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庭审实质是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本质要求,实现庭审实质必须完善量刑程序.我国量刑程序存在“重定罪轻量刑”的传统法律思维、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检察机关对法院量刑裁决具有较大影响力、未充分体现刑事辩护的价值等问题.需要将定罪量刑程序予以有效区分,对于被告人不认罪的案件确立完全独立的量刑程序.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拓宽量刑信息收集的渠道、用证据增强说明力,吸收被害人对量刑过程的参与、尽可能还原案件真相才能切实改变庭审虚化现象以期真正实现庭审实质.

  • 标签: 庭审实质化 定罪量刑并重 相对独立量刑模式
  • 简介:以审判为中心是从诉讼构造的高度来厘清侦诉审的法律地位及相互关系,强调刑事诉讼活动应围绕着审判活动进行,形成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构造。而庭审实质是审判活动的中心,真正发挥司法公正的职能。以审判为中心下的庭审实质要求:在纵向侦诉审结构下,审前程序服务于审判程序并且接受司法审查;在横向审判阶段中,要贯彻起诉书一本主义、直接言词原则、证据裁判规则、诉权制约原则和法官独立原则。

  • 标签: 审判 中心 庭审实质化 诉讼构造
  • 简介:本刊讯10月14至15日,由四川省法学会、四川省法官协会主办,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承办的2015年刑事庭审实质改革试点研讨会在成都举行。四川省法学会会长韩忠信、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王海萍、中央政法委政法研究所所长黄太云等同志,四川大学龙宗智、左卫民,中国人民大学陈卫东等教授,以及来自上海、重庆、江苏、广东、辽宁等地方法院的刑事法官应邀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 标签: 刑事庭审 实质化 中国人民大学 法官协会 韩忠 陈卫东
  • 简介:“以审判为中心”的提出对我国长期实行的“侦查中心主义”具有革命性意义,庭审的实质性作用凸显,但在不断上升的案件数量和紧张的司法资源的矛盾下,应科学限定“庭审实质”的适用范围。辩诉交易制度的引入对刑事案件繁简分流,把有限的司法资源集中到真正需要“实质”庭审的案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庭审实质化 辩诉交易 价值构建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我国刑法理论在目的犯这个问题上热衷于讨论所谓的目的说和动机说,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学术资源。[1]有学者认为动机说与目的说在刑法具体问题的处理上没有什么不同,因此对此加以区分就很难说有现实意义。[2]也有学者认为这种讨论源自于对外国刑法学的片面理解和主观主义的影响,并主张以直接故意意志因素和意志以外的目的或断绝结果犯和短缩二行为犯替代之。[3]

  • 标签: 目的犯 直接故意 行为犯 意志因素 间接故意 陈兴良教授
  • 简介:直接言辞原则构筑了司法'非听不能审'的亲历性本质,更是考验庭审中心主义司法改革成效的试金石。从审级制度的功能定位出发,无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言辞审理在二审程序中都呈现不同程度的衰落和弱化。我国民事二审程序坚持以开庭为原则,以不开庭为例外,但在实践运作中,低开庭率暴露出直接言辞原则在二审程序中被虚置和软化,遭遇原则与例外的倒置。欲有效克服我国民事二审言辞辩论形骸、碎片、漂流化的弊端,必须通过审前准备程序的实在、人证出庭的强制、非正式开庭规范,并尝试破除二审绝对合议制的迷信,实行有限度的独任制。通过多措并举,实现直接言辞原则的一体、集中和实效

  • 标签: 直接言辞原则 开庭 书面审理 形骸化 非正式开庭
  • 简介:传唤作为一种侦查措施,目前,在刑事侦查中广泛运用。但笔者在办案实践中发现,一些地方的公安机关在刑事侦查中存在着传唤适用不规范.传唤措施不当适用等问题。传唤的不规范、不当适用,不仅关乎刑事程序,影响执法的规范和严肃,而且涉及行为性质的认定。影响对犯罪嫌疑人的刑罚。

  • 标签: 行为性质 传唤 界定 刑事侦查 犯罪嫌疑人 侦查措施
  • 简介:亲民政治是当代中国的一项伟大的政治实践,它是对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党的领导集体的执政风格和执政理念的高度概括。亲民政治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率先垂范,而且也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举措。作为法律人,如何从法治框架下正确理解亲民政治?如何正确认识亲民政治对于我国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的重大意义?进一步而言,亲民政治的法律内涵和法律本质是什么?它与古代的君主仁政有何区别?它和现代的民主宪政又有何内在关联?在以"民主政治"自居的欧美以及作为儒家文化圈成员的东南亚各国是否也存在亲民政治?近而观之,亲民政治对于当代中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有何深远影响?在立法和司法中,如何充分体现亲民政治的精神实质?这一系列问题都是以"亲民政治"为特征的现实政治,对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所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课题。何勤华教授主持并率领他的几位法律史博士生分别从以下几个角度,即亲民政治的法律诠释、亲民政治的历史考察、亲民政治的域外实践、亲民政治的法律建设等,对"亲民政治与法治建设"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本次论坛的形式尚属初次尝试,不足之处,欢迎批评建议。

  • 标签: 亲民 共同体 法治政治 政治文明 政治形式 当代中国
  • 简介:合格的刑事裁判文书应达到向当事人释法明理和向社会展示法律执行情况的双重效果。刑事裁判文书需要依附在案件审理的基础之上,全面反映控辩主张、查明事实、证据体系以及说理依据等方面内容。在当前深入落实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潮流下,应当完整地将庭审实质的改革内容在裁判文书中体现出来,从撰写裁判文书应关注的内容结构、表达要点、说理分析过程等关键元素入手,完善裁判文书的内容建构和说理过程,从而实现普通受众透过裁判文书感受到诉讼制度改革的成效。

  • 标签: 庭审实质化 新元素 适用 裁判文书
  • 简介:形式犯罪概念与实质犯罪概念的争论,只是在苏联刑法典中规定实质犯罪概念后出现的。欧洲大陆国家也有关于实质犯罪概念的论述,并提出立法层面与司法层面双重结构的犯罪概念,但并没有在刑法典中规定实质的犯罪概念,这是欧洲大陆国家实质犯罪概念与俄中实质犯罪概念的本质不同。俄中实质犯罪概念是法定犯罪概念。

  • 标签: 形式犯罪概念 法定概念 实质犯罪概念 混合犯罪概念 双层结构 犯罪概念
  • 简介:在庭审实质改革的背景下,庭前会议的制度功能定位应侧重于程序性功能,主要包括程序分流功能、保障集中审理功能、防止法官庭前预断功能以及保障迅速审判功能。庭前会议功能的有效发挥,有赖于相关法律体系的完善,更有赖于庭前会议中检察职能的优化升级。目前在庭前会议中,检察权的行使还存在障碍,应完善庭前会议制度体系,优化检察权行使的路径,以助益于庭前会议功能的有效实现。

  • 标签: 庭审实质化 庭前会议 检察权行使
  • 简介:宪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而实行宪政的前提和基础是宪法具有正当性.这就要正确认识宪法的实质功能,保证宪法是具有正当性的良宪.西方启蒙学者和法学家揭示了宪法的实质功能即授予国家权力和限制国家权力.我们必须抛弃对宪法功能的错误认识.只有对宪法的实质功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谋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标签: 宪法 实质功能 认识 限权 授权 宪法功能
  • 简介:<正>目次引言一、美国法中实质履行原则概述二、美国法中实质的履行原则的产生与发展三、美国法中实质履行原则的判断标准四、美国法中实质履行原则下的救济方式五、美国法中实质履行原则对我国的借鉴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加,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投资流入了建设工程领域。建设工程领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领域,因为建设项目规模大,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次性投资数额很大,建设周期较长。所以这种合同的履行具有特殊性。一般而言,它的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广,施工中会受到多种不定的复杂因素的影响,当

  • 标签: 美国法 违约方 合同订立 所有权人 建设工程领域 拒绝权
  • 简介:<正>不真正不作为犯是刑法理论中"最难且未令人满意地解决的难题"[1],而作为义务理论[2]是其中最让人深思与费解的部分。"不真正不作为犯的第一位重要的问题就是保障人的地位问题。"[3]所以,解决这个"未解之题"的关键在作为义务理论。然而,刑法典中并无不真正不作为犯作为义务的明确规定,所以作为义务的来源(亦被称

  • 标签: 不真正不作为犯 法益 从义务 违法性 损害赔偿请求权 功能地位
  • 简介:庭审实质改革的有限性,部分体现在基层法院案件对象的选择上,将大量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作为试点改革对象,违背了改革主要针对重大疑难案件和被告人不认罪案件的要求.按照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也掺杂了较多被告人完全认罪认罚的案件和认罪但有少数争议的案件.根据诉讼程序的动态规律,审判人员的心证会随着一审程序的推进和后续审级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但案件事实的认定、法律的适用,一审程序相较二审上诉程序更具优势,合理的诉讼程序运行机制在审级上应以一审为中心.二审上诉案件原则上不属于庭审实质改革的案件对象,仅在少数情况下可将其纳入实质的审理范围.未来的庭审实质改革应更多关注一审案件的法庭调查环节,控辩双方用于证明本方主张的证据资料,必须经过充分调查、辩论后,才能将其作为法院裁决的根据,无特殊原因控辩双方应接受一审法庭调查的结果.

  • 标签: 庭审实质化 案件类型 案件审级 关键环节
  • 简介:<正>所有权的实质,就是指由谁享有所有权,所有权的享有和行使体现谁的意志,实现谁的利益等根本性问题。对我国农民集体所有权,在民法界,总是习惯地表述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所有权。但实际上,我国农民集体所有权的实质,并非单纯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权,而是一定范围全体农民集体直接享有的所有权,是把集体意志和利益同集体成员个人意志和利益有机统一的所有权。

  • 标签: 集体所有权 集体经济组织 农民集体 集体意志 个人意志 民法
  • 简介:形式法治主义向实质法治主义转型具有客观必然性,既有利于避免形式法治主义本身的局限性,也由中国现阶段的特殊国情所决定。实质法治主义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统一;合法性与正当性的统一;实体合法性与程序合法性的统一;形式平等与事实平等的统一。行政诉讼与司法审查,作为通过司法手段监督和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重要形式,在由形式法治主义向实质法治主义这一转型过程中必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要把握好规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和平衡,注重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的结合与协调。

  • 标签: 实质法治 形式法治 司法审查 转型
  • 简介:在"实质真实"视角下,刑事诉讼中法律推定的适用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事实推定则应禁止适用。刑事推定的程序效力在于缓解证明困难和推进证明过程,实体效力在于增加了证明对象和对证明责任产生影响。

  • 标签: 刑事推定 实质真实 效力
  • 简介:我国现行法下针对管辖协议和仲裁协议的规制存在诸多不一致之处,在存在当事人行为能力瑕疵、意思瑕疵、存在于格式条款中及合同转让时,解释上均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本文先考察二者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性质,进而主张以统一解释的路径对管辖协议和仲裁协议的实质效力问题进行解释,并提出了现行法下妥适的解释方案和相应的完善建议。

  • 标签: 管辖协议 仲裁协议 实质效力判断 统一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