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检测了220例糖尿病患者桡骨骨密度(BMD)、血钙(ca)、磷(P)、硷性磷酸酶(ALP)、空腹血糖(FBG)、C肽、甲状旁腺激素(PTH)、降钙索(CT)、24小时尿Ca和羟脯氨酸(HOP)。结果显示骨量减少有94例.为42.7%,其中BMD1SD44例,占20%,-2SD50例,占22.7%。BMD减少组24小时尿Ca、HOP、ALP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P<0.01);年龄、病程、血糖控制水平及伴糖尿病肾病是BMD变化主要影响因素NIDDM组中,BMD与C肽/FBC比值呈正相关(r=0.546,P<0.01)。

  • 标签: BMD 骨量减少 糖尿病性 C肽 SD ALP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方法以电子检索结合手工检索及索引检索方式检索所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中英文研究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提取数据信息,采用专用软件RevMan5.0完成系统评价过程。结果共纳入13篇临床研究。家族骨折史、个人骨折史、绝经年限(≥5年)、经常吸烟、文化程度低、体重指数(≥25)、激素替代疗法、补充钙剂、少量饮酒、经常运动等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有关。结论初步得出家族骨折史、个人骨折史、绝经年限(≥5年)、经常吸烟、文化程度低能够促进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而体重指数(≥25)、激素替代疗法、补充钙剂、少量饮酒、经常运动等有助于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

  • 标签: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META分析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分析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脊柱外科手术应用中影响因素,探讨其预测指标,初步建立SEP指标波幅差值异常变化时出血量及平均动脉压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多节段椎板切除减压手术86例患者SEP监测资料,以SEP波幅差值异常变化作为SEP受影响指标,与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平均动脉压范围、出血量、手术时间、皮下针电极导线长度、电磨钻应用情况、气磨钻应用情况、电动手术床电源接通情况等11个指标进行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筛选影响SEP相关因素。结果SEP指标(波幅差值P40/N50)和出血量(P〈0.05)、平均动脉压波动范围(P〈0.05)、电磨钻使用情况(P〈0.05)、气磨钻使用情况(P〈0.05)、电动手术床电源接通情况(P〈0.05)5个因素存在相关关系,而与性别(P〉0.05)、年龄(P〉0.05)、身高(P〉0.05)、体质量(P〉0.05)、手术时间(P〉0.05)、皮下针电极导线长度(P〉0.05)不具有相关关系。平均动脉压〈50mmHg(1mmHg=0.133kPa)或在50mmHg左右波动时,以及出血量较多且〉1249mL时,SEP波幅将明显发生变化,接近甚至会低于基线水平,与术中脊髓、神经损伤表现相似。结论出血量、平均动脉压范围、电磨钻使用情况、气磨钻使用情况和电动手术床电源接通情况是SEP指标(P40/N50)影响因素

  • 标签: 椎扳切除术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因素分析 统计学
  • 简介:目的研究男性饮食、运动、吸烟、嗜酒、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病、冠心病、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支气管炎等因素对骨密度(BMD)影响。方法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前臂远端BMD,测量身高、体重。用自制问卷调查表记录受试者生活习惯、慢性病史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年龄、BMI、饮食结构、运动、吸烟、嗜酒、高血压病、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与BMD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与BMD无关。结论吸烟、嗜酒、低体重指数、高血压病、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骨质疏松(OP)危险因素。饮食、运动是OP可控因素

  • 标签: 骨密度 影响因素 骨质疏松 相关性分析
  • 简介:目的利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急性颈髓损伤后各因素对低钠血症影响。方法以145名急性颈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颈髓损伤位置、损伤严重程度、是否合并脑外伤、是否合并感染、是否使用呼吸机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各因素对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颈髓损伤严重程度、是否合并脑外伤、是否使用呼吸机、是否合并感染对低钠血症是否发生具有显著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颈髓损伤严重程度、是否使用呼吸机、是否合并感染对低钠血症是否发生具有显著影响。结论对于急性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患者,其颈髓损伤严重程度是是否发生低钠血症重要影响因素,而是否使用呼吸机、是否合并感染对是否发生低钠血症影响可视为和损伤严重程度相关。

  • 标签: 颈椎 脊髓损伤 低钠血症 LOGISTIC模型 综述
  • 简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多能干细胞,通过诱导可分化成为骨、软骨、脂肪、肌腱等,其中影响其向成骨与成脂肪分化因素很多。机体老化会使整体内环境发生巨大改变,也使骨髓内微环境与复杂细胞内、外信号调控发生改变。控制相关影响因素有助于诱导成骨分化而抑制成脂肪分化,进而提高骨质疏松、骨缺损和骨量丢失等相关疾病治疗。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成骨分化 控制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肺癌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症(MSCC)术后运动功能转归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5月于本院接受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56例肺癌MSCC患者临床资料。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脊髓功能评估采用Frankel分级,体力状态评估采用卡氏功能状态(KPS)量表。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肺癌组织学类型、术前行走状态(Frankel分级)、责任椎体有无病理性骨折、脊柱转移灶数目、发生运动功能损伤与手术间隔期、压迫节段、手术方式与术后行走状态相关性。结果VAS评分由术前(6.4±1.2)分降至术后1周(2.3±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PS评分由术前平均62分上升至术后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6例患者术前可行走率(Frankel分级D级及以上)为46%(26/56),术后可行走率为75%(42/56)。术后4周31例患者Frankel分级提高,22例Frankel分级维持不变,3例Frankel分级下降。术后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示术后行走状态与术前行走状态和发生运动功能损伤与手术间隔期存在相关性。结论术前行走状态好、发生运动功能损伤与手术间隔期短肺癌MSCC患者术后行走状态好,有症状肺癌MSCC患者应当在减少并发症前提下尽早接受手术治疗。

  • 标签: 脊柱 肺肿瘤 肿瘤转移 预后 因素分析 统计学
  • 简介: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期影响因素,为临床手术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98例脊柱转移瘤患者临床资料,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期影响因素。结果本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为6.0个月[95%可信区间(credibilityinterval,CI):4.9~7.1个月]。甲状腺癌术后生存期最长,为43.0个月(95%CI:0~92.2个月);结直肠癌最短,为5.0个月(95%CI:1.6~8.4个月)。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术前Tomita评分≤5分[比值比(oddratio,OR)=1.439;95%CI:1.003~2.065;P〈0.05]、术后运动功能良好(Frankel分级D、E级;OR=5.397;95%CI:3.560~8.181;P〈0.01)是患者术后生存期独立预测因素;根据术前Tomita评分和术后运动功能状态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显示术前Tomita评分≤5分或术后运动功能良好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转移瘤患者制定手术方案时应综合考虑术前Tomita评分和Frankel分级,术前Tomita评分≤5分者或术后Frankel分级D、E级者手术治疗能够获得较好预后;而且术后运动功能较术前身体状态预测效果更好。

  • 标签: 脊椎肿瘤 肿瘤转移 预后 多元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40岁以上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变化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我院门诊进行体检40岁以上女性,详细记录其病史、身高、体重,进行生化和内分泌测试,然后进行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扫描。结果研究人群平均年龄为46.65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6.23kg/m^2。研究中骨量减少患病率为38%,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4%,低骨密度患病率为42%。随着年龄增加和绝经状态增加,低骨密度妇女比例也随之增加。在内分泌评估中,60%的人群出现维生素D摄入不足情况,56.67%的人群患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00%的人群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75%的人群伴随着甲状腺功能亢进,同时骨密度较低。慢性疾病中,发现83.33%女性患有糖尿病,50%女性患有高血压,50%女性具有肝肾功能异常,50%女性患有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同时骨密度较低。每天接受阳光照射时间少于1h女性中,48.65%的人骨密度较低。由于日常体力劳动减少,BMD正常女性比例从72.72%下降到46.15%。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发现血清维生素D缺乏,体力劳动和阳光照射不足与低BMD显著相关。结论低BMD不是仅限于绝经后妇女疾病,它在40岁以上女性中普遍存在

  • 标签: 骨量减少 骨质疏松 骨密度 绝经后 围绝经期
  • 简介:目的探讨初发结缔组织病患者低骨量发生率,分析骨量减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共纳入初发结缔组织病患者726例,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127例,类风湿关节炎232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84例,系统性硬化45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70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69例,系统性血管炎99例。采用双能X线法测定患者腰椎和髋部骨密度,分别分析腰椎和髋部低骨量与年龄、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25-羟基维生素D、骨钙素、Ⅰ型胶原C端交联肽相关性。结果726例患者平均年龄46.9±16.3岁,平均病程49.4±84.1月,体重指数21.27±4.35kg/m^2,绝经后女性占47.7%,骨量减低发生率为35.5%,骨质疏松发生率为25.2%。患者年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与腰椎骨量显著负相关(r=-0.179,P=0.000;r=-0.113,P=0.011;r=-0.096,P=0.037);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与腰椎骨量显著正相关(r=0.144,P=0.003);年龄与髋部骨量呈显著负相关(r=-0.156,P=0.000)。结论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可能是结缔组织病患者腰椎骨量减低危险因素,高龄是结缔组织病患者腰椎和髋部低骨量危险因素

  • 标签: 结缔组织病 骨密度 骨量减低 骨质疏松 总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内蒙古西部地区蒙古族骨质疏松症(OP)发病及其危险因素,以便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方法连续抽取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300名蒙古族健康人群进行OP患病率调查,发现OP43例,为病例组,未发生OP257名中随机抽取86名为对照组。对2组年龄、身高、体重指数和性别等17项予以比较分析。所得资料因素分析基础上,又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OP患病率为14.33%。OP发生相关因素分析,排除进入模型其他作用因素后,年龄每增加1岁和体重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促使OP发生危险性分别是原来1.10倍和1.21倍(OR分别是1.10和1.21,其95%可信区间内均不包含1,P均<0.05);城市居住和进食蔬菜少促使发生OP危险性分别是农牧区居住和进食蔬菜多3.85倍和3.82倍(OR分别是3.85和3.82,其95%可信区间内均不包含1,P均<0.05),促进发病。而男性和饮酒多促使发生OP危险性分别是女性和饮酒少或无0.41倍和0.11倍(OR分别是0.41和0.11,其95%可信区间内均不包含1,P均<0.05),女性更易发生OP,饮酒多可阻止发病。结论增龄、体重指数增高、城市居住、进食蔬菜少和女性是发生OP危险因素,而饮酒多为其保护因素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蒙古族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经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隐性失血与患者一般情况间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我院脊柱外科进行PLIF手术且临床资料完整94例病例,其中男49例,女45例,年龄40~80岁,平均60.8岁。老年患者54例,超重42例。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46例腰椎椎管狭窄症,12例腰椎滑脱,其中单节段手术61例,双节段手术33例。统计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手术节段,统计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评估隐性失血情况。分析患者一般情况与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相关性。结果手术时间(137.92±43.85)min,59例手术时间≥120min。围手术期总失血量(1274.65±318.43)mL,显性失血量(746.44±118.62)mL,隐性失血量(529.47±189.53)mL,占总失血量41.38%。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手术节段组内及手术时间组内隐性失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手术节段是隐性出血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单节段手术组隐性、显性及总失血量均显著低于双节段组(P〈0.01),但二者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中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IF手术节段数量是隐性出血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 标签: 后路 腰椎 融合 隐性失血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分析影响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累及髋关节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后隐性失血危险因素。方法对2009年5月至2015年5月因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采用THA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一定选择标准,共71例(71髋)患者纳入最终分析。根据既往文献重点将手术时间、身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骨质疏松、髋关节间隙采用AS髋关节放射指数(bathankylosingspondylitisradiologyindex-hip,BASRI-h)评估、血红蛋白下降量等5个因素纳入分析。按隐性失血量将患者分为高隐性失血组(≥480mL)和低隐性失血组(〈480mL)。结果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为320~1450(797.4±446.8)mL,总失血量为950~2100(1410.8±497.3)mL,占总失血量56.5%。高隐性失血组39髋,低隐性失血组32髋;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P=0.013)、髋关节间隙(P=0.014)、骨质疏松(P=0.014)、血红蛋白下降量(P=0.000)导致高隐形失血量,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髋关节骨性强直(OR:5.147,P=0.049)、异体输血量(OR:1.039,P=0.007)及血红蛋白下降量(OR:1.153,P=0.000)与高隐性失血相关。结论隐性失血量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THA后总失血量重要组成部分,髋关节间骨性强直、血红蛋白下降量是导致高隐性失血危险因素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全髋关节置换术 隐性失血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预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应用价值并对其骨折风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经确诊7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76例相关临床指标以及骨密度值;评估FRAX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折风险预测值以及FRAX与类风湿临床风险因素之间关系。结果类风湿组股骨颈、腰椎骨密度值均低于对照组,而类风湿组中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和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均高于对照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提示FRAX评分与易激动、口味偏淡、体重指数、S-CTX具有一定相关性。结论FRAX工具对临床评估RA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预后评价等方面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密度 类风湿关节炎
  • 简介:目的探讨骶骨脊索瘤临床特点和影响手术预后相关因素,从而判定影响骶骨脊索瘤局部复发和总体生存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行手术治疗骶骨脊索瘤患者资料95例。应用单因素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判定独立危险因素。生存率通过Kaplan-Meier曲线计算,通过对数秩检验判定统计学差异。选择P≤0.1影响因素进入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判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组病例平均随访29个月,其中33例患者术后局部复发,局部复发率为34.7%(33/95);20例患者本研究随访终止前死亡,总体生存率78.9%(75/95),术后生存时间(78.8±4.7)个月。各临床因素中,术前Frankel分级、Enneking分期及手术方式与局部复发密切相关;年龄、性别、术前Frankel分级、术前选择性肿瘤动脉栓塞术与患者死亡密切相关。结论外科手术可提高骶骨脊索瘤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30~70岁男性患者总体生存率较高,术前较好Frankel分级、EnnekingⅠ期、全脊椎en-bloc切除术可明显降低骶骨脊索瘤复发率;Frankel分级可作为术后总体生存率独立预后因素

  • 标签: 骶骨 脊索瘤 肿瘤复发 局部 存活率分析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老年男性抑郁情绪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于我院老年科住院老年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68例(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患者66例(对照组),老年抑郁量表(GDS)评估抑郁值,双能X线测定骨密度,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睾酮(T)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白介素-6(IL-6)、去甲肾上腺素(NA)、5-羟色胺(5-HT)水平,比较两组抑郁评分,分析骨密度值与抑郁评分相关性,计算血浆IL-6、Cor、ACTH、T、NA、5-HT水平,探讨抑郁对骨质疏松影响潜在机制。结果骨质疏松组抑郁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年龄和体重指数均无差别。骨密度值与抑郁评分呈负相关(r=-0.468,P=0.02);骨质疏松组血浆IL-6、Cor、ACTH、N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血浆睾酮(P)和5-HT低于对照组。结论老年男性抑郁情绪为原发性骨质疏松重要危险因素

  • 标签: 骨质疏松 抑郁 老年男性
  • 简介:急性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发生率为45%~77.8%,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低钠血症可能导致细胞水肿、内环境紊乱,加重神经损伤,延误手术时机,所以临床医师治疗急性颈髓损伤时应高度重视低钠血症并及时予以纠正。本文对我院2002~2005年收治45例急性颈髓损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急性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相关因素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颈椎 脊髓损伤 低钠血症
  • 简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技术基础上发展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脑功能临床和基础研究。fMRI结合功能、解剖和影像3方面因素,为临床磁共振诊断从单一形态学研究到与功能相结合系统研究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持。该技术具有无创性、无放射性、可重复性、较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脊髓损伤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群骨密度(BMD)与25-羟维生素D(25OHD)相关性,为防治老年人骨质疏松提供可靠临床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年龄大于60岁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共647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进行骨密度测定。将骨密度分为骨质疏松组、低骨量组、骨密度正常组,对比各组年龄、身高、体重及血清中25羟维生素D含量,并将骨密度与以上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老年患者身高、体重及25OHD均随着骨密度升高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且骨密度均与身高、体重及25OHD分别呈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03、0.174和0.2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身高、体重及25OHD分别是骨密度影响因素。结论老年患者中身高、体重及25OHD均是骨密度影响因素,检测血清中25OHD含量可为老年人防治骨质疏松提供可靠临床依据。

  • 标签: 骨密度 老年 高寒地区
  • 简介:目的探讨南京市部分老年人群骨密度(BMD)变化规律及其与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相关性。进行相关危险因素调查。方法采用美国ALARAINC公司数字化X线骨密度仪,对2009年3月-6月我院进行健康体检422例中老年人群非惯用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第二指骨BMD进行检测,同时检测身高、体重和体质指数(BMI),探讨BMD与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相关性。并对BMD异常人群填写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调查表。结果骨质减少随年龄增长而加重。女性比男性同年龄阶段发生骨质减少几率高。骨质减少与BMI增高不呈负相关。结论老年性骨质减少与年龄、性别有关,吸烟、过量饮酒、缺乏锻炼、低钙饮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是骨质疏松主要危险因素。建议老年人应采取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和推迟老年性骨质疏松发生。

  • 标签: 骨密度 老年人 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