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记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从《徐铸成日记》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9
/ 2

浅析日记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从《徐铸成日记》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课

郭用章 

广州市从化区第五中学 510920

日记,旧称“日录”、“日谱”、 “纪事”等,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体裁,写作者用来记述日常所见所闻。一般而言,日记具有私密性,故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排斥外界干扰,直抒胸臆。日记语言生动,描述形象,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应用到历史教学上,往往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日记史料的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课是开篇课,意味着中国近代史的结束,现代史的开端。本课由三个子目组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三个子目主要聚焦于两大内容,新中国的成立和西藏的和平解放。新中国的成立又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筹备工作。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资深报人徐铸成先后在《大公报》和《文汇报》工作,从一名普通记者、编辑成长为著名的新闻评论家和新闻学家。徐铸成有记日记的习惯,在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写下了大量的日记,这些带有生命个体体温的私人记忆,记录、见证了解放战争、建国大业、朝鲜战争等诸多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他的1949年日记,更是从一个参与者的角度,再现了新政协会议及开国大典的种种细节和真实场景。为更好地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二、构建教学框架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于本课的“内容要求”: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开国大典,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伟大意义。结合课程标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是本课重点。前者的各项筹备工作保障了开国大典的顺利进行。开国大典的盛况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三方面内容。

(一)参加新政协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正式开幕, 9月6日下午,徐铸成与朋友等人抵达北京,9月7日,新政协筹委会在北京饭店大厅开了一次预备会议,徐铸成在日记中记载道:周恩来向各位代表报告了会议筹备经过,主要有以下四项:草拟共同纲领;代表产生经过;草拟人民政协组织法;草拟人民政府组织法。周恩来还报告说:“国家名称,本来有提‘中华民主共和国’‘中华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者,现决定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年号为公历,国旗、国徽、国歌均经筹备小组拟有初步意见,提请大会讨论决定。”[1]

关于新政协的特点,通常认为新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鲜明的民主性。参加新政协会议的各位代表分布广泛,徐铸成对此印象颇深,他在9月7日的日记中专门记道:“开大会代表共四百人。年龄最长者萨镇冰,其次为张元济、司徒美堂、周善培,均八十五以上。最小者二十二岁,为学生代表。周公说:这可是‘四世同堂’。特邀代表中,有孙夫人、程潜、傅作义、张治中、邵力子、吴奇伟及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2]

9月21日晚7时40分政协会议正式开幕,大会会场布置庄严,主席台悬挂孙中山及毛主席画像,上面有新通过的国徽。徐铸成印象最深是“我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们从此站起来了”他把这句话记到了当天的日记中。散会时已经深夜12点,徐铸成心情愉快,在日记中以形象、轻松的笔调写道:“今日大会开幕时,忽雷电交加,大雨如注。散会时步出,已满天星斗矣。”

9月30日下午,新政协举行最后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大会宣言,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徐铸成专门在日记中解释说:“在大会酝酿名单时,副主席原只定五人,后有人提出,副主席中无一为北方人,乃加推高岗。”

通过展示日记史料,教师可设置以下几个问题:日记中提到的是什么会议?这次会议具有什么特点?会议通过了什么决议?会议的召开有什么历史意义?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依据史料提取有效信息。

(二)参加开国大典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之后就是开国大典。徐铸成10月1日的日记篇幅很长,他在日记中如实记录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下午二时,余与代表们乘车鱼贯赴会场,街上已悬满五星红旗。至天安门,由后门绕至天安门城楼,举目看到东西长安街及户部街、西皮市等处,皆挤满群众队伍,估计共有二十万人参加。三时,大会开始,毛主席等就位,鸣礼炮一百二十响,毛主席亲自升旗。间此装置,由技术人员连夜装好。旋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并大声高呼“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全场一片欢腾,余亦感极泪下。[3]

随即,毛主席宣读第一号公告,任命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毛泽东为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4时,检阅仪式开始,先是解放军受阅部队经过天安门,继之为各界群众队伍,检阅共历三小时。

教材中关于开国大典已经有比较充分的描述,这篇日记史料可作为课本的补充材料,用来还原历史现场。在日记中,徐铸成对举办开国大典天安门广场的状况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历史变得鲜活起来。借助日记的描述,学生能够更好地亲近历史,涵养时空观念与家国情怀。在感知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设问:新中国的成立有何影响?

从徐铸成的开国日记可以看出,解放初期民主生活是“相当充分的”(徐铸成语),各界人士特别是上层人士都发自肺腑地拥护共产党的领导,也决心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以适应新形势需要。

三、日记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日记是重要的史料形式,甚至被誉为历史研究的“顶级资料”。事实上,当我们细察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日记史料的特点,可以发现,日记史料在下阶段以培养学生五大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史料教学中有极大的价值空间。可以说,日记史料也是史料教学的“顶级资料”。

第一,日记大多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十分适合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初中学生阅读能力较弱,过于深奥难懂的史料在日常教学中不仅难以达意,更将阻断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初中历史史料教学所用史料不应只追求真实性,更应兼顾可读性。如此,日记史料就是上佳之选。

第二,日记描写具有较强的“在场感”,读来使人神入历史现场,深切感受记主所在时局背景,十分适合在历史讨论中搭建时空框架,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某师以此导入新课,为后文探究乱世变革铺垫时空背景,正符合新课标所述:“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可见日记史料效用。

第三,日记史料真实性较高,可在史料探究中用作考订、补正历史的重要依据,在培养“史料实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学界现已基本形成共识,就文献史料的准确度和可信度而言,一般有“评传不如回忆录,回忆录不如年谱,年谱不如日记”之说。

第四,日记内容包罗万象,堪比百科全书,是史料教学史料素材的富矿。尤其是规模庞大的近代日记。除了可以从日记中纵览记主的生平境遇、时代的起伏变迁外,关涉不同领域的史料探究都可以于其中各取所需。如日记中记录各地、各历史时期的物价,可作为经济史探究的重要史料;日记中记录的天气情况,可作为天文气象史探究的重要史料等等,不一而足。


主要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

2.徐铸成著,徐时霖整理.徐铸成日记[M].北京:三联书店,2013.

3.何成刚等.智慧课堂:史料教学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何成刚.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郭用章,1992年1月,男,汉族,江西省泰和县,硕士研究生,职称:未评,从事工作:中学历史教学


[1]徐铸成著,徐时霖整理:徐铸成日记[M].北京:三联书店,2013(43)

[2]徐铸成著,徐时霖整理:徐铸成日记[M].北京:三联书店,2013(52)

[3]徐铸成著,徐时霖整理:徐铸成日记[M].北京:三联书店,20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