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检查三段公式法判断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Siewert分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国内2家医学中心收治的62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33例、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9例)AEG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3例,女9例;年龄为(66±9)岁。患者行CT检查获取冠状位和轴位图像,确定肿瘤上下缘及食管胃结合部3个层面,导入公式进行Siewert分型。观察指标:(1)CT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2)医师间CT检查结果一致性判断。(3)CT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一致性判断。病理学检查结果为大体病理学检查和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构成百分比表示。一致性系数Kappa(κ)评价阅读者间诊断的一致性,κ≥0.75为一致性非常好,0.40<κ<0.75为一致性良好,κ≤0.40为一致性差。Wilcoxon秩和检验评价CT检查三段公式法与病理学检查结果之间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标准,计算CT检查三段公式法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1)CT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62例患者均顺利进行CT检查,获得冠状位和轴位图像确定肿瘤上下缘及食管胃结合部层面并进行Siewert分型。62例患者经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判定Siewert Ⅰ型3例,Ⅱ型47例,Ⅲ型12例;经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判定Siewert Ⅰ型3例,Ⅱ型49例,Ⅲ型10例;仲裁后CT检查三段公式法判定Siewert Ⅰ型2例,Ⅱ型48例,Ⅲ型12例。病理学T分期:T1期7例,T2期10例,T3期24例,T4a期14例,T4b期7例。62例患者病理学检查结果为Siewert Ⅰ型2例,Ⅱ型48例,Ⅲ型12例。(2)医师间CT检查结果一致性判断:2位医师运用CT检查三段公式法判定Siewert分型一致性良好(κ=0.74,P<0.001)。(3)CT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一致性判断:以病理学检查的Siewert分型为参照,CT检查三段公式法判断Siewert分型准确率为90.3%,一致性良好(κ=0.73,P<0.001)。CT检查三段公式法判断Siewert Ⅰ型的灵敏度为66.7%(95%可信区间为20.8%~93.9%),特异度为100.0%(95%可信区间为93.9%~100.0%);判断Siewert Ⅱ型的灵敏度为97.7%(95%可信区间为88.2%~99.6%),特异度为72.2%(95%可信区间为49.1%~87.5%);判断Siewert Ⅲ型的灵敏度为73.3%(95%可信区间为48.0%~89.1%),特异度为97.9%(95%可信区间为88.9%~99.9%)。结论CT检查三段公式法可用于判断AEG的Siewert分型,具有较高准确率。

  • 标签: 食管肿瘤 胃肿瘤 食管胃结合部 腺癌 多排螺旋CT检查 多平面重建 Siewert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腹部脂肪测定对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国内2家医学中心收治的238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6例、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2例)肝细胞癌行外科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07例,女31例;年龄为51(48,65)岁。患者术前均行腹部CT和(或)MRI检查。观察指标:(1)腹部脂肪测定情况。(2)随访情况。(3)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4)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2年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或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单因素分析根据资料类型选择对应的统计学方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前进法。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采用曲线下面积进行效能评价。结果(1)腹部脂肪测定情况。238例患者中,139例术后早期复发和99例无早期复发患者的腹部总脂肪、内脏脂肪、皮下脂肪、总脂肪指数、内脏脂肪指数、皮下脂肪指数分别为292(198,355)cm2、153(99,194)cm2、128(95,154)cm2、106(76,130)cm2/m2、(57±27)cm2/m2、46(34,58)cm2/m2和174(114,251)cm2、78(50,110)cm2、88(55,127)cm2、64(42,91)cm2/m2、(30±16)cm2/m2、31(19,46)cm2/m2,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39、-7.87、-5.03、-7.25,t=-9.46,Z=-5.00,P<0.05)。(2)随访情况。238例患者均按计划进行随访。238例患者生存时间为26(8,44)个月,139例术后早期复发和99例无早期复发患者的生存时间分别为11(5,18)个月和36(32,43)个月。(3)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总脂肪、内脏脂肪、皮下脂肪、总脂肪指数、内脏脂肪指数、皮下脂肪指数是影响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因素(t=-5.88,Z=-7.39、-7.87、-5.03、-7.25,t=-9.46,Z=-5.0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内脏脂肪指数是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1.06,95%可信区间为1.04~1.08,P<0.05)。(4)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ROC结果显示:内脏脂肪指数的曲线下面积为0.80(95%可信区间为0.75~0.86,P<0.05),灵敏度为75.5%,特异度为71.7%。结论内脏脂肪指数是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随着内脏脂肪指数升高,早期复发风险增大。

  • 标签: 肝脏肿瘤 腹部脂肪 内脏脂肪指数 早期复发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简介:摘要本文回顾分析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胃肠外胰腺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1.0岁。2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腹胀痛,2例患者无特殊临床症状。术前腹部CT增强检查显示,3例病灶位于胰头部、1例位于胰体尾部;1例为囊实性病灶,3例为实性病灶,增强后实性部分均为不均匀强化。患者均接受了手术切除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胃肠外胰腺间质瘤。随访2例患者复查未发现复发转移,1例术后13个月发现肿瘤复发伴肝转移,1例术后45个月复查发现肝转移。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术前诊断粗梁-团块型肝细胞肝癌(MTM-HCC)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诊断性试验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0例肝细胞肝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16例,女34例;年龄为(53±10)岁。150例病人中,38例MTM-HCC,112例非粗梁-团块型肝细胞肝癌(nMTM-HCC)。病人均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观察指标:(1)MTM-HCC和nMTM-HCC的临床病理特征。(2)MTM-HCC和nMTM-HCC的影像学特征。(3)诊断MTM-HCC相关的影像学特征。连续变量的正态性检验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指标诊断价值,并应用Delong检验进行比较。结果(1)MTM-HCC和nMTM-HCC的临床病理特征:MTM-HCC病人甲胎蛋白和微血管侵犯分别为329 μg/L(20 μg/L,1 034 μg/L)和24例,nMTM-HCC上述指标分别为25 μg/L(8 μg/L,200 μg/L)和31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306,χ²=15.380,P<0.05)。(2)MTM-HCC和nMTM-HCC的影像学特征:MTM-HCC病人肿瘤形态规则、瘤内脂肪、动脉期瘤周异常强化、包膜完整、瘤内坏死或缺血、肝胆期瘤周低信号分别为6、4、20、5、28、17例,nMTM-HCC上述指标分别为44、40、21、43、26、11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7.049、8.684、16.399、8.303、31.368、22.783,P<0.05)。(3)诊断MTM-HCC相关的影像学特征: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瘤内脂肪、瘤内坏死或缺血是诊断MTM-HCC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4.033、0.215,95%可信区间为1.196~13.603、0.079~0.588,P<0.05)。②诊断效能:瘤内脂肪、瘤内坏死或缺血联合诊断MTM-HCC的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99(95%可信区间为0.718~0.880,P<0.05)、73.7%、76.8%;瘤内脂肪上述指标分别为0.626(95%可信区间为0.530~0.721,P<0.05)、89.5%、35.7%;瘤内坏死或缺血上述指标分别为0.752(95%可信区间为0.659~0.845,P<0.05)、73.7%、76.8%。Delong检验瘤内脂肪、瘤内坏死或缺血联合诊断MTM-HCC效能分别与瘤内脂肪、瘤内坏死或缺血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d-EOB-DTPA增强MRI检查中瘤内脂肪和瘤内坏死或缺血是诊断MTM-HCC的独立影响因素,两者联合诊断效能更高,可术前鉴别诊断MTM-HCC和nMTM-HCC。

  • 标签: 肝肿瘤 粗梁-团块型肝细胞肝癌 钆塞酸二钠 磁共振成像 微血管侵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成年安氏Ⅱ类2分类非拔牙病例的临床矫治效果。方法选取15例安氏Ⅱ类2分类成人患者,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进行治疗。将所有患者头颅侧位片及CBCT导入Dolphin Imaging软件,用3Shape扫描仪扫描石膏模型。将治疗前后相关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15例患者矫治后前牙覆、覆盖正常,前牙转矩得到有效控制,露龈微笑得到明显改善。矫治后牙性指标U1-SN角增加(11.38±6.06)°、L1-MP角增加(6.00±4.32)°、U1-L1角减小(18.44±9.58)°、覆减小(2.38±1.45) mm、覆盖增加(0.86±0.46) mm (P<0.05);骨性指标下颌平面角FH-MP增加(0.88±0.81)°(P<0.05);软组织指标颏唇沟深度Bs-H距减少(0.42±0.51) mm (P<0.05);牙槽骨指标上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增加、舌侧牙槽骨厚度减少(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SNA角、SNB角、ANB角、上唇突距EP-UL、下唇突距EP-LL以及鼻唇角NLA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非拔牙病例,可有效控制前牙转矩,并将牙根控制在牙槽骨内,达到正常覆、覆盖,咬合关系及面型均得到改善,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无托槽隐形矫治 安氏Ⅱ类2分类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芦可替尼对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伴有CSF3R T618I突变的CNL患者诊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以白细胞持续性升高、脾大为主要临床表现,且CSF3R T618I基因突变检测阳性,确诊为CNL,予以芦可替尼治疗7个月有明显疗效。结论芦可替尼作为CNL的新型治疗药物,其短期疗效肯定,但长期有效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白血病,髓样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 基因,CSF3R 分子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与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检查(Gd-EOB-DTPA MRI)诊断肝细胞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临床诊断性试验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0例(274个病灶)肝脏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04例,女46例;年龄为(52±11)岁,年龄范围为22~78岁。患者均行超声造影和Gd-EOB-DTPA MRI检查并于1个月内行手术切除或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影像学图像由2位高年资医师对其观察分析后作出诊断。观察指标:(1)超声造影与Gd-EOB-DTPA MRI检查影像学特征。①超声造影检查影像学特征。②Gd-EOB-DTPA MRI检查影像学特征。③223个肝细胞癌病灶在各时期增强影像学表现。(2)超声造影与Gd-EOB-DTPA MRI及两者联合检查诊断肝细胞癌的效能。①3种检查方式诊断肝细胞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②3种检查方式诊断不同直径病灶为肝细胞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计算超声造影检查、Gd-EOB-DTPA MRI检查及两者联合检查诊断肝细胞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1)超声造影及Gd-EOB-DTPA MRI检查影像学特征。①超声造影检查影像学特征:274个病灶中,223个肝细胞癌病灶超声造影检查中,167个符合肝细胞癌"快进快出"表现,7个漏诊,49个误诊。51个非肝细胞癌病灶超声造影检查中,7个符合"快进快出"表现,其中3个混合型肝癌、2个肝内胆管细胞癌、1个神经内分泌肿瘤、1个炎性肉芽肿;44个不符合"快进快出"表现。②Gd-EOB-DTPA MRI检查影像学特征:274个病灶中,223个肝细胞癌病灶Gd-EOB-DTPA MRI检查中,178个符合"快进快出"表现,1个漏诊,44个误诊。51个非肝细胞癌病灶Gd-EOB-DTPA MRI检查中,5个符合"快进快出"表现,其中2个肝内胆管细胞癌、1个混合型肝癌、1个神经内分泌肿瘤、1个炎性肉芽肿;46个不符合"快进快出"表现。③223个肝细胞癌病灶在各时期增强影像学表现。动脉期:超声造影检查表现为高增强病灶占比为92.83%(207/223),高于Gd-EOB-DTPA MRI检查的80.72%(180/22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40,P<0.05)。门静脉期或延迟期:超声造影检查表现为低增强病灶占比为78.48%(175/223),低于Gd-EOB-DTPA MRI检查的96.41%(215/22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674,P<0.05)。Gd-EOB-DTPA MRI检查门静脉期或延迟期表现为低信号的病灶占比为96.41%(215/223),肝胆期为98.21%(219/22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70,P>0.05)。(2)超声造影与Gd-EOB-DTPA MRI及两者联合检查诊断肝细胞癌的效能。①3种检查方式诊断肝细胞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超声造影检查、Gd-EOB-DTPA MRI检查、两者联合检查诊断肝细胞癌的灵敏度分别为74.89%(167/223)、79.82%(178/223)、94.62%(211/223),特异度分别为86.27%(44/51)、90.20%(46/51)、80.39%(41/51),准确率分别为77.01%(211/274)、81.75%(224/274)、91.97%(252/274)。3种检查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3.499,23.345,P<0.05);3种检查方法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17,P>0.05)。②3种检查方式诊断不同直径病灶为肝细胞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274个病灶中,病灶最大径为>3 cm且≤5 cm 128个,>2 cm且≤3 cm 92个,≤2 cm 54个。超声造影检查诊断病灶最大径为>3 cm且≤5 cm、>2 cm且≤3 cm、≤2 cm肝细胞癌的灵敏度分别为81.19%(82/101)、76.92%(60/78)、56.82%(25/44),特异度分别为92.59%(25/27)、71.43%(10/14)、90.00%(9/10),准确率分别为83.59%(107/128)、76.09%(70/92)、62.96%(34/54);Gd-EOB-DTPA MRI检查的灵敏度分别为83.17%(84/101)、79.49%(62/78)、72.73%(32/44),特异度分别为96.30%(26/27)、85.71%(12/14)、80.00%(8/10),准确率分别为85.94%(110/128)、80.43%(74/92)、74.07%(40/54);两者联合检查的灵敏度分别为95.05%(96/101)、96.15%(75/78)、90.91%(40/44),特异度分别为92.59%(25/27)、57.14%(8/14)、80.00%(8/10),准确率分别为94.53%(121/128)、90.22%(83/92)、88.89%(48/54)。3种检查方法诊断病灶最大径为>3 cm且≤5 cm、>2 cm且≤3 cm、≤2 cm肝细胞癌的灵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703,12.777,13.142,P<0.05);准确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51,6.600,9.826,P<0.05);特异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与Gd-EOB-DTPA MRI检查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联合检查诊断肝细胞癌可提高其诊断灵敏度和准确率。

  • 标签: 肝肿瘤 超声造影 磁共振成像 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成像(MRI)诊断高度异型增生结节(HGDN)转化成富血供肝细胞肝癌(HC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行钆塞酸二钠增强MRI的患者2 037例,筛选出51例有慢性肝病背景的HGDN,行至少2次随访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扫描,并且在首次MRI前后1个月内行CT增强扫描,研究终点为HGDN转化成富血供HCC,截止时间为2019年4月。根据有无富血供转化分为转化组(A组)和未转化组(B组)。线性回归分析HGDN向富血供HCC转化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A组36个结节,B组79个结节,富血供转化率31.3%(36/115)。单变量分析结节长径>10.2mm(P = 0.034)、年增长率> 2%(P < 0.001)、含脂质成分(P = 0.007),与其发生富血供转化具有相关性,多变量分析结节年增长率是发生富血供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00 1)。结论慢性肝病患者钆塞酸二钠增强MRI诊断HGDN年增长率可以作为向富血供转化的潜在预测因子。

  • 标签: 癌,肝细胞 钆塞酸二钠 磁共振成像 高度异型增生 富血供转化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HCC)发生是一个多步骤过程,在其发展中检测出HCC癌前病变和进展期HCC,对预测肿瘤行为、判断病变程度、采用最佳治疗策略、改善患者生存至关重要。肝脏成像技术的快速进展和广泛应用,尤其是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钆塞酸二钠MRI(Gd-EOB-DTPA MRI)可提供肝结节血管变化、肝细胞功能信息,能够精确区分肝硬化再生结节、低度异型增生结节、高度异型增生结节、早期HCC(early HCC)和HCC,从而进行恶性进展的风险度分层。现综述Gd-EOB-DTPA MRI在HCC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分析HCC多步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概念,以及癌前病变最终可能转化成典型HCC的影像学表现。

  • 标签: 癌,肝细胞 诊断,影像学 癌前病变 高度异型增生结节 对比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