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科学高效的协同创新体系是驱动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发展的关键。作为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主体,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以"中心与医院同步建设"为原则,实施中心-医院"两位一体"建设。立足老年人群常见病、多发病的关键技术攻关与推广应用,自2018年开始搭建由技术支撑平台、核心研究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3个有机联动的平台,协同创新网络支持系统、创新管理制度支持系统、专项创新基金支持系统和创新能力培训支持系统4个支持系统组成的协同创新体系。截至2021年,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建设完成,在老年疾病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效,有力推动了我国老年健康事业的发展。

  • 标签: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临床医学研究 协同创新体系
  • 简介:摘要原发性震颤(ET)是最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之一,65岁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可达4.6%。双上肢4~12 Hz的动作性震颤是ET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既往认为ET是一种良性的孤立症状性疾病,但近年来研究发现,ET是一类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疾病,除震颤外还可伴神经系统软体征和各种非运动症状,可以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受损。对ET患者进行早期全面评估和长期随访至关重要。标准化评定量表是ET评估最重要的工具,本文就各种震颤评定量表予以综述。

  • 标签: 震颤 量表
  • 简介:摘要白日过度嗜睡(EDS)是帕金森病(PD)患者常见的睡眠障碍,PD患者中EDS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EDS可严重影响PD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患者驾车时发生意外及跌倒的风险,故PD伴EDS的早期识别、及早干预非常重要。笔者现从流行病学、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意义、影像学表现、临床评估和治疗等几个方面对近年来PD伴EDS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加深临床同道对其的了解。

  • 标签: 帕金森病 白日过度嗜睡 睡眠障碍 非运动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国CSF1R基因相关性白质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及分析,以期明确中国患者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2018年4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在全国多中心共计22家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CSF1R基因相关性白质脑病患者的临床及遗传相关病史资料,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磁共振严重性评分进行打分,并按性别分组,对不同性别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共纳入患者62例,男∶女为1∶1.95,起病年龄(40.35±8.42)岁,主要症状是认知障碍(82.3%,51/62)及运动症状(77.4%,48/62)。全部患者的MMSE评分为(18.79±7.16)分,MoCA评分为(13.96±7.23)分。按性别分组后,男性的MMSE及MoCA评分分别为(22.06±5.31)、(18.08±5.60)分,显著高于女性[分别为(15.53±7.41)分,t=2.954,P=0.006;(10.15±6.26)分,t=3.328,P=0.003]。最常见的影像学特征为双侧非对称的白质改变(100.0%)。磁共振严重性评分为(27.42±11.40)分,其中女性白质病变评分[(22.94±8.39)分]显著高于男性[(17.62±8.74)分,t=-2.221,P<0.05]。62例患者中共发现36个CSF1R基因突变,其中c.2381T>C/p.I794T最为常见,17.9%(10/56)的先证者携带该位点。结论中国CSF1R基因相关性白质脑病患者在临床表现上以进行性运动和认知障碍为主,影像上以双侧非对称的白质改变为核心特征。该病在表型上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患者认知障碍及影像改变较男性更为严重。本研究共发现36个CSF1R基因突变,其中c.2381T>C/p.I794T为热点突变。

  • 标签: 脑白质病 遗传性疾病,先天性 受体,集落刺激因子 突变
  • 简介:摘要TAF1基因编码TATA框结合蛋白关联因子1,后者作为转录因子ⅡD的支架,参与真核细胞中众多基因的转录过程。人TAF1蛋白具有多个结构域,发挥内源性蛋白激酶活性、组蛋白乙酰转移酶活性和激活及结合泛素的活性。目前已明确TAF1是X连锁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和X连锁的精神发育迟滞的致病基因,功能研究也证实TAF1在细胞周期、细胞生长中的重要作用,其与神经发育、肿瘤发生等之间的联系也有报道。文中就TAF1基因及蛋白结构、突变表型、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TAF1基因 基因,X连锁 转录 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
  • 简介:摘要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在共病研究中发现帕金森病与胃肠道疾病密切关联,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能涉及“肠-脑轴”紊乱。有遗传学证据和流行病学证据将帕金森病与炎性肠病联系起来。文中将从遗传学证据及“肠-脑轴”的相关概念简述帕金森病和炎性肠病之间的关联。

  • 标签: 帕金森病 炎性肠病 LRRK2基因 肠道微生物 肠-脑轴
  • 简介:摘要原发性震颤(ET)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上肢4~12 Hz动作性震颤。目前ET治疗的传统药物主要包括β受体阻滞剂、抗癫痫药物、苯二氮类药物等,但传统药物改善疾病症状的作用有限。随着医学的发展,国内外对ET的治疗研究取得一定的进步。基于此,本文对当前ET治疗的最新进展,如新型药物、手术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康复治疗等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应用前景。

  • 标签: 原发性震颤 药物治疗 脑深部电刺激 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 重复经颅磁刺激
  • 简介:摘要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以上、下运动神经元选择性变性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虽然ALS以运动系统障碍为最突出临床表现,但随着对疾病发病机制认识和临床检测的深入了解,越来越多的ALS患者被发现合并有非运动症状,如感觉障碍等。目前已有电生理、神经病理、神经影像、动物模型模拟、遗传学证据等多种方法的研究结果均提示ALS患者存在感觉神经系统受累。本文对ALS感觉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及相关检测方法进行综述,并着重总结与感觉神经系统受累相关的遗传学信息。

  • 标签: 肌萎缩侧索硬化 感觉障碍 非运动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一个中国人低钾性周期性瘫痪(HOKPP)家系,探讨该家系的临床及致病基因特点。方法对该家系先证者的临床、电生理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对该家系进行详细的调查;采集该家系6名成员的外周静脉血并抽提其基因组DNA,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进行周期性瘫痪相关基因检测,对所发现突变采用SIFT、PolyPhen 2及Mutation Taster软件进行突变蛋白功能的致病性分析;采用一代测序技术进行家系的表型和基因型共分离研究。结果该家系3代患者3例,发病年龄21~42岁,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四肢无力,以呕吐为首发症状,伴肌肉酸痛,持续3~5 d后缓解;先证者发作时肌酶明显升高,缓解后长时程运动诱发试验阳性,肌电图及肌肉病理未见异常;先证者周期性瘫痪相关基因二代测序发现SCN4A基因c.2458A>T(p.N820Y)新突变,该突变位于SCN4A蛋白保守区域,功能预测为致病性突变,一代测序验证该突变与家系内患者共分离,同时发现先证者儿子携带相同突变,目前尚未发病,为症状前患者。结论HOKPP患者可以呕吐为临床表现;SCN4A基因新突变c.2458A>T为该家系的致病突变;对伴有呕吐的周期性瘫痪患者尽早行血钾和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治和遗传咨询。

  • 标签: 低钾性周期性麻痹 呕吐 SCN4A基因 突变
  • 简介:摘要分析一个以心肌病为主要表现的中国人线粒体肌病家系的临床、病理及致病基因特点。该家系4代共有患者8例,先证者以双下肢水肿为首发表现,伴有胸闷、气喘及运动后肌肉酸痛无力,其余患者表现为运动耐力下降或运动后肌肉酸痛无力,其中2例伴胸闷、气喘;所有患者体形消瘦、精神运动发育正常。先证者头颅MRI正常,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改变,肌肉病理可见破碎红纤维及坏死、再生和核内移肌纤维;全外显子测序未见与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线粒体基因2代测序发现先证者A3243G突变,1代测序证实该突变与家系内患者共分离。单纯线粒体肌病患者可以心肌病为主要表现,肌电图可呈神经源性改变;对不明原因的以心肌受累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应考虑线粒体肌病可能,尽早行肌肉病理和基因检查明确诊断。

  • 标签: 线粒体肌病 心肌疾病 基因 线粒体 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中国人群中山梨醇脱氢酶(SORD)基因相关腓骨肌萎缩症(CMT)的基因型和表型特点。方法从2009—2018年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收集的CMT患者中选择57个未明确基因诊断的、散发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的轴索型CMT(CMT2)家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Sanger测序法进行SORD基因的突变检测,并总结SORD基因相关CMT患者的表型特点。结果在4例无家族史患者中检测到SORD基因纯合c.757delG(p.Ala253GlnfsTer27)突变,约占该组患者总数的7%。2例患者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双下肢肌无力和肌萎缩、运动和感觉神经轴索变性电生理改变的CMT2;另2例患者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双下肢肌无力和肌萎缩,仅运动神经轴索变性电生理改变的遗传性远端运动神经病(dHMN)。患者发病年龄为5~16岁,CMT神经病变评分为2~9分。结论首次在中国CMT患者中报道SORD基因纯合热点突变c.757delG(p.Ala253GlnfsTer27)及其对应的儿童/青少年期起病、神经功能轻度受损的CMT2和dHMN表型。SORD基因相关CMT可能是最常见的AR-CMT2基因亚型。

  • 标签: 山梨醇脱氢酶基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轴索型腓骨肌萎缩症 遗传性远端运动神经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个中国抗肌萎缩蛋白病家系的表型和基因型特点,为疾病的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3个抗肌萎缩蛋白病家系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取3个家系15名成员外周静脉血进行遗传性神经肌肉病相关基因检测。结果3个家系共有患者8例,均以进行性四肢无力为主要表现,肌酶升高,肌电图呈肌源性改变;家系1先证者15岁,病史1年,表现为运动后肌肉疼痛无力,肌肉病理仅见变性和萎缩肌纤维,未见坏死及增生肌纤维;家系2先证者9岁,病史1年,肌肉病理除肌营养不良样改变外,尚见脂质沉积的肌纤维;家系3先证者16岁,病史10年,全身肌肉萎缩,脊柱、胸廓畸形,肌肉病理呈典型肌营养不良样改变;基因检测发现家系1先证者DMD基因外显子45-47缺失、家系2先证者DMD基因c.2636T>G新发突变,家系3先证者DMD基因外显子61-76重复,其中c.2636T>G经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会遗传变异及评定指南评级为致病性变异。结论抗肌萎缩蛋白病表型和基因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DMD基因c.2636T>G为新发致病突变;早期患者可仅表现为运动后肌肉疼痛无力,应尽早行肌肉病理和基因检测明确诊断。

  • 标签: 抗肌萎缩蛋白病 DMD基因 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2个眼咽型肌营养不良(OPMD)家系的临床、影像学及致病基因特点。方法安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8月、2018年5月发现2个OPMD家系,对其全部成员展开详细调查,并对先证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采集22名成员的外周静脉血进行PABPN1基因分析。结果家系1成员4代,患者共4例;家系2成员3代,患者共4例。2例先证者分别于50岁、55岁以后出现双眼睑下垂、吞咽困难;家系1先证者伴复视、肌肉萎缩及四肢无力,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改变,肌肉病理可见镶边空泡样变肌纤维,胸部CT提示吸入性肺炎,头颅MRI可见脑干对称性白质病变;家系2先证者伴眼肌麻痹及偏侧肢体无力,无复视及肌肉萎缩,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改变,胸部CT正常,头颅MRI提示双侧顶叶、右侧额叶腔隙性梗死。PABPN1基因分析发现2家系被检测患者PABPN1基因三核苷酸(GCN)重复突变,由正常的(GCG)6(GCA)3(GCG)扩增为(GCG)6(GCA)3(GCG)2(GCA)3(GCG)。结论OPMD具有临床异质性,头颅MRI可出现脑干对称性白质病变。国内OPMD患者存在PABPN1基因突变,具体表现为(GCG)6(GCA)3(GCG)2(GCA)3(GCG)重复突变。

  • 标签: 肌营养不良 眼咽型 影像学 PABPN1基因 突变
  • 简介:摘要2019年12月以来,在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一系列传染性极强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经证实为感染"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冠状病毒2型(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所致的"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SARS-CoV-2病毒能够侵犯人体肺部等多个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者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神经症状,容易误诊漏诊,从而增加了COVID-19扩散的风险。遗传性共济失调(hereditary ataxia)是一大类具有高度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病死率和病残率较高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鉴于疫情的严重性,政府采取的一系列防控措施,使得许多患者去医院的随访和诊疗受到了限制,对于患者的心身健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使患者在疫情防控期间得到规范的管理,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遗传专委会特别制定了本共识,旨在帮助患者共克时艰,平安度过防疫期。

  • 标签: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冠状病毒2型 2019冠状病毒病 遗传性共济失调 管理策略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多核苷酸重复扩展突变相关疾病是重要的神经遗传病之一,包括亨廷顿舞蹈病、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脆性X综合征等,多核苷酸重复扩展突变是这类疾病的病因。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发展,这类疾病的疾病谱在不断扩大。尽管此类疾病为罕见疾病,但在临床工作中也经常碰到。文中根据最近几年的研究进展,简述了多核苷酸重复扩展突变相关疾病的定义、分类、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 标签: 多核苷酸重复扩展突变 神经遗传病 亨廷顿舞蹈病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脆性X综合征
  • 作者: 李阳红 唐北沙 郭纪锋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0年第07期
  • 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长沙 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长沙 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老年病学神经内科,长沙 410008;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长沙 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长沙 410008;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长沙 410008
  • 简介:摘要肌阵挛-肌张力障碍综合征(myoclonus-dystonia syndrome,MDS)是肌张力障碍综合征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一种以肌阵挛和肌张力障碍为临床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运动障碍综合征,可伴有一定的精神症状,通常在儿童时期起病,肌阵挛和肌张力障碍多累及上肢、躯干和颈部。MDS的主要致病基因是ε-sarcoglycan基因(SGCE),目前该基因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MDS持续进展可致残,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痛苦。近年来,关于本病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文中将从发病机制、临床表型、遗传学、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系统综述。

  • 标签: 肌阵挛-肌张力障碍综合征 临床表型 SGCE基因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帕金森病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病,主要原因是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震颤是帕金森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临床发现部分帕金森病患者改变姿势体位时会引起震颤暂时消失一段时间,之后震颤再次重新出现。这种临床现象被称为帕金森病的再现性震颤(re-emergent tremor, RET)。目前RET的原因机制尚且不清,国内外对其研究较少,因此,我们对帕金森病RET的可能机制、临床特点及意义予以综述。

  • 标签: 帕金森病 震颤 再现性震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