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成人Chiari畸形Ⅰ型是最常见的颅颈交界区畸形,通常伴有的消失。以重建为目的行减压手术,延颈髓直接减压的同时恢复了颅颈交界区的正常脑脊液循环,从而使脊髓空洞好转,临床症状缓解。本研究中53例成人Chiari畸形Ⅰ型患者术前均经临床及影像学评估,基于重建理念选择性应用后颅窝减压并硬膜成形(PFDD)或PFDD+小脑扁桃体部分切除/热凝,术后疗效确切,并发症较少。

  • 标签:
  • 简介:摘要成人Chiari畸形Ⅰ型是最常见的颅颈交界区畸形,通常伴有的消失。以重建为目的行减压手术,延颈髓直接减压的同时恢复了颅颈交界区的正常脑脊液循环,从而使脊髓空洞好转,临床症状缓解。本研究中53例成人Chiari畸形Ⅰ型患者术前均经临床及影像学评估,基于重建理念选择性应用后颅窝减压并硬膜成形(PFDD)或PFDD+小脑扁桃体部分切除/热凝,术后疗效确切,并发症较少。

  • 标签:
  • 简介:摘要探讨经口咽逐级扩大入路行斜坡置钉和钢板固定的可行性。方法在7例新鲜人颅颈段标本上采用经口咽逐级扩大入路行经斜坡置钉颈固定:单纯经口咽入路、经口咽软腭切开入路、经口咽软硬腭切开入路、经口咽下颌骨切开入路、经口咽下颌骨-舌体切开入路。在切开入路过程中观察咽后壁软组织的分布并测量其厚度,观察椎动脉走行及其至中线的距离,测量斜坡的显露范围、椎骨显露范围及斜坡置钉角度范围(下切牙或下颌骨基底中点处至斜坡显露端的连线与斜坡骨面切线的夹角)。结果咽后壁软组织厚度于斜坡咽结节以上为(3.5±0.6)mm,C1~C5椎前为(5.0±0.5)mm。双侧椎动脉至中线的距离在C1,2、C2,3、C3,4和C4,5水平分别为(19.5±1.2)mm、(14.6±2.7)mm、(14.0±2.7)mm和(13.9±2.7)mm。单纯经口咽入路:斜坡显露纵径为(8.3±3.0)mm,下切牙至斜坡显露上缘、斜坡下缘、C1前结节、C2椎体及C3椎体的距离分别为(104.7±4.3)mm、(99.2±6.8)mm、(81.4±4.3)mm、(75.1±4.0)mm及(68.7±6.5)mm;6例标本颈椎显露达C3椎体,1例显露至C2椎体。经口咽软腭切开入路:斜坡显露纵径为(18.5±4.8)mm,下切牙至斜坡显露上缘、咽结节距离分别为(107.9±6.7)mm、(104.8±6.7)mm。经口咽软硬腭切开入路:斜坡显露纵径为(26.3±1.8)mm(斜坡全长),下切牙至斜坡显露上缘的距离为(112.4±12.6)mm。经口咽下颌骨切开或下颌骨-舌体切开入路均显露斜坡全长,下颌骨基底中点处至斜坡上、下缘及咽结节的距离分别为(141.8±15.7)mm、(131.0±9.9)mm及(120.5±8.2)mm;颈椎显露最下缘可达C5,6椎间隙。单纯经口咽入路由于斜坡显露范围不够,无法完成斜坡理想置钉;经口咽软腭切开入路和经口咽软硬腭切开入路的斜坡置钉率分别为71%(5/7例)和86%(6/7例),置钉角度为92.6°±7.7°;经口咽下颌骨或下颌骨-舌体切开入路的斜坡置钉率为100%,置钉角度为75.1°±7.7°。结论经口咽软腭切开及软硬腭切开入路基本能满足前路颈固定的斜坡置钉要求。对口裂较小或张口受限、颅底扁平、颅底凹陷所致斜坡倾斜角度较小或需下颈椎固定重建者,应采用经口咽下颌骨切开入路。

  • 标签: 颅脑损伤 内固定器 口咽 解剖学,局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腰-腹腔分流(LPS)治疗脑室出血后交通性脑积水的效果。方法抽取2014年6月至2018年5月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收治的脑室出血后交通性脑积水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表分为两组,每组30例。研究组采取体外可调压LPS,对照组采取侧脑室-腹腔分流(VPS)。记录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拔管时间。结果术后1年,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对照组为83.3%(25/30),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NIHSS、ADL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7%,低于对照组的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PS治疗脑室出血后交通性脑积水效果显著,手术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间较短,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 标签: 交通性脑积水 脑室出血 腰大池-腹腔分流术 侧脑室-腹腔分流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寰减压联合颈内固定治疗Chiari畸形Ⅰ型合并脊髓空洞症及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1月至2019年10月采用改良寰减压联合颈内固定治疗Chiari Ⅰ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及寰枢椎脱位患者25例,现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脊髓背侧脑脊液流速峰值、电生理监测结果、寰齿间距(ADI)、脊髓空洞直径和芝加哥Chiari畸形预后量表(CCOS)评分的变化。结果患者术后脊髓背侧脑脊液流速峰值[(3.25±0.47) cm/s]高于术前脊髓背侧脑脊液流速峰值[(2.13±0.19) 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患者的ADI值降低,脊髓空洞直径降低,CCOS评分增加,电生理监测异常者所占比例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新发神经功能损害、感染、脑脊液漏、瘫痪、呼吸衰竭及死亡患者。结论应用改良寰减压联合颈内固定治疗Chiari畸形Ⅰ型合并脊髓空洞症及寰枢椎脱位,能有效地起到寰区减压及寰枢椎解剖复位的作用,脊髓空洞缓解率高、症状体征改善明显、术后并发症少。

  • 标签: Chiari畸形Ⅰ型 脊髓空洞症 寰枢椎脱位 寰枕减压术 枕颈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脊髓空洞症(SM)硬膜下的病变及孔和Magendie孔疏通(FMMD)治疗SM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0例SM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中所见硬膜下病变及可能引起脑脊液循环梗阻的因素,应用FMMD解除梗阻。观察术后并发症,评估手术安全性。术后3、6、12个月进行门诊随访,随访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JOA)颈椎评分,根据Tator评分标准评估临床疗效,并复查颅颈交界区MRI评估脊髓空洞。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mJOA颈椎评分。结果中观察发现,50例患者中,下疝的小脑扁桃体占据孔及覆盖Magendie孔44例(88%),两侧扁桃体间粘连18例(36%),扁桃体与脑干间粘连9例(18%),扁桃体发育不对称越过中线35例(70%),小脑后下动脉分支走行于Magendie孔11例(22%), Magendie孔表面假膜或瘢痕8例(16%),囊肿2例(4%),扁桃体与硬膜间粘连4例(8%)。50例患者中,仅1例(2%)术后出现颅内感染,其他患者术后未见明显并发症。50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3.3±0.9)个月(12~15个月)。至末次随访,50例患者复查MRI结果显示,脊髓空洞好转44例(88%)、稳定6例(12%);临床疗效好转44例(88%),稳定4例(8%),恶化2例(4%);mJOA颈椎评分较术前提高[分别为(14.7±3.2)分和(12.9±3.1)分,配对t=2.83,P=0.03]。结论SM患者硬膜下存在多种病变,经FMMD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均明显改善,且手术相关并发症少。

  • 标签: 脊髓空洞症 Arnold-Chiari畸形 病理学 治疗结果 枕大孔和Magendie孔疏通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脊髓空洞症(SM)硬膜下的病变及孔和Magendie孔疏通(FMMD)治疗SM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0例SM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中所见硬膜下病变及可能引起脑脊液循环梗阻的因素,应用FMMD解除梗阻。观察术后并发症,评估手术安全性。术后3、6、12个月进行门诊随访,随访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JOA)颈椎评分,根据Tator评分标准评估临床疗效,并复查颅颈交界区MRI评估脊髓空洞。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mJOA颈椎评分。结果中观察发现,50例患者中,下疝的小脑扁桃体占据孔及覆盖Magendie孔44例(88%),两侧扁桃体间粘连18例(36%),扁桃体与脑干间粘连9例(18%),扁桃体发育不对称越过中线35例(70%),小脑后下动脉分支走行于Magendie孔11例(22%), Magendie孔表面假膜或瘢痕8例(16%),囊肿2例(4%),扁桃体与硬膜间粘连4例(8%)。50例患者中,仅1例(2%)术后出现颅内感染,其他患者术后未见明显并发症。50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3.3±0.9)个月(12~15个月)。至末次随访,50例患者复查MRI结果显示,脊髓空洞好转44例(88%)、稳定6例(12%);临床疗效好转44例(88%),稳定4例(8%),恶化2例(4%);mJOA颈椎评分较术前提高[分别为(14.7±3.2)分和(12.9±3.1)分,配对t=2.83,P=0.03]。结论SM患者硬膜下存在多种病变,经FMMD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均明显改善,且手术相关并发症少。

  • 标签: 脊髓空洞症 Arnold-Chiari畸形 病理学 治疗结果 枕大孔和Magendie孔疏通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神经微创减压治疗大神经源性顽固性偏头痛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选择西南医科大学附属成都三六三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1例顽固性偏头痛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经大神经阻滞试验确定为大神经源性,均行大神经微创减压治疗,并评定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预后等级及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疼痛严重程度、疼痛发作频率的差异。结果51例患者术后随访(12.02±3.36)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治愈,31例患者显效,6例患者好转,2例患者效差,2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80.40%(41/5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7.47±0.76)分降至(1.75±1.91)分,疼痛发作频率由术前(9.00±1.74)次/月降至(2.82±2.47)次/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例患者自述手术部位感觉麻木,但其中6例于术后3个月左右好转,只有1例患者自述麻木感持续。结论对于大神经源性顽固性偏头痛,大神经微创减压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式。

  • 标签: 顽固性偏头痛 枕大神经源性 枕神经痛 神经微创减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后正中入路治疗枕骨孔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外一科自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6例采用后正中入路显微外科结合超声吸引切除的枕骨孔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神经鞘瘤5例,脑膜瘤7例,血管母细胞瘤4例,观察16例患者的术后疗效。结果16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出现后组颅神经损伤加重者2例,无手术死亡。随访3个月~7年,除1例术后仍有肢体乏力、行走不稳外,其余患者症状消失。1例次全切除患者术后3年复发。结论枕骨孔区肿瘤显微手术技巧要求高,脑干、后组颅神经和血管保护十分重要,下后正中入路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枕骨孔区肿瘤的手术治疗。

  • 标签: 枕骨大孔区肿瘤 显微外科 后正中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胸腺扩大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MG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6月至2017年10月期间527例行胸腺扩大切除的MG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其中男242例,女285例;年龄5~77岁,平均(52.6±13.7)岁。病程12天~18年。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2例,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7例,甲状腺机能减退症、肠激惹症、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各1例。改良OssermanⅠ型272例,Ⅱa型72例,Ⅱb型78例,Ⅲ型81例,Ⅳ型24例。所有患者肌疲劳试验、新斯的明试验阳性,胸部CT检查明确诊断。总结围手术期相关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围手术期死亡3例,均为胸腺瘤合并MG,其中Osserman Ⅲ型MG 2例、Ⅳ型MG 1例。术后肌无力危象15例,其中Osserman Ⅱb型2例、Ⅲ型11例、Ⅳ型2例,气管切开7例。血浆置换70例,并发低渗综合征、下肢静脉血栓各2例。术后病理诊断胸腺增生293例(55.60%)、胸腺瘤207例(39.28%)、胸腺囊肿24例(4.55%)和胸腺萎缩3例( 0.57%)。随访378例,平均随访(85.9±58.5)月;MG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变化和恶化患者分别为135例(35.71%)、192例(50.79%)、41例(10.85%)和10例(2.65%)。完全缓解率OssermanⅠ>Ⅱa>Ⅳ>Ⅱb>Ⅲ型,恶化率Osserman Ⅲ>Ⅳ>Ⅰ型。OssermanⅠ型外科治疗无效18例,术前病程>5~10年;恶化1例,为应用电视胸腔镜胸腺切除的眼肌型MG患者,遗留胸腺左叶未切除,6年后发展为重度全身型,再次手术切除遗留的左叶胸腺,证实左叶胸腺代偿性肥大增生。恶化患者中死亡6例,均为胸腺瘤合并MG,其中Osserman Ⅲ型5例、Ⅳ型1例;死亡原因为肌无力危象3例,快速停服溴吡斯的明3个月后突发呼吸骤停猝死2例,胆碱能危象1例。结论规范的胸腺扩大切除是治疗MG的有效方法,眼肌型MG尽早手术可有效降低其全身性转化风险。OssermanⅡb型以上MG易发生肌无力危象,围手术期采取综合处理措施有助于降低MG相关风险。重症术后远期可反复发生肌无力危象,须规律用药,并采取MG综合治疗措施。

  • 标签: 重症肌无力 胸腺扩大切除 综合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环气管部分切除及其扩大式治疗严重喉气管狭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7年9月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环气管部分切除治疗的喉气管狭窄患者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4~56岁,中位年龄25岁。病因: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后引起11例,颈部外伤4例,特发性3例。狭窄部位:声门下+气管12例,声门+声门下+气管3例,声门下2例,声门+声门下1例,伴一侧声带固定者2例。1例术前曾行球囊扩张,8例曾行喉气管重建。喉气管狭窄严重程度按欧洲喉科学会提出的改良Myer-Cotton方法分度:Ⅲb 1例,Ⅲc 1例,Ⅳa 2例,Ⅳb 12例,Ⅳc 2例。观察记录手术效果、拔管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8例患者中,采用环气管部分切除12例,拔管11例;扩大的环气管部分切除6例,拔管5例。切除狭窄段气道长度1.5~4.0 cm,中位数2.8 cm。术后并发症:伤口感染2例,吻合口肉芽2例,皮下气肿1例,误吸1例,一侧杓状软骨脱垂1例。无喉返神经损伤和气管食管瘘发生。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结论环气管部分切除是治疗严重声门下狭窄并累及上段气管狭窄的有效治疗方法,其扩大式对累及声门的狭窄也有效。这两种式也为喉气管重建失败的患者提供了挽救性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喉狭窄 气管狭窄 吻合术,外科 环状软骨切除术 再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重型颅脑损伤(sTBI)的主要手术方式包括脑室穿刺外引流(EVD)、去骨瓣减压(DC)、颅内血肿清除以及脑挫裂伤灶内减压等。这些手术方式均可降低患者的颅内压(ICP),减少死亡率,但也存在术后功能不良发生率较高的缺点。随着颅内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有学者提出一种新的手术方式——脑造瘘,发现其治疗部分难治性颅内高压的sTBI患者能取得良好疗效。本文现围绕脑造瘘治疗sTBI的研究进展,包括其病理生理基础、手术技术、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手术疗效等内容综述如下。

  • 标签: 脑池造瘘术 重型颅脑损伤 颅内压 脑胶质淋巴系统
  • 简介:摘要枕骨孔区腹侧脑膜瘤(vFMs)的基底部分位于齿状韧带前方,可将脑干或颈髓推向背侧或背外侧。由于受到延髓、椎动脉及后组脑神经的阻挡,手术时显露vFMs较为困难且切除的难度极大。诸多文献报道显示,充分显露vFMs的基底部是手术成功的决定因素,因此多采用经远外侧入路。但其具有开颅复杂、耗时长、肌肉损伤且易损伤椎动脉等缺点。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4月至2018年12月共收治9例vFMs患者,术前通过根据影像学资料确认在延颈髓侧方存在肿瘤通道,采用经下中线入路显微切除治疗,术后获得较好的疗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寰关节-斜坡螺钉行后路颈固定的解剖学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1月60例来院就诊并行颈区CT检查的成人CT影像资料,排除颈区域感染、损伤、肿瘤和畸形。利用CT扫描的Dicom数据在Mimics软件中进行解剖学参数测量,测量参数包括斜坡前缘、中部的高度和宽度,斜坡前方软组织最薄处厚度,枕骨髁关节面前后径、横径及内倾角,舌下神经管最低点至枕骨髁关节面垂直距离,上关节面前后径和横径,侧块高度,寰椎下关节突高度和宽度;再行三维数字化建模并模拟置入直径为3.5 mm的螺钉,在3-Matic软件中测量置钉参数,包括螺钉内倾角、头倾角及长度。取8具尸体标本,后方暴露颅颈交界区,按上述置钉参数将直径为3.5 mm的钛合金螺钉自寰椎下关节突与后弓移行处置入,经寰关节至斜坡;然后用摆锯沿钉道剖开,观察螺钉的钉道轨迹,验证置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男性斜坡前缘高度和宽度分别为(16.8±2.5) mm和(20.1±3.1) mm;斜坡中部分别为(9.7±2.3)mm和(22.4±3.7)mm。斜坡前方软组织最薄处厚度为(5.8±1.48) mm。枕骨髁前后径为(19.1±1.9) mm,横径(12.6±2.0) mm,内倾角为33.7°±4.5°。舌下神经管最低点至枕骨髁关节面垂直距离为(9.6±1.1) mm。寰椎侧块高度为(12.9±2.4) mm。上关节面前后径为(21.7±1.9)mm,横径为(11.7±1.4) mm。寰椎下关节突宽度为(14.9±1.4)mm,高度为(5.7±0.85)mm。螺钉进钉点至侧块移行中点所在垂线的距离为(2.5±0.6) mm,至中点所在水平线的距离为(2.3±0.7) mm;内倾角为18.4°±1.6°,调整范围为15.0°±2.8°;头倾角为55.6°±3.1°,调整范围为10.4°±2.4°;钉道长度为(53.0±2.8)mm。女性的解剖学参数较男性略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右侧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具标本的经寰关节-斜坡螺钉均能安全、有效置入。结论经寰关节-斜坡螺钉可在不损伤神经、血管结构的情况下安全置入,可以作为颈固定方式的一种选择。

  • 标签: 寰枕关节 颅窝,后 螺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剑突下胸腔镜(S-VATS)胸腺扩大切除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大学国际医院2018年8月至2020年6月行S-VATS胸腺扩大切除患者6例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S-VATS胸腺扩大切除,无中转开胸,R0切除率为100%。手术时间为(175.50±67.78)min,中出血为(40.83±31.37)mL,术后引流时间为(7.17±3.55)d,术后引流总量为(1 781.67±1 293.53)mL,术后住院时间为(10.67±6.35)d,总住院时间为(19.67±5.65)d。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2.12±0.48)分。3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均为1级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0%(3/6),无3~5级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S-VATS胸腺扩大切除安全有效,手术视野良好,可同时进行双侧胸腔手术,还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 标签: 胸腺 外科手术 胸腔镜 剑突 手术后并发症 失血,手术 疼痛,手术后 安全
  • 简介:摘要胰腺癌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对于中晚期胰腺癌患者,直接行胰腺癌扩大根治无法使患者受益。随着新辅助治疗在胰腺癌领域的发展,部分病例在新辅助治疗后可获得手术根治机会。研究结果显示,新辅助治疗联合胰腺癌扩大切除能够改善患者总体预后,提示手术技术本身仍具有应用价值。本文结合胰腺癌相关指南与临床研究进展,总结新辅助治疗背景下胰腺癌扩大根治的争议与进展,并探讨新辅助治疗后胰腺癌可切除性及预后评估指标,以期促进胰腺癌规范化治疗,增强广大临床医师对胰腺癌扩大切除的理解与认识,进一步改善胰腺癌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胰腺肿瘤 外科手术 扩大切除术 新辅助治疗
  • 作者: 罗莹 程守全 孟庆涛 韩非 黄河 鲁世保 卫华 郭连瑞 李洪 薛张纲 王天龙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第九六四医院麻醉科,长春 130062,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武汉 430060,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麻醉科,哈尔滨 15008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重庆 400010,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北京 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北京 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北京 100053,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麻醉科,重庆 400037,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上海 20003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手术科,北京 100053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颈后路手术中置入"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对椎动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科在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颈后路手术中置入"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52例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患者资料。男30例,女22例;年龄17~65岁,平均41.2岁;单侧椎动脉高跨26例,双侧高跨3例,C2,3融合致单侧枢椎椎弓根狭窄19例,双侧狭窄4例。术前及术后3 d行X线、CT血管造影(CTA)和MRI检查,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利用CTA在C2,3横突孔处测量椎动脉直径,观察"in-out-in"螺钉对椎动脉形态的影响。术后6个月行X线和CT检查,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9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手术时间平均271.2 min(213~352 min),出血量平均471.5 mL(230~830 mL)。余43例行单纯后路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71.6 min(131~226 min);出血量平均395.9 mL(170~660 mL)。无脊髓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3 d复查CTA,椎动脉在C2、C3横突孔层面的直径分别为(2.92±0.55)、(3.04±0.54) mm,与术前[(2.91±0.68)、(3.11±0.50) mm]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动脉在21例次中出现外下方移位。所有患者术后获7~24个月(平均11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影像学检查见植骨融合,未见内固定物断裂、移位。结论颈后路中置入"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对椎动脉影响小,临床效果可靠。

  • 标签: 椎动脉 枢椎 骨排列不齐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