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行急诊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PTCA)加支架植入治疗的术前、术后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2月-2010年10月收治的无手术禁忌症的急诊行PTCA加支架植入治疗的130例AMI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128例患者顺利完成PTCA加支架植入,并痊愈出院;1例术后死于心脏破裂,1例死于急性左心衰竭。结论:积极的术前准备和心理护理,术后严密监护,积极的护理干预及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急诊PTCA加支架成功的关键。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从我院抽选冠心病患者90例,均实施动脉穿刺介入处理,但对照组患者于治疗中实施基础护理,干预组则实施围期护理,评定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并发症率、护理满意率和对照组统计有区别,P<0.05。结论临床于冠心病动脉穿刺介入治疗中实施围期护理干预效果突出,可预防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值得学习。

  • 标签: 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 冠心病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导管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在肝癌中的运用效果及对bFGF、VEGF的影响。方法病例来源于我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肝癌病患148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4例。其中观察组给予导管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对照组则进行无水乙醇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bFGF、VEGF值等指标。结果两组内各指标治疗前1天与治疗后1周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1周血清肌酐、尿素氮及甲胎蛋白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1周血清肌酐、尿素氮及甲胎蛋白值分别与本组内治疗前各指标值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手术治疗的总有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导管动脉栓塞介入治疗能显著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较佳,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 介入治疗 肝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再发心绞痛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再发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1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优化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介入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AngⅡ、ALD、NE、E、BNP、LV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Hb、Cr及EF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3个月内胸痛消失3例,占27.27%,胸痛症状没有改变4例,占36.36%,胸痛症状加重2例,占18.18%,死亡2例,占18.18%,观察组患者在3个月内胸痛消失8例,占72.73%,胸痛症状没有改变2例,占18.18%,死亡1例,占9.09%,观察组患者治疗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介入治疗冠心病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脏相关的不良因子水平,患者的血红蛋白和其胸痛症状有关,心脏功能与神经内分泌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由于优化药物治疗

  • 标签: 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搭桥术 心绞痛
  • 简介:目的: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肺组织不必要的损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所取组织的病理结果为患者术前提供权威性诊断或不能手术者亦可据此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包括化疗及放疗).方法:CT定位下用穿刺针进行肺穿刺.结果:5例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结论:CT定位下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 标签: CT定位 经皮肺穿刺活检术 诊断 治疗 外周型肺实质性占位病变
  • 简介:房间隔缺损(A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既往手术是其唯一的治疗方法,1974年King等首先应用介入治疗技术闭合继发孔型ASD获得成功,随着介入治疗的进展,先后设计出若干种封堵器用于临床,我科于1997年5月以来,先后用Sideris封堵器治疗ASD5例,Amplatzer封堵器治疗9例,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 标签: 介入治疗房间隔 导管介入治疗 房间隔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院前急救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期间121例院前急救中诊断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患者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进行评定,比较两组的评定结果.结果:心理干预组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以及焦虑、抑郁、恐怖、偏执等负性情绪方面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院前急救中ACS患者面临的心理应激状态,进行适当的护理、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地稳定患者情绪,减轻负性情绪对躯体状态的影响.

  • 标签: 心理干预 院前急救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 患者 心理状态 负性情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穿刺髓核微型切除联合臭氧注射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7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采用穿刺髓核臭氧注射治疗19例(A组),联合髓核微型切除组28例(组),分别于术后立即、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评定其治疗效果。结果A组有效14例(73.7%),B组有效25(89.3%),两组病例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穿刺髓核微型切除联合臭氧注射,利用穿刺髓核微型切除的不同作用,其疗效优于单用注射臭氧髓核消融,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较好联合技术。

  • 标签: 椎间盘移位 髓核微型切除术 臭氧
  • 简介:我院自1999年6月开始对急性脑梗塞病人采用介入选择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血管内应用尿激酶(UK)溶栓疗法,对4例符合介入溶栓标准病例应用此法获得较为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诊断标准根据1986年第二次全国脑血管

  • 标签: 急性脑梗塞 动脉溶栓 介入溶栓治疗 脑出血 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病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80例CT或MRI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急性重症患者采取经腰椎间盘摘除(PLD),术后根据不同病情分别采取脱水药物、水针刀、骶疗、针灸、红外线热疗等不同方法综合及对症治疗。结果:术后5d的优良率为91%;6个月至2年的随访,优良率为96%。结论:PLD配合保守疗法治疗急性重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见效迅速。

  • 标签: 椎间盘切吸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保守疗法 急性重症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和评价MIPPO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技巧。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应用MIPPO技术治疗32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21~76岁,平均47.6岁。根据AO分型A型骨折15例,B型骨折11例,C型骨折6例。结果本组32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19个月,平均11个月。均达到骨性愈合。根据Johner-Wruhs评分标准,优21例,良9例,中2例,差0例,优良率为94%。结论应用MIPPO技术治疗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创伤小,血运破坏少,中出血少,内固定牢靠,骨折愈合率高,功能恢复好,符合生物力学(BO)固定原则。

  • 标签: 微创 内固定 胫骨 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过胃壁固定技术,再扩大胃造瘘口,置入更大直径胃造瘘管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多中心研究,选择有PEG指征的60例患者,先行胃壁固定,根据扩大胃造瘘口的式随机分为A、B、C三组,采用胃造瘘套件穿刺针作造瘘口穿刺20例设为A组,采用5mm的trocar作造瘘口穿刺20例设为B组,采用10mm的trocar作造瘘口穿刺20例设为C组,对比三组患者中及术后并发症、胃造瘘操作时间、患者术前1d与术后第1天、第7天及第14天的营养指标。结果A组及B组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C组术后出现造瘘口渗漏及造瘘口周围炎1例;三组实验操作时间比较,A组操作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实验组术后第1天营养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及第14天营养指标均有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施行胃壁固定,可以根据患者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直径的胃造瘘管腹壁直接置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胃造瘘管输注营养物的依从性,有利于患者的康复。A组更安全、操作时间更短,适合临床应用。

  • 标签: 胃壁固定术 内镜 胃造瘘术 胃造瘘管
  • 简介:目的:研究应用步长脑心通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动脉粥样斑块细胞外基质降解的抑制、减少炎症、稳定斑块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方法,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抑制物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水平。结果:治疗组MMP9,TIMPI,MMP-9/TIMP1,hs-CRP、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略有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血浆MMP-9与MMP-9/TIMP-1、hs-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TC呈正相关(P〈0.05),TIMP-1与MMP-9/TIMP-1呈负相关(P〈0.05),MMP-9/TIMP-1、TIMP-1、hs-CRP与TG、TC、LDL-C、HDL-C无相关。结论: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应用步长脑心通治疗可以减少斑块基质成分的降解和炎性反应,降低血脂,具有稳定斑块作用。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基质金属蛋白酶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 步长脑心通胶囊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闭合复位交叉穿针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Ⅱ型及Ⅲ型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36例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儿童临床资料,均进行急诊手术,采用闭合复位交叉穿针固定,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6例患者术后3-6周均全部痊愈,其中28例恢复优,占77.8%,恢复良好6例,占16.7%,可1例,占2.8%,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3%;术后1例患者发生轻度肘内翻畸形,无针道感染、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第4周与第8周肘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闭合复位交叉穿针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Ⅱ型及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低,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是临床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急诊闭合复位 交叉经皮穿针固定 肱骨髁上骨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二次尿道电切加中粘膜下注射吡柔比星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0例首次接受电切治疗表浅性膀胱肿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术后每周进行1次灌注治疗,6周后延迟至每月1次,治疗1年,观察组术后5周左右进行二次尿道电切加中粘膜下注射吡柔比星,后续治疗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情况,以及大量出血、电切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都取得了成功,膀胱肿瘤切除率达到了100%,在随访期间内,观察组仅有8例患者复发,占22.8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48.57%)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电切相比,二次尿道电切加中粘膜下注射吡柔比星治疗表浅性膀胱肿瘤同样安全、有效,肿瘤的复发率更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二次经尿道电切 粘膜下注射 吡柔比星 表浅性膀胱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道超声心动图在二尖瓣成形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总结分析食道超声心动图全程监测的17例二尖瓣成形手术,即开胸前观察二尖瓣及其附属结构的形态及功能,并与手术中所见对照其符合率;心脏复跳后,再次观察二尖瓣成形瓣膜的形态、功能以及心脏的收缩及舒张功能。结果17例患者中,12例患者进行二尖瓣成形手术,中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观察后,更改手术方式3例,心脏复跳后指导再次手术2例,全组均未出现术后瓣膜狭窄或瓣周漏。结论食道超声心动图在二尖瓣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评价及预后估测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并可有效避免二次开胸手术。

  • 标签: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二尖瓣成形术 临床价值
  • 简介:目的:观察阿加曲班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4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阿加曲班治疗组(23例)和低分子右旋糖苷加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21例),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椎动脉血流参数的改变。结果:治疗组痊愈14例(61%),对照组痊愈4例(19%),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100%)亦高于对照组(76%);治疗组中治疗后椎动脉各血流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两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各参数均明显较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应用阿加曲班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阿加曲班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对照观察葛根素注射液应用于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59例眩晕的患者给予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并与纳络酮注射液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3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7%,无显著差异(P>0.05),但治疗治疗前后血压及心率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压及心率对比也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葛根素不但具有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的作用,同时具有降低血压,减慢心率的作用,更适宜于伴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的眩晕患者.

  • 标签: 药物治疗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纳络酮注射液 葛根素注射液 血压 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