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围期的护理。方法对70例OPCABG患者术前行心理、呼吸、循环护理指导,术后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重视循环与呼吸系统的监护,血管活性药物、电解质、血糖、泌尿系统及康复方面的护理。结果术后患者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18.0±4.0)d,无护理并发症。随访2—24个月,心绞痛显著改善,心功能恢复至I级59例,Ⅱ级11例。结论精心的术前准备和护理;术后严密监测及高质量护理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利于病人的康复。

  • 标签: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围术期护理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0-0068-02
  • 简介:目的探讨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和心脏瓣膜置换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99例同期行CABG和心脏瓣膜置换患者资料。术前心功能(NYHA)Ⅱ级25例,Ⅲ级65例,IV级9例。二尖瓣病变66例,主动脉瓣病变21例,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病变12例。冠状动脉病变单支42例,2支27例,多支30例,左主干病变8例。术前心肌梗死13例,房颤43例,左房血栓19N。共移植桥血管195支,其中LIMA61支,SV134支,平均每例患者(1.97±1.0)支;MVR43例,MVP23例,AVR21例,AVR+MVRl2例,TVP23例。左心房血栓清除19例,室壁瘤切除3例,升主动脉成形3例,脓肿清除2例。结果3例术后30d内死亡(2例因低心排、多器官功能衰竭,l例恶性心律失常死亡),97例痊愈出院。随访6~120个月,平均(27.3±15.3)个月,失访16例,随访期间死亡13例(6例心血管病因,7例非心血管病因)。术后患者心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心绞痛发作明显减少;心功能(NYHA)I级56例,II级10例,III级2例。结论CABG联合心脏瓣膜置换可以完成心肌再血管化并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

  • 标签: 冠心病 心脏瓣膜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脏瓣膜置换术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桡动脉穿孔的危险因素及处置策略。方法回顾分析经桡动脉PCI中桡动脉穿孔的16例患者,记录中桡动脉造影情况、桡动脉穿孔原因、导致穿孔的器械、处理方法和术后恢复情况等,通过定义桡动脉穿孔分型指导处置策略。结果16例患者中桡动脉穿孔的原因包括,桡动脉解剖学变异为12例,桡动脉痉挛2例,超滑导丝穿出2例。其中7例Ⅰ型桡动脉穿孔均未行特殊处理,其余9例患者均接受加压包扎,前臂血肿张力较大的患者进行穿刺减压。术后随访4例患者出现桡动脉闭塞。结论桡动脉穿孔是经桡动脉PCI的少见并发症,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及时行桡动脉造影,早期识别桡动脉穿孔并及时给予治疗,是有效预防前臂严重血肿、骨筋膜室综合征甚至于急性手缺血的关键。

  • 标签: 中桡动脉 介入治疗术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无持续剂量和有持续剂量两种不同方法的咪达唑仑患者自控镇静(PCS)在冠状动脉支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拟行冠状动脉支架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3组:持续剂量+单次剂量(Bolus)组(A组,n=20)、无持续剂量的Bolus组(B组,n=20)和无镇静对照组(C组,n=20)。A组和B组在实施局麻前分别使用咪达唑仑进行两种不同方法的自控镇静:A组PCS设置为持续剂量0.1mg/(kg·h),Bolus为0.25mg,锁定时间为3min;B组PCS设置为无持续剂量,Bolus为0.5mg,锁定时间为3min,两组均无负荷剂量。C组在常规局麻无镇静状态下进行冠状动脉支架中持续检测ECG、HR、BP、SpO2、患者镇静程度评分及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并于术前、中和术后3h分别采取静脉血测定血浆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ACTH水平变化。术后随访患者镇静满意程度和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情况。结果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心功能、冠脉病变、术前血浆儿茶酚胺、皮质醇、ACTH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中A组和B组MAP、HR均较C组显著下降(P<0.01),A组和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A组SpO2较C组显著下降(P<0.01),B组较C组轻度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中血浆儿茶酚胺、皮质醇和ACTH水平均明显低于C组(P<0.01),A组和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h3组间无显著差异。A组(3.9±0.9)和B组(2.5±0.5)镇静评分明显优于C组(1.2±0.42)(均P<0.05);BIS值A组(71.5±10.5)和B组(75.4±10.9)显著低于C组(92.5±3.7)(均P<0.05),A组较B组镇静评分高、BIS值低(均P<0.05),并出现2例镇静过度。结论采用无持续剂量的咪达唑仑进行自控镇静可较好地控制镇静程度,有效降低应激反应,安全�

  • 标签: 患者自控镇静 冠状动脉支架术 咪达唑仑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连续80例冠状动脉搭桥治疗经验。方法选取我院从2012年2月至2014年6月,40例射血分数小于45%左室功能减退的患者实施冠状动脉搭桥(CABG)手术治疗,对临床资料、中搭桥支数、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转流温度、停跳液使用情况、术后呼吸机时间、多巴胺支持率和IABP使用的情况进行研究,以及非体外循环搭桥OPCAB在左室功能减退的冠心病患者中治疗效果。合理掌握手术适应证、恰当的围期处理、熟练的外科手术技巧,对提高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大意义,研究表明OPCAB在左室功能减退的冠心病患者中治疗效果结果令人满意。

  • 标签: 冠心病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CABG OPCAB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019-01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期间心室颤动的原因。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9月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的患者36例,对所有患者的冠状动脉介入检查、中心电、压力监测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因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手术发生心室颤动的的有3例,占8.33%,造影发现单支血管病变1例,2支病变1例,3支病变1例。心室颤动发生在右冠状动脉2例,前降支冠状动脉1例。所有患者均经非同步直流电复律1次或多次、以及胸外心脏按压、静推肾上腺素等药物抢救后,成功2例,死亡1例。结论由本研究结果可知,冠状动脉介入时发生的心室颤动更多见于对右冠状动脉的操作中,其发生与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临时起搏电极的安置以及操作者的经验等因素有关。

  • 标签: 急诊 冠状动脉 介入期间 心室颤动 原因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024-01
  • 简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具有严重威胁[1]。在临床工作中,迫切需要一种安全无创、高效准确的检查方法及时作出诊断,针对病症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冠状动脉造影一直是冠心病临床诊断公认的“金标准”,但其费用高,属有创性检查,且有引起并发症的风险;多层螺旋CT(MS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方面虽然无创,但X线辐射量较大;随着磁共振设备及其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和进展,磁共振冠状成像技术已成为显示冠脉形态可靠的影像检查方法[2]。本文回顾对比分析32例磁共振对比增强冠状动脉成像(CE-CMRA)与DSA冠脉造影的图像资料,探讨3.0TCE-CMRA在冠心病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磁共振对比增强 冠状动脉成像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价值 应用 影像检查方法
  • 简介:冠状动脉栓塞是指各种来源的栓子脱落经左(右)冠状窦口进入冠状动脉,造成冠状动脉闭塞,局部血流中断,从而引发相应的心肌缺血坏死。冠状动脉栓塞引发的心肌梗死属于继发性心肌梗塞,在临床中极为罕见,而对冠状动脉栓塞的诊断和治疗,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次研究将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进修期间诊治的1例冠状动脉栓塞病例的诊治经过报道如下。

  • 标签: 冠状动脉栓塞 病例报道 阵发性房颤 风心病 浙江大学医学院 冠状动脉闭塞
  • 简介:目的:探讨16排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应用技术。方法使用东芝公司16排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和容积再现技术(VR)进行图像后处理,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结果心率平稳为53~66次/min,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可准确地显示冠状动脉通畅情况及管壁病变。心率>68次/min时,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显示不规整。结论16排CT冠状动脉成像可比较准确诊断冠状动脉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应用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同时行下肢动脉及肾动脉造影的方法并分析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可疑冠心病伴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患者275例(年龄≥60岁)行选择性冠脉造影同时行肾动脉及下肢动脉造影。按介入途径分为左桡动脉组(124例)及右桡动脉组(151例),各组再按年龄段分为三个不同亚组:低龄老年亚组(60~69岁),中龄老年亚组(70~79岁),高龄老年亚组(≥80岁),分别以左、右桡动脉途径运用TIG共用造影管(100cm)及MPA1造影管(125cm)依次行冠脉、双侧下肢动脉和肾动脉造影,比较桡动脉穿刺成功率、造影操作时间、对比剂用量、X线曝光时间及造影完成率等,并分析这些指标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左、右桡动脉组的穿刺成功率及对比剂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左桡动脉组造影操作时间、X线暴露时间均低于右桡动脉组,造影完成率亦明显高于右桡动脉组;左、右桡动脉组造影操作时间均与年龄呈正相关,而X线曝光时间与年龄无相关性。结论老年患者经左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同时行下肢动脉及肾动脉造影完成率高,安全有效,可作为首选路径。

  • 标签: 桡动脉 冠状血管造影术 肾动脉 下肢动脉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糖代谢异常与冠状动脉病变和左心室重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经本院医务处批准及患者知情同意下按照糖代谢异常情况分为对照组(糖代谢正常)及研究组(糖代谢异常)各50例,对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冠状动脉病变、超声指标进行比对分析,之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糖代谢能力与冠状动脉病变、左心室重构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各项指标数值与对照组相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左心室射血分数为老年高血压患者糖代谢异常独立风险因素。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糖代谢异常严重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和左心室重构呈正相关性,调节其糖代谢功能对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及左心室重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 标签: 高血压 糖代谢异常 冠状动脉病变 左心室重构 左心室射血分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给予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胃冠状静脉联合脾动脉栓塞在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的药物治疗,给予观察组应用胃冠状静脉联合脾动脉栓塞进行治疗,治疗后3个月至3年内进行随访,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60例患者中有59例患者止血成功,止血率为98.3%,1例死亡,死亡率1.7%,术后3个月到3年随访无再次出血及并发生发生;对照组60例患者的中有32例止血成功,止血率为53.3%,28例死亡,死亡率为46.7%,术后3个月有3例复发,术后6个月有7例复发,3年后有11例复发,复发率35%,两组间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冠状静脉联合脾动脉栓塞在应用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安全可靠等特点,临床应用价值高。

  • 标签: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 胃冠状静脉 动脉栓塞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017-01
  • 简介:目的评价婴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收治1岁以内婴儿动脉导管未闭患儿63例,行介入手术治疗,患儿年龄(5.1±3.6)个月,体质量(6.3±2.7)kg。患儿均有睡时多汗症状。结果对所有患儿均封堵成功,随访6个月以上均无残余分流,无血尿、血栓等并发症,1例发生股动静脉瘘,压迫数小时后消失。二尖瓣反流随访过程中不同程度减轻。结论婴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婴儿 介入治疗 封堵器
  • 简介:目的应用二维应变率成像技术检测健康人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左心室局部长轴收缩功能变化。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8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53例,其中前壁供血受损的左前降支病变患者29例(简称LCA组)、下壁供血受损的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24例(简称RCA组),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30名(健康对照组)。超声心动图采集心尖四腔心、心尖两腔心切面二维动态灰阶图像,测量左心室前壁、侧壁、下壁及室间隔平均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率(PSRs)。3组受检者上述资料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q检验。结果健康对照组受检者室间隔与前壁、侧壁、下壁PSRs分别为(4.614±0.60)s^-1、(5.18±0.87)s^-1、(5.60±0.70)s^-1、(6.05±0.74)s^-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95,P=0.00),且呈现室间隔一前壁一侧壁一下壁逐渐增大的变化规律:LCA组患者室间隔与前壁、侧壁、下壁PSRs分别为(4.31±0.85)s^-1、(1.96±0.93)S、(5.54±0.83)s^-1、(5.93±0.80)s^-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7.25,P=0.00),缺血的前壁PSRs明显低于室间隔、侧壁、下壁,且前壁与侧壁、下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22.62、25.04,P均〈0.01);RCA组患者室间隔与前壁、侧壁、下壁PSRs分别为(4.51±0.62)s^-1、(4.99±1.13)s-。、(5‘31±O.81)s^-1、(2.84±0.85)s^-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12,P=0.00),缺血的下壁PSRs明显低于前壁、侧壁和室间隔,且前壁与下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2.08,P〈O.01),侧壁与下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3.88,P〈0.01)。同部位各组间比较发现,LCA组前壁PSRs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0.17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冠状动脉疾病 心室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手术中的多种夹闭方式及方法,探讨各种技巧的适应症和注意要点,以提高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显微手术夹闭28例动脉瘤病人中共32个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手术入路前循环动脉瘤及基底动脉动脉瘤采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除外A2段采用纵裂入路、小脑后下动脉瘤采用枕下入路),手术要充分开放侧裂池及充分显露载瘤动脉动脉瘤夹闭技术1瘤颈单纯直接夹闭、2瘤颈瘤体电凝塑形后夹闭、3复合方式夹闭、4其它类(瘤体切开取栓后夹闭、载瘤动脉直接夹闭等)。结果颅内微小动脉瘤夹闭中技巧的不同形状、不同部位、不同质地及与周边结构的关系全面考虑瘤夹的夹闭方式,其中40%采用"瘤颈单纯直接夹闭方式47%采用"瘤颈瘤体电凝塑形后夹闭方式"夹闭。13%采用"复合方式夹闭"动脉瘤。结论者要根据动脉瘤的不同形状、不同部位、不同质地及与周边结构的关系全面考虑瘤夹的夹闭方式,结合操作者的能力及经验采取个体化处理方式来具体实施。我们体会是熟练的显微分离及夹闭操作技术是基础,良好的手术工具、保持显微镜下野干净清晰及相关协助人员的密切配合也尤为重要。另外对载瘤动脉和瘤颈的充分显露,载瘤血管及重要穿支血管的保护,是夹闭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微小动脉瘤 术中夹闭技术 显微外科手术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041-02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脉结扎和外剥内扎并行治疗混合痔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过手术治疗的120例多发混合痔患者,比较痔上动脉结扎并外剥内扎治疗多发混合痔与传统疗法之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疼痛时间为3.1±0.9天,愈合时间为11.2±1.9天,大出血人数3例,占比5%,排便困难人数5例,占比8.3%,肛缘水肿人数10例,占比16.6%,肛门狭窄人数0,占比0.0%。结论痔上动脉结扎并外剥内扎多发混合痔的疗效优于单行外剥内扎的传统方法,得临床借鉴。

  • 标签: 痔上动脉结扎 外剥内扎术 多发混合痔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0-0105-02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laparoscopicRoux-en-Ygastricbypass,LRYGB)对重度肥胖患者味觉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地选择13例BMI平均为(38.6±3)kg/in。的重度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味觉问卷评估患者LRYGB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味觉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2人(92.3%)饮食后口味发生了变化,较术前2人(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患者术后食用甜食、肉类、脂类较术前明显降低,分别为(6.31±1.25)vs.(7.77±1.09)(P=0.000),(6.77±1.01)vs.(8.54±1.13)(P=0.000),(5.85±1.28)vs.(6.77±1.3)(P=0.004),手术前后在“甜食口感下降、成食口感下降及总体口感下降”3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分别为:0VS.61.5%(P=0.008),0VS.46.2%(P=0.031),15.4%vs.84.6%(P=0.039),肥胖患者术后对“味觉在享受食物的重要性”的认可度,由术前的(6.92±1.38)上升至(8.46±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术后患者对食物、饮料的口味发生了变化,并且出现部分味觉受损,尤其对甜食、成食、总体口感的下降影响了肥胖患者LRYGB术后食物的摄入量。

  • 标签: 肥胖症 胃旁路术 腹腔镜检查 味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