一边与家长沟通反馈进展情况。幼儿的变化就是说服家长最好的证明。自从自主分餐后,幼儿有了服务自己、服务他人的意识,回到家会主动盛饭,拿筷子;用餐时,会有意识地自己拿一点,给别人留一点;挑食情况也少了;餐后更是主动加入到收拾整理中。回到家,幼儿会主动与家长讨论牙齿问题,知道了双排牙的诱因。与家长一同去菜场买菜,交往能力强的幼儿更是参与到挑菜、还价等互动中。

从幼儿的变化中,家长也意识到,过度的保护并不是保护,过度的担心会抹杀成长。幼儿愿意做,愿意尝试,可以试着放手,看看他们可以做到什么程度。家长从原先的“我担心,不需要”到现在的“我放心,有必要”。与幼儿园互相配合,助幼儿成长。

从课程中走来,发现“自主用餐”是将更多的“权利”交还给了幼儿,教师也更加关注“思考一尝试一再思考一再尝试”如此循环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积极探索,主动学习。这些宝贵的学习品质也为他们今后的生活与学习奠定基础。教师打破“安全”束缚,放手让幼儿去发现、去讨论,在发展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自主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