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上门核酸采样是隔离密接者等高风险人群的有效措施。在上门核酸采样的过程中发挥评判性思维的作用,思考、分析和解决出现的问题,不断优化流程,对提高工作效率和医务人员防护都有重要作用。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一行10人组成的医疗队赶赴内蒙古察右后旋中心医院,为当地牧民进行心血管疾病的义诊筛查。医疗队共诊治患者近百人,起搏器及射频术后随访20余人次,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40余人次,检查出需入院进行心外科手术患者6人、射频消融手术患者8人、冠心病介入手术患者4人,并为这些患者开通了治疗的绿色通道。医疗队还举行了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健康讲座,旨在为基层送医送药的同时,也送去健康知识;并为基层医务人员送去前沿的医学信息,培养了当地的医疗队伍。

  • 标签: 健康讲座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外科手术患者 超声心动图检查 射频消融手术 心血管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微信平台以及上门护理服务对于胃癌出院患者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胃癌出院患者共计84例,其中42例患者实施常规延伸护理为对照组,剩余患者结合微信平台进行上门护理服务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经过微信APP上门护理服务后其合理运动、科学饮食等4个维度评分要高于对照组且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P<0.05)。结论:胃癌出院患者采取微信APP上门服务可以有效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微信APP 上门服务 胃癌 自我管理 生存质量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讨基于互联网+医院平台的居家上门服务在冠心病病房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的开展居家上门服务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及半年内出现不良事件发生例数。[结果] 观察组护理服务满意度较高,半年内出现不良事件发生例数较对照组低。[结论] 基于互联网+医院平台的居家上门服务减少了患者奔波、挂号排队的辛苦和在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保证患者安全的同时增加患者的满意度。

  • 标签: 互联网+ 居家上门服务 冠心病 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索出院随访联合护士上门服务对居家患者PICC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肿瘤科PICC置管带管出院肿瘤患者100 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2019 年04月至2019 年07月)50例和实验组(2020年04月至 2020年07月)50例,其中男62例,女38例。对照组常规在出院后电话随访进行一般健康知识的宣教,主要了解患者PICC导管贴膜是否脱落、周边皮肤情况及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反应等,同时督促患者按时到医院进行PICC导管维护。实验组在常规电话随访护理基础上必要时增加上门服务:①成立居家护理干预小组由科室护士长作为组长,同时配备护师及以上职称护士3名,纳入标准为省市级专科护士、责任组长且通过科室培训考核考核,共同对留置PICC导管带管出院患者展开延续性护理。②加强管道相关知识教育,评估知识掌握情况:PICC带管出院患者在接受常规电话随访后,由居家护理小组成员对患者做出评估,评估患者及家属对管道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遵医行为,然后对患者及其家属掌握不足的地方进行重复性教育,并强化遵医接受治疗的重要性。③上门随访:针对在电话随访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居家护理干预。随访时间一般安排在出院后的第7、14、21天,以此类推,随访期3个月,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实验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出院随访联合护士上门服务可明显降低PICC带管出院患者发生导管相关并发症。

  • 标签: 出院随访 上门服务 PICC并发症
  • 简介:文章介绍了医疗器械生产洁净区的排风系统,包括其构成、设计要素以及在监管过程中的检查要点,旨在指导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更好的运行其洁净区排风系统,提高生产质量。

  • 标签: 医疗器械 洁净区 送排风系统 检查要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不同管方法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本院收治且需实施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12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传统的转颈法,另予以观察组患儿当导管顶端到达肩部时,将辐射台倾斜30o,作穿刺上肢向头上举与平台呈30o,送至导管。观察比较两组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率(5.0%)低于对照组(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作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时采用当导管顶端到达肩部时,将辐射台倾斜30o,作穿刺上肢向头上举与平台呈30o,送至导管,可提高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成功率,降低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率。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极低出生体重儿 颈内导管异位