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名家评乌兰娃戈兆鸿选译乌兰娃的美——这是她的灵魂和理智的美,这是一种真正的崇高精神,它与通常的传统典范毫无共同之点。这是真正的俄罗斯的美;普希金与托尔斯泰的美。阿·哈凯尔(英国芭蕾舞历史学家和理论家、英国皇家芭蕾舞学校名誉校长)乌兰娃的技术是...

  • 标签: 芭蕾舞女演员 芭蕾舞演员 俄罗斯 大剧院 托尔斯泰 舞蹈表现
  • 简介:真诚的怀念我与乌兰娃戴爱莲悉闻乌兰娃逝世,我感到无比心痛!我为人类母亲失去了她杰出的女儿而叹息,更为苍茫寰宇陨落了一颗耀目的明星而悲悼!依稀中,我的眼前又飘动起她那灿烂的姿容……在巴黎、莫斯科,在丹麦、瑞典,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和前国际舞蹈理...

  • 标签: 古典芭蕾 芭蕾舞演员 《罗密欧与朱丽叶》 当代俄罗斯 莫斯科 艺术家
  • 简介:拉"是泰国最古老的民间舞蹈之一,也是泰国南部传统古典舞。目前关于国传统舞蹈的研究与成果少之又少,亟待学者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本文结合泰国的传统、信仰、历史等,从"拉"舞的起源和背景、形态特色、佛性色彩等角度,对泰国南部"拉"舞进行分析与研究,力图为东南亚舞蹈文化的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推动作用。

  • 标签: 泰国舞蹈 诺拉 佛教
  • 简介:芭蕾舞的象征——纪念乌兰娃□李美安1998年3月21日,世界级芭蕾大师嘉琳娜·乌兰娃,在她的寓所仿佛安详睡去一般地与世长辞。不久前乌兰娃刚度过了她88岁的生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特为此发去贺信,高度赞扬了这位俄罗斯人民的杰出艺术家,并授予她俄罗斯...

  • 标签: 芭蕾舞 象征 《睡美人》 俄罗斯 《罗米欧与朱丽叶》 戏剧芭蕾
  • 简介:乌兰娃是现代芭蕾史上的一个神话。她的追星族遍及世界各地,许多人都记得追星族那句疯狂的宣言:“愿以半个世界,换一张乌兰娃的芭蕾舞票!”

  • 标签: 芭蕾舞 追星族 神话
  • 简介:美国芭蕾舞剧院的首席舞者赫曼·科内约、波丽娜·塞米娃和驻团编导阿列克谢·罗曼斯基在近日公布的2014年班瓦舞蹈奖中皆榜上有名。其中,现任ABT首席的阿根廷芭蕾舞演员科内约凭借对舞剧《希尔维亚》中的阿曼达、《暴风雨》中的卡利班和《第九交响曲》的领舞角色的成功塑造以及在玛莎·克拉之作《谢利》中的优秀表现而获得了“最佳男舞者”的称号。

  • 标签: 舞蹈 《第九交响曲》 《暴风雨》 芭蕾舞 阿根廷 克拉克
  • 简介:在音乐剧的世界中,以舞蹈为特征的音乐剧一直就是美国百老汇的一个标志。历史上优秀的女性编舞家兼导演虽然不少(比如像特怀拉·萨普、昂娜·怀特、格拉希尔娜·丹尼尔等),但几乎所有最著名的和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剧编舞家兼导演都是男性(从罗宾到本尼特,从福到汤米·吐温等)。站在当年提倡男女平等和呼吁女权主义的立场上,苏珊·多曼的脱颖而出不由得使人敬佩。

  • 标签: 音乐剧 苏珊 女权主义 男女平等 百老汇 丹尼尔
  • 简介:美国太平洋西北芭蕾舞团(PNB)的排练厅里,四位舞者婀娜起舞,正全身心地沉浸在《牧神午后》的特殊氛围中,负责排练的是前纽约城市芭蕾舞团的明星、罗宾芭蕾的专家巴特·库克,他曾有幸得到过编导大师罗宾的亲传。库克强调这部经典的精髓在于其传递的某种独特“情绪”,在于细腻的感觉和动作细小之处的打磨,而不是外在的动作。

  • 标签: 《牧神午后》 罗宾斯 演绎 忠实 芭蕾舞团 “情绪”
  • 简介:"瓦冈娃教学法"是隶属于芭蕾教学法的一种分科教学法,它是瓦冈娃经过几十年的表演和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套科学、系统、规范、实用的古典芭蕾教学方法。瓦冈娃教学法将意大利和法兰西这两大学派最富有生命力和最突出的特点综合在一起,并汲取了俄罗斯古典芭蕾学派在200年间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更融入了俄罗斯民族的性格特征、审美情趣和瓦冈娃本人的开拓精神、卓越成就,因而是一套集大成的、在继承中有新发展的芭蕾教学法。它的形成,标志着俄罗斯芭蕾学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教必有法"与"教无定法"是瓦冈娃教学法宝贵的历史经验,由此启发我们在现当代舞蹈教育中的深入思考。

  • 标签: 瓦冈诺娃教学法 教必有法 教无定法
  • 简介:乌兰娃(1910年1月8日~1998年3月21日)一生中曾三次访问中国,其中两次莅临广东,最后一次是在:’89深圳·珠海国际艺术节,并特意为广东省舞蹈家协会出版的刊物《舞蹈研究》亲笔签名作纪念。在她逝世五周年的今天,为缅怀这位芭蕾舞的艺术大师,我们刊发“生命有限,艺术永恒”一文以表敬意!

  • 标签: 舞蹈家 乌兰诺娃 芭蕾舞蹈 艺术创作 表演技艺 艺术形象
  • 简介:2014年7月4日至6日,旧金山芭蕾舞团将亮相波莱托艺术节。每年夏季在意大利举办的波莱托艺术节为音乐会、歌剧、舞蹈、戏剧和视觉艺术都提供了平台。旧金山芭蕾舞团在阔别波莱托三十多年后,此次将带着四部作品通过三场演出来展示舞团的多样性、艺术性和运动技术,它们分别是美国芭蕾舞剧院驻团编导阿列克谢·罗曼斯基的《来自异域》、荷兰国家芭蕾舞团驻团编导汉·范·曼恩的《两对夫妇的变奏》、舞蹈大师弗雷德里·艾什顿的《春之声》以及旧金山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兼首席编导海吉·托马森的《7forEight》。

  • 标签: 芭蕾舞团 旧金山 《春之声》 视觉艺术 运动技术 艺术总监
  • 简介:去保利之前,捡拾一番舞蹈史的碎片,是为观剧的通畅与尽兴。有一段专门咏《铜雀伎》的篇章写道:歌声呜咽,喝不尽无限怨屈恨,舞袖沉沉,凝聚着满怀愁绪……悲凉跟随我上了华灯初放的北二环,即使被裹携到舞蹈界惯常的剧院大Party中,也没见显著缓解。

  • 标签: PARTY 舞蹈史
  • 简介:2018年,时值交响芭蕾代表作《斯巴达》成功上演五十周年。本文回顾了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舞剧观念和技法与苏联芭蕾之间的关联历程,从舞剧的本体特征中试图重新阐释《斯巴达》的艺术价值与人文内涵,即《斯巴达》所遵循的"音乐视觉化"编舞原则,"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交响呼应的编舞原则,以及审美图式上群舞的"典范性"和主要人物的"补充性"。

  • 标签: 交响芭蕾 《斯巴达克》 格里戈罗维奇 舞剧创作 编舞原则
  • 简介:任何深入的田野工作(fieldwork)都像是一次人生的历练,它既要求田野工作者创造性地融入艺术与科学的元素,又能够恰当地处理好学术伦理与为人之道的关联。当我们置身于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云岭乡农村时,在感受到异文化带来的"文化震撼"(cultureshock)之余,开始学习如何从当地人的视角来看待农热巴。

  • 标签: 热巴 人类学 解读 反思 艺术与科学 田野工作
  • 简介:莫斯科舞蹈学院与瓦冈洛娃舞蹈学院在俄罗斯芭蕾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两者都是在俄罗斯大的文化艺术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但笔者在对俄罗斯芭蕾近一年的考察中发现,两校的教学风格却有所不同:一个主要是吸收、借鉴欧洲芭蕾舞风格,另一个则继承了传统的俄罗斯学派体系:本文从两校的历史背景、教学与捌目安排.以及学员毕业后的就业去向等进行初步的对比探讨。

  • 标签: 俄罗斯学派 舞蹈学院 教学风格 芭蕾舞 莫斯科 教育
  • 简介:美国美学开创者乔治·桑塔亚纳(GeorgeSantayana)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必将陷入重复的魔咒”,对于舞蹈这门以身形动作来表达诠释人类情感的艺术而言更是如此。世界舞蹈总会WDC(WorldDanceCouncil)新任历史委员会主席布里吉特·梅尔(BrigittMayer)也曾说过:“记录舞蹈的历史不仅是为了防止被遗忘,更重要的是能够在保存相关文化遗产的同时对其进行反思,为舞蹈艺术的发展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 标签: 舞蹈研究 档案馆 萨尔斯堡 莫罗 大学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