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CT血管造影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9
/ 2

头颈部CT血管造影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乔燕燕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

摘要:目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断环节,分析头颈部CT血管造影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对入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分析,所涉及的研究时间为2022年3月-2023年3月,计100例,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模式的为观察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模式的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检查模式的应用,可有效提升检查准确率,在特异度与灵敏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P<0.05;且观察组颈动脉狭窄检出率较高,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检查时,为提升检查准确率,应注重对头颈部CT血管造影的应用,提高检出率。

关键词:头颈部CT血管造影;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价值

脑卒中疾病成因相对复杂,主要受局部脑功能失调因素的影响,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种。此种疾病发病率相对较高,致残率与死亡率相对较高,好发于中老年群体。若患者患有该疾病,其可能出现突然虚弱现象、四肢沉重与讲话不清晰等现象,甚至处于意识混乱状态中,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对脑卒中疾病进行分析,其主要分为两大类,即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如脑出血与脑血栓等[1]。若患者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偏瘫等现象,甚至可能导致死亡。故而,应对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加以重视,采用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模式,对患者疾病类型进行确认,确定患者病情进展,为患者治疗方案完善提供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将患有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2022年3月-2023年3月入手,选出100例研究主体。其中,男性患者数量为52,女性患者数量为48,年龄介于38-78之间,平均年龄为52.36±3.68。

纳入标准:选取患有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且无恶性肿瘤的患者。排除标准:剔除存在恶性肿瘤的患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控制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模式,借助分层定位法,对患者颈动脉斑块大小加以确认,确定颈动脉狭窄情况,明晰颈动脉狭窄形状。

1.2.2观察组控制方法

应用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模式。对320排CT加以利用,对患者头颈部进行扫描,从患者主动脉入手,直至患者头顶,同时,静脉注射浓度为370mgl/ml的碘蛋白,将注射速率控制在4.0ml/s,大约注射80ml。在此过程中,向患者注射氯化钠溶液,溶液浓度为0.9%[2]

CT增强扫描环节,对升主动脉加以重视,将其作为兴趣区域的触发点,并对电子管电压电流进行调整,即120kV与250mA,层厚为3mm[3]

图像处理环节,对图像进行下载处理,将图像置于处理工作站,通过动态脉冲,辅以简单扫描,对图像轮廓进行确认,为图像的重建做好铺垫。

1.3指标观察

对两组患者的检查准确性与特异度等进行分析。

确认两种检查方式的颈动脉狭窄检出率。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开展数据处理工作时,对SPSS23.0加以应用,通过t χ2检验,对数据变化状况进行确认。

2 结果

2.1 诊断价值

由表1可知,观察组检查模式的应用,在准确性、灵敏度与特异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1 不同检查模式的诊断价值[n(%)]

组别

例数

灵敏度

特异度

准确性

观察组

100

92.00(92/100)

85.00(85/100)

88.00(88/100)

对照组

100

64.00(64/100)

67.00(67/100)

72.00(72/100)

χ2

--

11.125

10.365

10.321

P

--

0.001

0.001

0.001

2.2 颈动脉狭窄检出率

由表2可知,观察组的动脉狭窄检出率较高,P<0.05。

表2 两组颈动脉狭窄检出率[n(%)]

组别

例数

轻度狭窄

中度狭窄

重度狭窄

检出率

观察组

100

41(41.00)

20(20.00)

28(28.00)

89(89.00)

对照组

100

10(10.00)

25(25.00)

12(12.00)

47(47.00)

χ2

--

--

--

--

13.247

P

--

--

--

--

0.001

3 讨论

若患者患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主要是由脑供血障碍引起,导致缺血性坏死现象,或是使得患者脑组织软化,提高患者致残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该疾病主要症状为肢体无力与感觉障碍等,对患者日常生活与学习工作造成不良影响,提升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因此,临床领域中,应对该疾病诊断加以重视,提升诊断准确性,为治疗方案完善提供支持,保证患者生活质量[4-5]。在医疗技术发展速率持续加快的背景下,脑卒中诊断方法逐渐增加,准确率有所提升,如磁共振成像法与超声诊断等。若采用传统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可提升患者脑出血识别精准性,但难以对患者实际状况进行准确判断,易导致误诊问题。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测技术的应用,可形成精确的血管成像,及时察觉其中存在的异常血管,并提升颈动脉狭窄检出率,对患者身体情况进行评估。

通过本研究,发现,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测技术的利用,可提升检测准确性,提升颈动脉狭窄检出率,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模式相比,P<0.05,说明,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方式应用优势显著,可对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估,为治疗计划的调整与改进提供助力。

综上,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诊断时,应采用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测技术,保证检查细致性,对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确认,借助影像图,对患者病灶位置进行分析,完善治疗方案,提升患者治疗速率。

参考文献:

[1] 韩磊,梁小栓.头颈部CT血管造影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及动脉狭窄判断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23, 24(3):181-184.

[2] 周翠岚,殷宗云,余惊.CT全脑灌注联合头颈部CT血管造影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J].当代医学, 2023,29(16):172-174.

[3] 刘玉博.头颈部CT血管造影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的诊断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6(1):4-6.

[4] 张亚宁,蔡振颖,王超,等.全脑CT灌注成像联合头颈部CT血管造影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J].饮食保健 2021(36):239-240.

[5] 路其.CT和MR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比较[J].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 1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