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一种含炭定位标记液(SPOT)临床应用于内镜下病变标记的有效和安全。方法前瞻纳入2019年4月—2019年11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确诊胃肠道病变需行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的115例患者,内镜检查时应用SPOT标记病灶,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时寻找标记点。采用单组目标值法计算产品标记有效率。观察标记后有无不良事件发生,比较标记前后患者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等变化情况。结果受试者SPOT标记的有效率为99.13%(114/115),标记维持时间可达57 d,标记过程中无穿刺肠壁或注射到腹腔情况。标记后,仅1例患者出现轻度发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3.48%(27/115),均与试验器械无关。标记前后患者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OT内镜定位标记液对胃肠道病灶能有效、安全地进行染色标记,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可满足临床使用要求。

  • 标签: 染色与标记 定位 内窥镜检查,胃肠道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溃疡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病变主要限于结肠的粘膜,表现为炎症或溃疡,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结肠.其发病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主要与感染、自身免疫、精神、过敏反应等因素有关.溃疡结肠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目前对于溃疡结肠炎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5-氨基水杨酸制剂、皮质类固醇制剂、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及中药制剂.其药物的选择主要根据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及对药物的耐受而定,轻度主要选择5-氨基水杨酸制剂,中度在5-氨基水杨酸制剂基础上可以加用激素,重度患者采用激素冲击治疗后给予5-氨基水杨酸制剂维持治疗.

  • 标签: 溃疡性结肠炎 药物 治疗 手术 灌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阑尾开口炎症(AOI)和阑尾周围红斑(PARP)对U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2月至2017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479例内镜下疑似初发或活动期UC的病例,根据病理结果确诊,以溃疡结肠炎内镜下严重程度指数(UCEIS)评估内镜下特征和疾病严重程度。根据病变累及范围将患者分为直肠炎组、直肠乙状结肠炎组、左半结肠炎组、横结肠受累组和全结肠炎组,比较各组,以及是否合并AOI或PARP的UC患者的UC诊断率和各项内镜特征的差异。采用2个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k个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直肠炎组、直肠乙状结肠炎组、左半结肠炎组、横结肠受累组和全结肠炎组的UC诊断率分别为61.4% (94/153)、76.9%(83/108)、88.0%(44/50)、97.3%(36/37)和76.9%(83/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74,P<0.01),其中直肠炎组的UC诊断率最低。病变侵及范围与UC诊断准确率呈正相关(r=0.231,P<0.01)。直肠炎组、直肠乙状结肠炎组、左半结肠炎组、横结肠受累组和全结肠炎组确诊UC患者中分别有50.0% (47/94)、20.5%(17/83)、11.4%(5/44)、11.1%(4/36)和37.4%(40/107)合并AOI或PA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72,P<0.01),其中直肠炎组确诊UC患者AOI或PARP的发生率最高。AOI或PARP的发生率与病变受累范围呈负相关(r=-0.112,P=0.032)。不合并AOI或PARP的直肠炎组患者的UC内镜确诊率低于总体直肠炎组患者[44.3%(47/106)比61.4%(94/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81,P=0.007)。确诊直肠型UC与其他直肠病变的内镜下特点主要差异表现在血管纹理、黏膜的颗粒样改变、黏液脓改变、糜烂和溃疡的范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806、40.897、18.578、25.548,P均<0.01)。确诊直肠型UC患者的UCEIS评分高于非U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分(4分,6分)比4分(4分,5分),Z=-5.922,P<0.01]。合并AOI或PARP与不合并AOI或PARP的直肠型UC的直肠内镜下表现和UCE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合并AOI或PARP的UC患者阑尾局部与受累直肠的结肠镜下表现具有一致。结论AOI或PARP有助于直肠型UC与其他直肠黏膜病变的鉴别。

  • 标签: 结肠炎,溃疡性 阑尾周围炎症 结肠镜检查 黏膜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型牵引装置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的有效。方法收集2018年8月—2020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镜中心经ESD治疗的结直肠LST患者资料,根据手术过程中是否使用牵引,分为传统ESD组(不使用牵引)及牵引辅助ESD组(利用3个夹子和1个橡皮圈组成弹性三角形牵引装置进行牵引)。分析两组总切除时间、黏膜下剥离时间、黏膜下剥离速率以及安全等相关指标。结果共纳入54例结直肠LST患者,其中29例为传统ESD组,25例为牵引辅助ESD组。两组年龄、性别构成、病变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辅助ESD组的病变面积为13.30(7.55,15.91)cm2,较传统ESD组的6.90(5.50,13.50)cm2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03.50,P=0.014)。传统ESD组与牵引辅助ESD组总切除时间[48.00(35.50,58.00)min比34.00(29.00,35.00)min,U=109.00,P<0.001]和黏膜下剥离时间[(39.52±12.37) min比(25.68±7.37)min,t=4.89,P<0.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牵引辅助ESD组黏膜下剥离速率快于传统ESD组[0.17(0.13,0.30)cm2/min比0.52(0.30,0.62)cm2/min,U=604.00,P<0.001]。传统ESD组有2例(6.9%)穿孔,牵引辅助ESD无穿孔发生,但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3)。结论利用夹子及橡皮圈进行牵引辅助的ESD相对于传统ESD治疗结直肠LST更加安全、有效。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牵引力 侧向发育型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剥离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